周龙岗 | 过年说孝道传承
常言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过,在街上碰见熟人等,开口第一句话,常常戏言腊八吃糊涂了吧。不论咋样说,传统意义上的年集就开始了。农村家里养有猪的着手开始宰杀,就连这猪也就叫年猪了。在外做工的开始盘算挽结手头的活,搞商业的开始订购年货,大街小巷充斥着喜洋洋的年的喜庆氛围,街上置办年货的行人脚步加快了,疾步匆匆的身影,不免让人感叹,忙忙碌碌的一年,眼看着就要过去了,而自己这一年除了老一岁,再就是混了个啥光景。但不管这一年落在兜里的票子瓷实不瓷实,年总要过,每个人从心里都在盘算着,今年的年究竟该如何过。
腊八就这样自然地在不经意间过去了。在单位,各种年终考核也接踵而至,似乎考核也成了年集的干货。我早上天不明赶往单位,不打粮食的文字材料忙活了一天,晚上回家,身心俱累,靠在床头小憩。这人命苦了就是怪,一时累极,本想闭目养神,未处理完的工作让人心绪烦乱,反而不能静心。随手从床头柜上抽出一册页,巧的是《太上感应篇》,本是“随意乱翻书”,信手打开,扉页“每日早晚,沐手焚香,静心诵读,得大利也。”跃然纸上。我本就是信仰坚定的马列主义者,对“转祸为福”之类不甚轻信,更不必沐手焚香,然也知此篇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更系出家修行推崇的三种经典之一。记得偶然机缘,获朋友所赠册页,也曾一目十行泛泛通读大概,只是记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概括要义。后来也曾在闲暇时作为品茗的茶点,有意无意地去读过,但都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没有细细地领会,没有真正像咂甘蔗那样嚼出味道。
曾在一个连阴雨的周末,我一边品茶,一边陶醉在宣德炉中沉香袅袅的青烟升腾中,忽忆起前日拿回的《太上感应篇》,便囫囵吞枣地通读了一遍,算是完整地读完了一次。也是大概知道,内容中从圣贤发心立愿,一直到现实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仪道德,既是个人修身养性、提升道德修养的必读,也是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必读。虽然是以感就是因、因就是果的“因果报应”的因果规律,即古人所说的天律,来教化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也虽从敬畏天地神明的角度教化人,唯心色彩稍浓。但是,我们以扬弃的态度去客观地辩证地认识和理解,个中劝善、从孝的道理还是值得推崇,且有极好的现实教育意义。
细思量,社会由一个个家庭所组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过年就是亲情的重聚,血缘的团聚,过年一个重要的意义,或者说仪式感,就是衡量一个家庭孝道的优良传承,衡量一个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孝道的道德修养,特别是文明的孝道文化的传承。比如感应篇开宗明义就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点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即为善德福、为恶得祸的因果关系,警戒人们多行善、少行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人的天理良心,我们暂且撇开“因果报应”的唯心论,撇开是否有恶报的“果”不谈,就说应尽的孝道。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数家庭比较殷实,且独生子女户多,私家车基本普及,人们出行的腿自然长了。但是,孝道文化特别是家庭伦理的传统美德反而在一些家庭缺失了。如逢年过节,带着子女开着车,车载音乐里放着“潇洒走一回”的歌曲,四海为家,甚或跨出国门周游几国,比比皆是,唯独把年迈的父母搁在家不管不顾。过年给孩子的一件衣服、玩具等,动辄价值成百上千的名牌,可够父母一月甚至几月的生活费,而对待父母花一分钱都觉得不值。再如管教子女礼节礼仪上的缺失,说穿了就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从语言尊重、行为约束等等诸多细节,做父母的自己不能做表率,也就不能去正确引导规劝,子女自然不能效仿和接受好的东西,导致孩子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吃没吃相,说话不分长幼没分寸,待人接物常识欠缺等等。
记得曾有一年年后,一次和朋友闲聊,他谈及发年岁钱一脸迷茫,说现在这孩子范儿特牛,过年给发年岁钱,要一个个找到孩子面前送到他们手上,那些串门的亲戚孩子,个个歪七扭八地坐着,低头玩手机,理所应当地随手接过送到眼前的年岁钱,有些面无表情,头都不抬,程序性淡淡一句“谢谢”完事,就别谈用感激、尊重的称呼来真诚问候上辈,那种表情就好像说,我来你家就是来拿我应该得到的年岁钱。记得朋友不无感慨地说,咱们那会,又是按辈分叩头送不同的祝福,又是三呼感谢,年的味道在,年的情感礼仪更在。这些看是小事,实则是关乎礼,关乎义,关乎一个家风,关乎一个门闾兴衰的问题,关乎一个孩子步入社会的涵养修为,进而关乎传统礼仪的永续传承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问题。
马上到年关了,我记得腊八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小聚,皆感叹,过年是年前难过,年后更难过,就是一个字“累”。在忙碌中期盼,在紧张中购买,在没有上下班时间和作息无规律、饮食无节制中互相迎来送往,海吃海喝,忙不完的聚会、串门、请客送礼等等。朋友一脸无奈的感叹,开着三尺门脸,这人情世故就得顾及,一致虚虚套套的应酬是不可少的,这是面子上的大事。
