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是真的抑郁了吗

脑人言 脑人言 2022-06-09
本文是“脑人言”举办的“抑郁症征文大赛”的第四篇入围作品。关注抑郁症,远离脑中的“黑狗”。


作者丨candy(电子科技大学神经免疫学博士生)

排版丨夏獭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我最近有点抑郁”,其实是一种“抑郁情绪(Depressive Emotion)”,这种情绪让我们感到不愉快,但通过自我的调整,很快就会缓解,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但如果这种抑郁情绪持续存在超过一个月,身体已经产生了生理病态,例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或者精神不振等症状,且不经治疗很难缓解,这就会成为一种“抑郁状态(Depressive State)”。抑郁状态,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指一种没有斗志、精神颓废的状态,会表现出消极心态、兴趣减退,有时也会伴随睡眠障碍。


当这种抑郁状态严重影响到正常工作或生活,就会发展成抑郁症。抑郁症不同于通常的情绪波动或因工作和生活中挫败产生的短暂情绪反应,它可能长期存在,或经常复发,从而严重影响个人的工作或学习能力或日常生活能力。


因此,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Mental Disorders),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不适等症状[1]。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以及产生自杀的念头,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甚至数年,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71178369


迄今为止,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并不清楚,但已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心理与环境诸多方面,以及遗传、神经功能紊乱等方面。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发病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心理和应激等方面。


生物学因素主要由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遗传因素和细胞因子等。依据抑郁症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四种假说,分别为“单胺假说(Monoamine Hypothesis)”、“神经营养假说(Neurotrophic Hypothesis)”、“神经内分泌假说(HPA axis)”和“细胞因子假说(Cytokines Hypothesis)”。

图片来源:https://www.psychiatrictimes.com/special-reports/ Five Things to Know About Inflammation and Depression


单胺假说”强调的是脑内一些神经递质的减少导致一些抑郁症状[2]。例如,血清素(Serotonin)的减少会引起人的注意力下降,失去兴趣以及产生焦虑情绪[3]。


神经营养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神经营养因子的减少密切相关,其中也包括神经可塑性失调。在一些抑郁症尸检样本中,观察到患者脑中神经元细胞数量的减少,而长期服用某些抗抑郁药物可以促进神经元再生[2]。


神经内分泌假说”指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体内的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处于亢奋状态,激素分泌水平体内失衡


细胞因子假说”指出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强调机体免疫系统在抑郁症中出现细胞因子异常分泌,进而损伤神经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2]。


心理学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特别是儿童时期的培养和教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以及是否遭遇重大的心理创伤)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知;社会因素,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工作中的压力等。许多患者家庭的生长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际交往)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应激因素(Stress)是抑郁症的另一重要的因素[4],应激导致个体在情绪或生理平衡方面的一种混乱。例如身体疾病,家庭重大事故以及婚姻不幸等,应激尤其对那些易感性或身体素质脆弱的个体更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许多抑郁症患者因得不到积极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而经历着痛苦,我们应该了解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以便自我调节或帮助他人,其中包括运动疗法、心理治疗和药物疗法

  

调整自身的激素分泌是对抗抑郁的有效手段,跑步等运动可以增加大脑中内啡肽(Endorphin)的释放。内啡肽是一种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是由脑垂体和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能产生止痛效果和欣快感。来自英国爱丁堡精神病医院(Royal Edinburgh Hospital)的一项研究发现18名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RSD))参加一些体育锻炼项目,与其他接受强光治疗的189名患者相比,运动比强光疗法更有效,由此可见运动对减轻成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效果[5],表明运动确实可以明显改善一些抑郁症状。


另外有氧运动可刺激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苯乙胺(Phenethylamine,PEA)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人的情绪,并且还能促进交感神经兴奋、提高肾上腺素水平,使人产生愉悦感[6]。荷兰的研究人员曾对成年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RSD)≥14)在采用抑郁症药物治疗的同时,对他们增加体育锻炼的要求(每周两次的跑步和快走运动1小时,然后逐渐增强运动量,持续6个月),研究发现体育锻炼明显改善了他们的抑郁症状[7]。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大脑中神经递质谷氨酸(Glutamic Acid)和伽马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含量,有利于神经元信号之间的传递[8]。由此可见,积极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体魄还可以缓解我们的抑郁情绪。

