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清自我 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在这个特殊的春季学期,

在线教学如火如荼的同时,

硕博工作坊与你相约云上,

一起聊聊科研、就业的那些事儿。



3月21日下午,本硕博教育中心邀请到了2014级的企业管理系博士贾西子学姐,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云上”分享。西子学姐从转博考试讲起,详细地复现了她在管院读博的经历和毕业后求职的道路。在面临诸多选择时,学姐有迷茫、有困惑、有勇敢、有坚持,但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中逐渐看清了自己,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相信看了分享会内容,你心中的许多疑问也将得到解答。


第一次选择:读不读博?

“喜欢与人打交道,思维很跳跃,坐冷板凳不太符合自身性格,并非一个’样板型’学术生”的想法让学姐一开始并未坚定转博。该不该转博?这成了学姐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经过一番纠结和挣扎,她最后决定走上博士之路。“这些社交能力并不会随着读博而消失,但读博的这几年却能让人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去深耕一个领域、掌握研究方法、锻炼思维方式、打造自己”,读博的机会难以失而复得,趁着年轻应该多输入,而不必急着去输出。


第二次选择:要不要关在象牙塔?

读博一开始并不轻松。一是因为对读博的生活预期不够彻底,二是数学上的短板导致做科研比较吃力。学术上的压力使得学姐不得不进行第二次选择——要不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从此隔绝社交、专心做学术?于是她准备退出硕士期间就加入的团学联。和老师的一番谈话却让她意识到读博不一定要完全把自己和社交分割开来,生活也需要学术之外的东西来调剂。于是学姐留在了团学联,成为了团学联的主席。“更多的责任也意味着花费更多时间,但绝不是以牺牲学术为代价的。”学姐特别告诫大家,在读博期间若是决定花大量精力在学术之外,一定要和导师沟通好,否则很容易造成“双输”的局面。


第三次选择:该不该坚持兴趣?

第三次选择,是兴趣和研究领域产生了冲突时该怎么办?随着对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学姐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相比于微观研究,自己对于宏观研究更为感兴趣,而这并不是昙花一现,它有着非常强的驱动力促使自己不断去深入了解它。为了确认这不是一时兴起,学姐后续参与了诸多国际项目,也都印证了这一点。那还要不要继续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正在迷茫之时,第一届苏世民项目正式推出,其中就有她最喜欢的国际关系和公共政策方向,于是学姐决定在保证完成博士学业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兴趣,毕业后去苏世民书院继续就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姐用上了自己的所有时间、精力和资源,最终顺利毕业,进入到苏世民书院。


第四次选择:职业怎么选?

从苏世民书院毕业后,漫漫求职路也随之展开,摆在眼前的是第四次选择:去政府机关?国家组织?还是企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想是浪费时间,实践才能出真知,学姐决定实习后再决定:在摩根士丹利的实习让她意识到企业中工作并不能体现她的价值观;在世界银行的实习中了解到了国际组织的工作方式,同时因为工作原因还与财政部有了大量接触,让她对国家机关有了全新的认识——财政部并非想的那样“土气”,里面都是名校精英,工作氛围十分务实,从不喊口号说空话。匹配的价值观与工作内容让学姐决定进入财政部。经过校内筛选、国考、面试等层层选拔,学姐最终进入财政部,给求职之路画上了句号。在学姐看来,职业的价值观是否与自己匹配、能否让你不断提升、能否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是判断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标准。


结语

最后,关于个人成长,学姐给出了三个建议:1.自我认知是一切的基础——复盘每一段经历能让你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2.不要以战术上的忙碌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多做战略上的规划,多问几个为什么,忙要忙对方向。3.快乐是力量源泉——工作后的压力比读博还要大,而快乐是排解压力、储备能量的关键。

人生总要面对选择,只有兴趣才能真正驱动自己,不要给自己设限,抓住机会,放手去做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