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扬笔下的人物,也就是那位外号“真理剑客”的骑士,在临终时留下了这样的遗嘱:“我的剑留给能挥舞它的人。”
跟这个人一样,只要我曾经试图正确地对待我的剑,我并不在乎我对它的赞美是对还是错,也不在乎许多人并不愿意使用它,或者使用之后发现它对他们来讲完全没有用。
——查理·芒格
年初春节放假前,和各路朋友聚会的场景还清晰地像昨天,现在竟然又到快年终聚会的时候了。每次聚会的时候,大家相互关心的第一个话题,总是问:“今年怎么样嘛?”趁着2021还有几天,我先自己来琢磨琢磨这个问题:“今年怎么样嘛,有没有长进?”我在今年半年度总结的时候写过,2021年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己职业路径的调整。
能做出这样决定的背后,应该说90%来自于主动选择,10%来自于环境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动选择,环境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搞建筑设计,在理工科院校是的相对独特的存在,虽然高考是考数理化进的大学,但是建筑学一上来却是要学美术,一天到晚练画画。学了一通素描、水彩、水粉等等,建筑系的同学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文艺起来,数学已经丢到一旁,文史哲倒是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西方建筑、艺术,脑子里对艺术家生活充满了憧憬。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去了北京,成为了一个做着建筑梦的文艺小青年,倾慕着聚集在北京798、宋庄这些地方的艺术家们。同时过着又穷又酷的生活,当时确实有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幻觉,青春的激情还没有遇到现实的困境。对于什么赚钱、商业、经济之类的话题,完全是挨不到半点边,年少无知,甚至一度觉得商业化就是艺术的对立面。周围的朋友们开始有的结婚、有的买房、有的回了老家,我也有了女朋友,开始考虑未来的房子和积蓄。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发现以我们微薄的薪水,若想要拥有自己的房子、稳定的家庭,离开北京回到老家是唯一的选择。当时自己的认知水平,根本是想不到创业、投资这些路径的,唯有工资是唯一的生存来源。自从开始思考如何致富的问题之后,我就开始找了一些理财方面的书籍,从2010年开始尝试了基金定投,也开通了证券账户。2012年从北京回到成都之后,一直在设计院做建筑设计,同时也完成了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几件人生大事,生活稳定之后也开始有一点积蓄。不过对投资理财,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并未严肃去系统学习。直到2015年的那场牛市,彻底改变了我。由于10年至13年一直在定投,积累了一部分基金份额,当时还是小亏的状态,不过由于买房的原因,在13年底不得不全部赎回用于买房了,结果完美错过了2015年的大牛市。股市的热闹,让我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关于投资的信息,在雪球论坛、新浪博客看了不少人的财富人生故事后,我意识到股票投资确实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通过股票投资获得财务成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在摸索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巴菲特的思想,并立刻迷上了巴菲特,开启了投资类书籍的大量阅读。这其中,杨天南老师的译著《巴菲特之道》我反复阅读好多遍,唐朝老师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更是如获至宝。这两本书,可以说前者是从“道”的层面让我收获了投资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从“术”的层面让我不再只是看看热闹,而是能够找到一些实操的门道。此后两位老师的所有作品,我几乎都是第一时间就找来反复学习。大量阅读价值投资相关的书籍,让我对投资的理解开始加深,同时也一步步加大了自己的股市投入。通过这几年对价值投资理念的实践,16年至今取得了还算满意的回报。回头来看,2010~2015年期间,算是我的投资启蒙阶段。好在迫于生活的压力,用于试错的积蓄并不多,所以没有产生什么真正的损失。