音乐对人体的调整效果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高振幅低频音乐脉冲刺激辅助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状[9],主要机制在于高振幅低频音乐脉冲会刺激迷走神经(VNS),迷走神经通过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传入大脑,孤束核进一步连接杏仁核(Amygdala)、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PFC)和其他大脑区域,这些区域在认知情绪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抑郁症有关[10]。


显然,大调快节奏的音乐似乎能增强兴奋感,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而慢节奏和小调的音乐则能减少兴奋感,产生消极或悲伤的情绪[11-12]。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说的就是具有规律性节奏且撩人心弦的音乐特征,且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K488很可能是具有抗抑郁效果的音乐篇章。聆听莫扎特K448乐曲还可以提高聆听者的记忆力和空间推理能力[13-14]。因此心情不好的时候,多听听音乐,缓解抑郁情绪,提高记忆力。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一些抑郁症状,应向相关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了解抑郁症状的来源以及解决方法。心理治疗师通常会以精心准备的问题鼓励患者自己发言,他们会作为客观的观察者,帮助你分清重点想法和措词,以更仔细的角度讨论这些想法,并找出可能引发患者抑郁的心理问题。

如果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必须采用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种类繁多,且作用机制不同,总结如表1所示。例如氟西汀(Fluoxetine),又称百忧解(Prozac)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3],通过抑制神经突触对神经递质血清素的再吸收来增加突触间隙中的血清素水平,还可以增强神经可塑性,促进成年海马区神经发生,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3]。

图片来源:https://www.yigoonet.com/article/22351819.html


另外一种抗抑郁药物是氯胺酮(ketamine),它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能产生快速抗抑郁的作用,单次氯胺酮给药可在半小时内迅速产生抗抑郁作用,对人类和动物模型均可产生持续的抗抑郁作用[15-16]。抗抑郁药物种类繁多,重度抑郁症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采用药物疗法。


另外,笔者的个人经验认为,对于存在抑郁情绪的我们,还可以采取记录的方式,写下过去几周做过的事,留意往常愿意乐意完成的活动的出现频率有否降低。也可以积极的与周围的亲戚朋友交流,询问有否留意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当工作不顺心情烦躁时,可以将心中的忧愁和烦恼向好朋友倾诉,得到朋友的安慰或同情,心情也会感到舒畅。


让我们一起来对抗抑郁症,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从体育锻炼、记录生活、倾诉心声、收听积极的音乐来预防抑郁症的发生。而抑郁症患者可以采用心理治疗辅助药物疗法,积极地面对压力、挫折,收获幸福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Smith, K. (2014). Mental health: a world of depression. Nature, 515(7526), 181. doi:10.1038/515180a

[2] Peng, G. J. (2015). Research on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d Drug Treatment Mechanism of Depression. Curr Neuropharmacol, 13(4), 514-523.

[3] Perez-Caballero, L. (2014). Fluoxetine: a case history of its discovery and preclinical development. Expert Opin Drug Discov, 9(5), 567-578. doi:10.1517/17460441.2014.907790

[4] Yang, L. (2015).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on Depression. Curr Neuropharmacol, 13(4), 494-504.