我在表示有所同感时,也在思索,以往年节中,曾听到一些人,当你真诚发向对方问候父母等长辈时,明显有轻描淡写应付带过之意,甚或不屑多谈此话题,感觉过年就是披金戴银耍阔气,有钱没钱,从头到脚都摆谱,累中玩,玩中累,儿孙跟着赚压岁钱。滔滔不绝地可以大谈一些奇闻异事,如东家给西家孩子压岁钱不对等等等,或许会引起一场矛盾等等。殊不知,压岁钱只是一种下辈祝福上辈洪福齐天,上辈祝愿下辈健康快乐的彩头而已。过年一个重要的实质,是对已逝亲人的祭奠和一年中长久淡漠的亲情友情的集中弥补升华,以期达到新的社会形态下亲情血缘的弥合、心灵的慰藉。然而,也恰恰存在着这方面的一些缺失。往往长辈知道有儿孙,只闻其名,一年半载,甚或三年五载未见其人也很正常,儿孙只知有老家,姑嫂叔侄辨不清,也或父母在外常年打工,回家后孩子不认亲生父母,缺失了这个年龄的孩子从生理到心里应有的父爱母爱。血缘亲情尚且如此,邻里乡亲更何谈感情。在城市,林立的水泥高楼中,也许对门老死不相往来。情感的淡漠势必形成上下辈的代沟,平辈间的情感交流横断,隔壁邻里的陌路。亲情感情的淡漠导致社会责任心的缺失,严重的导致道德教育缺位,甚或一定程度、一定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年关将至,周末正好偷闲打发时光,重拾《太上感应篇》再读,短短一千余字流传近千年,大量的篇幅列举了170余种的善与恶,着实是一部列举法的“天律”,如“不欺暗室”,即使在不为人知的暗室也不做坏事、不说坏话,因为感应篇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道理正与孝道中不以恶语伤父母、不以色难(不给父母脸色看)的教化不谋而合。现实中,此种现象比比皆是,如背后说人坏话、选票使诈、民主评议作梗、阳奉阴违等等不胜枚举。“不欺暗室”我更理解为心里都不能产生作恶的念头,这个“作恶”就是相对“行善”而言,一念之差悔莫大焉。凡此种种善恶细品慢嚼,虽多为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但却告诉人一个大道理,教育人善恶不分大小,推及行孝无不一理,道德修养也必当如此,当从细小从早做起。
我在想,老子的《道德经》、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等虽然没有全读,但都是在宣扬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伦理思想。儒家注重“仁者爱人”的正面教育,释家说有因必有果,而道家则注重“检束身心”的心灵教育,以“司过之神”随时对每个人所做的善与恶考核,每个人所做的善和恶,都将以福祸的形式自受或遗与子孙后代,以此发挥警示教育的作用。我们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三十迎灶神,这个灶神是谁,感应篇告诉我们,就是在人头上三尺的三个司过神之一,全名也即职务叫“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是监察人的善恶之神,终身伴随,如影随行,在头顶每天、每月、每年,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分一秒都不离开,在做你的“人生道德操行记录仪”,在记录每个人每一秒的善恶念想和作为,其“司命”之职就是以每个人的善恶轻重,通过量化加减“纪算”和“以夺人算”(以判定人的寿命)。该篇讲到,人寿12年为“一纪”,100天是“一算”,“算”尽也即寿命终结。看起来,也许这是我们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或绩效考核的鼻祖吧,不同的是工作中的考核不论百分制、千分制,按年度等考核后一个周期就结束,而《太上感应篇》把一个人的寿命在好恶得分加减后,正负差还决定是荫庇后世,还是以夺儿孙的福报和寿命,这点上固然本质充满唯心色彩的劝善,初衷实则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即自我修养、以人为本、以人为善的大道理。
重学《太上感应篇》,以扬弃的态度去认识,感受良多。我深感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上有老下有小,年龄上承上启下,在孝道上也应使然。孝敬父母是天命、是本份,教育子女更是传承、是重责,也是责无旁贷、身体力行的孝道体现。《孝经》在伦理道德中就有“移孝作忠”的思想,我理解是有孝才有忠,人不孝就不仁、不忠、不信、不义,就没有礼义廉耻,更别说责任感。作为社会人也就真正没有社会责任感、成就感、荣辱感,在单位也就没有责任感,不会珍惜工作这个平台,更谈不上感恩,又何谈回报单位、回报社会。
人生很短暂,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一回头就是短暂的一生。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必须溶入这个道德社会、法治社会,珍惜在你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用大爱去诠释亲情、友情、同事情等等,要知道无爱不关心,关心是因为爱,能生你气是在乎你,能发火是因为不想失去你,一些事情让着你去沉默是因为包容你,而不是软弱,不要把善良忍让当作无能可欺,不要只求索取而不知回报,感情的舍得是一种珍惜,是一种机缘。
《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阐述孝道就如日月星辰运行与天地之间永恒不变一样,是上天所定的规范,说穿了,孝是诸德之本。而孔子也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圣人也把行放在了行孝上,用言行去落实和践行,难道我们就不行吗。过年,过年,年好过,日子很长,能把《太上感应篇》与《孝经》、《道德经》同时去领悟,终能辩证地获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的正真要义,在如今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依法依规规范社会言行的行为规范中,要积极借助传统节日,保持和发扬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家风,把传统文明的道德规范和美德代代相传,让过年真正发挥应有的意义。
去年正月初四,网上一张照片感动了我,六七个儿孙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各自或坐或立,均埋头玩手机,一老太太孤单地坐在床上无语,我深有感触,遂作《生查子 盼儿孙过年》一阕,今借此做拙文结尾,权且以示来人:
春节渐已近,阿奶思亲涌。
儿孙返途迢,祈盼归心痛。
坐卧血脉情,意絮曾骄宠。
无奈手游酣,语噎泪伤恸。
—作者简介——
周龙岗,普通公务员,文学爱好者,码字和做人一样朴实无华。
精彩悦读
“时光捡漏”微信平台作者专版:周龙岗(2018/12/29)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图片来源:网 络 责任编辑:风 行
文字审核丨 濯 尘 公号维护丨 素 笺
后台编辑 | 春风十里 微 微
主编微信:google198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