甚至是错过财富机会,反而促使了我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一切都要感谢生活的安排。2016年算是我走上价值投资这条正道的开始,也在那一年,从老唐的书开始我就成为老唐的忠实读者,几乎穷尽一切能够读到的老唐文字。而自己的投资也是几乎全部来自于“抄作业”。正是对投资之“道”的领悟,才让我的“抄作业”之路顺顺当当,没有跑偏。尽管不算抄得完美,但是也没有走样,自认应该算是一个能够到达及格线的学生。不过也正是投资全靠“抄作业”,让我产生了新的疑虑。毕竟老唐的《价值投资实践手册》、新版的红皮《手财》已经把投资之“术”讲得如此透彻明白。而我还总在抄人家的作业,自觉离独立行走还差得远。自问我看了这么些书之后,我能挥舞得动这把投资的宝剑吗?还差得远!想到这里,我的目标开始变得非常清晰: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成为能够舞动宝剑的人,成为配的上老唐这几本书的人!投资给了我选择的自由。在考取了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过于繁忙的建筑工作,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学习投资之道,去实践投资之术。芒格在有一段访谈里谈到长寿话题,芒格说:在美国,谁长寿?是教授、法官、价值投资者。谁短寿呢?是记者、律师、交易员。因为法官只是坐在那里,遵循法庭的规则,自己支配时间。按芒格这个分类,当下中国的商业建筑师群体(建筑艺术家除外)应该可以被归到短寿这个行列。建筑师这职业,曾经是非常美好的,有一种造物主的荣光。但是,随着这些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业内高周转成为主流。建筑设计作为房地产业的下游,更是被压榨地苦不堪言。曾经就有地产商要求设计院一天出图的事件,在建筑圈内广泛流传。大量的抱怨声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各种负面情绪在建筑设计这个圈子里累积已经是日久经年。建筑设计作为一项职业,暂时把其艺术的一面放在一边,我这里仅从商业的角度归纳一下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我套用“波特五力”模型来看(这里主要针对大量作为地产下游的民营设计院,以大型公建为主的少数大设计院除外):建筑设计行业本身几乎已经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其供应商非常少。例如一个常规设计院,仅有的供应商也就是打印店、效果图/模型制作公司、一些专项设计分包单位等等,其余就是一些常规的办公用品,可以忽略不计。这些供应商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转换成本也很低,可以随意换。尽管看似设计院在供应商面前强势,但是问题在于,对外采购太少,对于设计院控制成本意义并不大。设计院的购买方主要是开发商。一是开发商项目逐年减少,而设计院众多;二是设计院相对于开发商来说体量太小;三是设计图纸同质化严重,除了方案还能有所区别,施工图几乎是标准化产品,质量因素占比越来越小,最终沦为拼速度拼服务;四是开发商还在搞纵向一体化,有些开发商甚至有自己的设计院。以上几点导致设计院在产业链中,几乎没有多少讨价还价能力。设计行业唯一的进入障碍就是建筑资质,而最近这些年,建筑资质也变得越来越不稀缺,甚至能够直接在市场上流通,只要花一定的成本就能直接购买一家资质齐全的设计院,至于采用挂靠方式之类的灰色地带,就更多了。其余方面,我想不出有任何进入壁垒,只要能搞到项目,有一套人马,一家设计院就能开张营业。建筑设计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行业内的相互替代很严重,来自行业外的新技术革新带来的替代威胁还不算明显。本质上建筑设计业提供的产品除了图纸之外,更是一种设计服务,由于同质化较严重,参与者广泛,市场增长有限,用户转换成本很低等等因素,价格战非常普遍。最后,更难受的一点是,建筑业的应收账款太多,收款难是行业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地产业遇到周期低谷的情况下,几乎没有设计院不会遇到拖欠设计费的。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即使非常努力,也像是逆水行舟,很难。想起来今年看到小米传记《一往无前》中,雷军的一段反思:“他用十多年的亲身经历证明,企业家并不是超人和圆桌骑士的混合化身。真正的创业者,要有周密的分析、严密的系统,还要辛勤工作,但是首先是周密的分析。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决胜千里的最重要的一条,不是天道酬勤,而是顺势而为。”