[5] Cooney, G. M.(2013). Exercise for depressio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9), Cd004366. doi:10.1002/14651858.CD004366.pub6

[6] Szabo, A.(2001). Phenylethylamine, a possible link to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exercise? Br J Sports Med, 35(5), 342-343. doi:10.1136/bjsm.35.5.342

[7] Kruisdijk, F. R.(2012). Effect of running therapy on depression (EFFORT-D). Design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adult patients [ISRCTN 1894]. BMC Public Health, 12, 50. doi:10.1186/1471-2458-12-50

[8] Maddock, R. J.(2016). Acute Modulation of Cortical Glutamate and GABA Content by Physical Activity. J Neurosci, 36(8), 2449-2457. doi:10.1523/jneurosci.3455-15.2016

[9] Sigurdardottir, G. A. (2019). A pilot study on high amplitude low frequency-music impulse stimulation as an add-on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Brain Behav, e01399. doi:10.1002/brb3.1399

[10] Pandya, M.(2012). Where in the brain is depression? Curr Psychiatry Rep, 14(6), 634-642. doi:10.1007/s11920-012-0322-7

[11] Collier, W. G.(2001). Musical scales and evaluations of happiness and awkwardness: effects of pitch, direction, and scale mode. Am J Psychol, 114(3), 355-375.

[12] Thompson, W. F. (2001). Arousal, mood, and the Mozart effect. Psychol Sci, 12(3), 248-251. doi:10.1111/1467-9280.00345

[13] Verrusio, W.(2015). The Mozart Effect: A quantitative EEG study. Conscious Cogn, 35, 150-155. doi:10.1016/j.concog.2015.05.005

[14] Borella, E.(2019). Is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in older adults sensitive to music? Psychol Res, 83(6), 1107-1123. doi:10.1007/s00426-017-0961-8

[15] Zarate, C. A.(2006). A randomized trial of an N-methyl-D-aspartate antagonist in treatment-resistant major depression. Arch Gen Psychiatry, 63(8), 856-864. doi:10.1001/archpsyc.63.8.856

[16] Zanos, P.(2016). NMDAR inhibition-independent antidepressant actions of ketamine metabolites. Nature, 533(7604), 481-486. doi:10.1038/nature17998




专家评语

王丽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副主任医师):8.5分

全文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个人感觉题目和内容稍有不符,比较符合文章的内容的题目我觉得应该是“我是真的抑郁了么?那又该怎么办?”,也就是文章中对抑郁症进行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的解读。文章中有个别的错别字,可以再修改。另外,配图中的语言均为英文,如果有可能,改为中文,或是后面有中文对照会更方便没有相关基础的读者阅读。


张红星(徐州医科大学 教授):9分

语言顺畅,科普性强,通俗易懂。


陈凌(同济大学 讲师):8.5分

选题很好,从题目来看应该是很多读者关心的话题,即:我的情绪正常吗?我有没有抑郁症?文章大致分成3部分内容,第2部分简单描述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差别,这一部分内容是最扣题的,可以描述得更详细一些。第2部分讲了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及心理学与社会层面的因素,这一部分有点败笔,作者想面面俱到却又每一个面都没有说清楚,抑郁症的机制非常复杂,很难在小小一篇科普文章内面面俱到地说清楚,所以建议将这一部分删除或简单解释1-2个假说即可。第3部分讲了普通人如何对抗抑郁情绪的方法,及如何陪伴和理解抑郁症患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普通读者关心的,很好。综合来看,可以进一步加强第1和第3部分内容,简化第2部分内容。另外,英文配图一定要修改。


杨策策(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7分

本文语言表达流畅。先对"抑郁情绪"、"抑郁症"进行概念区分,再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方面描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谈了抑郁症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内容涉及面很广,但文不对题,主题不明,通篇文章偏松散。文中对"抑郁状态"的定义描述有误。另文中提到"重度抑郁症必须药物治疗",描述不妥,抗抑郁药物治疗是当前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指南建议:中重度抑郁障碍患者应尽早开始药物治疗,也推荐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建议重点就抑郁症的某一个方面书写。



优秀读者奖

欢迎大家对该文章进行评论,或者分享自己对抑郁症的看法、体会。文章发布3天后,评论区中获得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会收到由“脑人言”赠送的该精美图书一本。




关于我们

脑人言”是公益的脑科学原创科普团队,由海内外一线科研人员组成,专注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转载请联系:trueyLucidity;合作请联系:iam7182;加入作者团队请联系:chinatang2010。 


友情赞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