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灼烧,耶稣在钢锯岭
因为大学专业的关系,对于日本文化深度了解后其实一直非常钦佩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
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60年代~90年代)闭关锁国的日本国力衰弱,生产力低下,民生哀悼,各路无论是爱国志士也好,包藏祸心所谓救民于水火之贼人也罢纷纷煽动群众欲倒幕以求国家复兴。
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强大的冲击,举国衰败恐慌的现状,民众渐渐失去对于政府及民族信仰等不堪现状后,一场由时任天皇睦仁(明治天皇),日本维新政治家“东洋俾斯麦”大久保利通,思想家坂本龙马等领导的维新运动悄然展开。
期间主张学习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生产力;购入先进战舰枪械开办新兴军械公司发展兵力;摒弃幕府时代闭关锁国的一切政策重立君主立宪制,通过立定宪法,大开人民主权,并限制君主权发展国力;政府官员们脱下和服穿上西装,部队官兵们收起武士刀拿起更有杀伤性的半自动步枪,就连小学生们也都穿上了更具欧洲风的“洋校服”。
如此力度下日本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教育产业欧化,使得日本成为走在亚洲国家最前列步入20世纪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
因此,民生聚气,国力日渐复苏,民众对政府及皇室又有了信任度并将信任度转化为更高一层的信仰。我想或许从这个角度也能很好地理解为何在后来维新运动中封建残余大刀阔斧进行东亚侵略战争时日本军队所向披靡,攻占领土势如破竹,并能鼓起勇气轰炸珍珠港扯美国人的胡子,这一切都是因为信仰,一份在很多人眼中连愚忠都不如的精神物件,但却正是因为这份对统治者至高无上的信仰,二战时前线的日本官兵宁愿死在武士佩刀之下也不愿作为败军投降屈服,抛弃信仰,抛弃对于统治者的忠诚。
回想同时代的中国封建社会,不由感慨若清政府也能效仿,找回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仰,当时乃至现在或许将是另一番景象(此处后话自行脑补,上述言论请抛开战争意图等意淫之物,仅从精神文明世界出发)
有感而发,扯得有点远,下面说回影片。
影片主人公多斯是一个精神世界,价值观乃至言行高度侍奉于自身信仰的虔诚基督徒,童年时代饱受老兵父亲虐待的他坚信自己可以通过“不杀人,只救人”的行为上前线为国家出一份力。“拯救世人,哈利路亚”的信条贯穿全身,看似稚嫩的想法有如“男女同床,安眠一夜”般不切实际(打得比方可能有点毛病...满足一下我老司机的本能吧...蟹蟹!)
导演梅尔·吉布森销声匿迹十年出山之作居然是一部工整的战争剧,想用早已失去号召力的二战题材求得黄花晚节似乎也显得那么的不和逻辑。但不得不说,他们,做到了。
主人公多斯外表文文弱弱,眼看敌人的炮火打到了珍珠港,于是也像所有人一样选择了参军入伍,上战场保卫家园。但是这个乡巴佬却在新兵营中选择不拿枪,甚至于即便面对军事法庭也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拿枪,更不退缩。
因为信仰,他决定信上帝,以拯救队友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说来可笑,难道信仰并不是理性的?也没有逻辑?值得一个大好青年在血肉横飞的战场去以身犯险?
影片给我的答案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演变成为了那个年代所有人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
所以多斯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
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老派”导演梅尔·吉布森暌违10年,用一个“老套”的二战题材影片回归影坛,这是一个在目前市场中缺少卖点的项目,一切看似仅仅是为了情怀而为,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得不说,梅导宝刀未老!《勇敢的心》、《启示录》等影片一路走来,向来崇尚“暴力美学”“肌肉主义”及大场面战斗的他在《血战钢锯岭》中将自己的专业展现淋漓尽致,影片用到的特效微乎其微,几乎都以实拍为主,为的就是还原二战中美军所经历的最为变态,残忍的一场战役,梅导可谓操碎了心。
战争,因为真实才富有力量。《血战钢锯岭》在老梅指导下用强大的荷尔蒙拯救了这个老掉牙的题材。这份荷尔蒙的源头正是老梅对于电影震撼性的执着,一份无异于老顽童般执着于用电影震撼人心的信仰。
影片中主角多斯的原型和他的妻子。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不由感慨原来拥有信仰是如此幸福的事情。拒绝无脑安利已经有些时候了,但是我真心想把这部电影安利给每一位有信仰缺失或精神社会崩塌的你,他没有用强撩的方式给你灌强权思想,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来之不易。
(作者:白色银河)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你有好文章吗?】
来稿联系:(豆瓣/微博:@刘小黛 )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