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为什么宝宝在摇篮里睡得香?

脑人言 2022-04-16

以下文章来源于赛先生 ,作者曹安洁

宝宝在摇篮里睡得更香,绝对不是我们大人的臆想。研究者们证实了摇动对宝宝的安抚作用,同时也发现,宝宝情绪的稳定程度不仅与摇动的幅度和频率都有关系,还与摇动时的最大加速度息息相关。


这是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Crib of the Infant Jesus,这件迷你木制摇篮长35.4cm,宽28.9cm,高18.4cm,是十五世纪比较流行的宗教用品,这件摇篮可追溯到15世纪南荷兰的布拉邦(Brabant)。(图源:metmuseum.org)


撰文 | 曹安洁(卡内基梅隆大学)

编辑 | 王丹绮


每次逛街路过婴儿用品店,我总是会投出激光般羡慕嫉妒恨的目光。里面各种各样的小东西,无论是餐具还是玩具,都做得精巧可爱,让我这么一个当妈不足装嫩有余的二十岁老姐姐,不住地唉声叹气,恨不得赶快拉过来一个店员问问:这些东西,为啥就不能做个成人型号儿的呢?!


在婴儿用品店的诸多物件儿里,我最想要的就是摇篮。不瞒您说,我已经在淘宝上搜索过无数次,“成人摇篮”“超大号摇篮”“摇篮大小 定制”等等,然而至今一无所收。有时我躺在床上会忍不住在脑海里设想一个足够长、足够大的电子自动摇篮:可以定时,可以调节摇动幅度和频率;每天睡前我轻轻打开开关,哒——“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绝对沾枕头就着。毕竟宝宝睡在摇篮里时总是睡得那么香,让人羡慕至极。


摇篮的奥秘

宝宝在摇篮里睡得更香,绝对不是我们大人的臆想。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心理学家David Pederson和Dick Ter Vrugt曾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到底什么幅度和频率的运动能更有效地安抚婴儿的情绪?他们设计了一个铝制摇篮,底座可以用来调节摇篮在垂直方向上摆动的幅度以及频率。


接着,他们在当地招募了几十个两个月大的宝宝,让七名女性和七名男性观察者评估宝宝在摇篮里被摇来摇去时的表现,每隔十五秒给宝宝的行为按照量表打一次分:分数范围从1分到6分,分数越高对应的活跃度也越高。其中1分对应着安静沉睡(quiet sleep),6分对应着极度躁动(extremly agitated)(Bridger, Birns & Blank, 1965)。


这些宝宝绝对没有白白被摇:研究者们证实了摇动对宝宝的安抚作用,同时也发现,宝宝情绪的稳定程度不仅与摇动的幅度和频率都有关系,还与摇动时的最大加速度息息相关。摇动时的最大加速度越大,宝宝的情绪也就越稳定。


这张图中的y坐标是宝宝们的活动状态评分,而横坐标是计算出来的最大加速度(计算公式为:gmax =[(2×pi×f)2×A] / 32,gmax为最大加速度,f为频率,A为摆动幅度)。图中散布的数据点,冒号前面的为频率(圈/分钟),冒号后面的为摆动幅度(英寸)。(图源:Pederson & Vrugt, 1973)


可是,为什么宝宝会在被摇动时睡得更香呢?其实,不仅仅是摇篮的摇动,小幅度的运动都有安抚婴儿、帮助婴儿助眠的作用。这种运动又被发展心理学家称为“前庭刺激”(vestibular stimulation)。


乖宝宝的生存优势

前庭系统是人类最早发展的感官系统之一(Humphrey, 1965)。前庭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和耳石(otolith)。 其中,半规管主要负责感受旋转运动,耳石则负责感受垂直方向的重力。前庭系统位于我们的内耳中,有时中耳炎的患者会出现眩晕的症状,就是因为炎症影响了内耳中前庭系统对于感官信息的处理。


橙色部分是外耳,粉色部分是中耳,蓝蓝的是内耳。我们的前庭系统和耳蜗(Cochlea)一起组成了内耳。(图源:britannica.com)


前庭系统的进化历史十分漫长,它在大多数哺乳动物身上都存在。有的家长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如果开始哭闹的话,抱着宝宝站起来走一走,拍一拍,宝宝的情绪就会安定下来;在摇篮里的宝宝如果哭闹的话,轻轻摇动摇篮也能让宝宝停止哭闹。不过,虽然同样都是前庭刺激产生的安抚效果,妈妈的抱抱拍拍还同时提供了触觉上的刺激。


2013年,一组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同时研究、比较了人类和老鼠的母婴互动。这种对前庭系统的刺激产生的安抚效果(Calming effect)也存在于老鼠妈妈和老鼠宝宝身上。他们发现,当人类妈妈站起来开始抱着宝宝走来走去的时候,正在哭闹的宝宝会停止哭闹,自主动作减少,心跳速度也会相应地降低。同样的,当老鼠宝宝被妈妈叼起来走来走去的时候,老鼠宝宝也会保持一动不动,心跳速度降低(Esposito et al., 2013)。


为什么前庭刺激会产生安抚效果呢?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安抚效果会带来不小的生存优势。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哺乳动物,在出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依靠妈妈生存。如果出现了什么危险情况,妈妈不得不紧急转移宝宝,一个安静不乱动的乖宝宝绝对要比一个哭得手脚乱蹬的宝宝有更大的几率存活下来。在2013年的这篇论文里,作者们认为这也同时解释了Pederson和Vrugt的发现:晃动的频率越高、幅度越大,可以与妈妈的步速越快、运动幅度越大相对应,这意味着出现的情况越紧急,宝宝在这样的运动下越安静。


除了被妈妈抱着走来走去,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前庭刺激就是坐车了。我听说过有的爸爸因为不知道怎么哄哭闹的宝宝,只好把宝宝放进安全座椅里一圈又一圈地开车兜风。更加夸张的是,某著名汽车公司还因此推出了一款摇篮,声称完全模拟了宝宝在车里的环境:微微的晃动,背景隐约的引擎声,甚至不断掠过车窗的路灯。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也有人认为这样高科技的摇篮其实并不有助于培养宝宝健康的睡眠习惯。宝宝有可能会发展出对这些声、光、动刺激的依赖,从长远角度来看弊大于利。


(图源网络,截图自该公司的宣传视频。为了避免打广告的嫌疑我就不说是哪家公司了〜)


话说回来,道理是这么讲的,我还是忍不住在心里给这款小摇篮种了个草,碎碎念盼望着它赶快推出个成年人版本的。但转念一想,又是声音、又是光、又是微微的晃动,嗨,我还花什么钱呢——我去买张火车卧铺的票,不是一个道理吗!


参考资料

[1] Bridger, W. H., Birns, B. M., & Blank, M. (1965). A comparison of behavioral ratings and heart rate measurements in human neonate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 Humphrey, T. (1965). The embryolog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vestibular nuclei in man correlated with functional devl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estibular and occular problems. Society of vestibular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okyo.

[3] Pederson, D. R., & Vrugt, D. T. (1973). The influence of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vestibular stimulation on the activity of two-month-old infants. Child development, 122-128.

[4] Esposito, G., Yoshida, S., Ohnishi, R., et al. (2013). Infant calming responses during maternal carrying in humans and mice. Current Biology, 23(9), 739-745.


本文由“脑人言”和“赛先生”共同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