这让我对自古以来作为美德的“天道酬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此我在猜测,老唐开玩笑说自己很早就偷懒不想干活回家看书,背后是否也有过这样一番思考。《巴芒演义》中写道:26岁的巴菲已经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挣到了2500万元人民币。“此时的巴菲特丝毫不觉得这些钱算什么,他的内心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将会非常有钱,甚至已经开始担心未来钱太多应该怎么处置。”“巴菲特只是彻底理解了投资的底层逻辑,知道复利规律必将带来的财富规模。每个彻底明白什么是投资的人,都必将面临这种幸福的烦恼,只是还需要在享受生活和享受投资中,慢慢等待它的来临。”老唐回家当然不是偷懒,而是将所有的勤奋,都聚焦于投资这件“顺势而为”的事,优先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分配给“周密的分析”,然后享受生活,等等财富慢慢的积累。于是我很快就做好了决定:要做能够挥舞投资宝剑的人,摆脱这种逆水行舟的低效努力,而是把所有“天道酬勤”的焦点,都聚集到学习投资这项事业上。有困难吗?当然有,机会成本是很高的,来自于家庭的担忧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能够踏实开始自己的专心学习之路,还得感谢自己家里有一位非常英明的“领导”。对于“领导”这个称呼,我家娘子一开始还不愿意接受,不过我暂时还找不出更合适的描述。暂且学老唐这么称呼吧。之所以觉得“领导”这个词好,我是觉得在家里,领导是当之无愧的。我自认身上有好多毛病,素质跟我家领导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是竟然这么多年过来,领导不仅没有放弃教育,还能够在诸多关键时刻包容,理解,甚至是开导我。我家领导和我一样,最开始在财务方面是一片空白的。所以15年刚开始认真学习投资那会儿,领导并不是完全理解这件事。不过即使不理解,领导并没有阻止我,而是像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鼓励我去试试,允许我有试错的空间。由此我才有相对宽容的家庭环境,在我工作之余把业余的时间都用来看书,甚少分担领导的家务重担。想起来书房里有些朋友倾诉关于家人不支持的苦恼,老唐说想要获得信任,唯有让自己值得被信任。我很幸运的是,在我还没有值得被信任的时候,就获得了领导的信任,这是多大的优势。想起巴菲特对年轻人的建议里有一条,“和对的人结婚,我是认真的。这会对你的人生造成很大的影响,会改变你看待所有事情的角度”,对于这一点,我想说这些年我体会太深刻。那本专门写巴菲特领导艺术的书《巴菲特的CEO们》,我感觉是不是被我家领导偷偷看过?我的体会是,家庭里最和谐的关系,应该像巴菲特和他的CEO们一样,“信任”是维系家人关系最重要的一根纽带。甚至我觉得巴菲特和他的CEO们就是这样一种家人的关系,相互不辜负,都努力去做最值得家人信任的人。这一年下来,不是没有困难的时刻,市场的波动每天都在发生,但是我家领导已经完全放心我打理家里的财务。即便是有大的波动,领导表现得比我还淡定。拥有这样的信任,我头脑中关于“理性”的那根弦就绷得更紧,更不可能去涉及杠杆这一类高危行为。所以家庭的和谐,一定程度上拥有一个家庭领导非常关键。《领导的艺术》里归纳了领导艺术的三个方面:①要有一个美好的愿景;②注重团队价值观的塑造,要懂得放权;③以结果为导向,有具体的行动准则。这三方面我家领导就做得很好,一是家庭幸福是我们的愿景;二是对我进行放权,只在价值观层面跟我探讨,而不干涉我的具体工作;三是行动层面给我充足的支持。前段时间陪我家领导外出看展的时候,我曾经聊过关于人生的话题(下图),对我来说,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投资只是一条获得幸福的路径,而不是幸福的全部。
所以此后自己的所有努力,其实都建立在这个原则之上:不忘最初的愿景,愉快地阅读、投资、写作,让家庭融洽,让领导满意。 贵州茅台、腾讯控股、洋河股份、陕西煤业、分众传媒、海康威视、万科A、新天科技、美的集团、福寿园、恒生ETF熟悉的朋友肯定一看都知道,大部分是抄作业,还是抄了好几年的作业。其中万科A、新天科技、美的集团、福寿园均为打算学习研究,买入的观察仓,占比很小,后来长期跟踪的公司进入买点,就基本清掉了,海康威视也因为现金耗尽,只好暂时卖掉,调整到其他几家进入买点的公司,观察仓仅剩福寿园。其余至今还保留的主要持仓只有四家:腾讯控股、陕西煤业、贵州茅台、洋河股份。除了陕西煤业,其他三家都是17年至今就一直参与的老朋友。今年还差几天结束,这里直接借用截止上周的记录,影响不大,总体账户情况如下。
表格中腾讯控股持仓占比超过40%,是由于预期春节左右会新增一笔资金,所以腾讯持股比例是按照新增资金加入之后,估算上限不突破40%来控制仓位,等于是在今年提前完成了买入。
截止2021.12.24,本年度收益率为-1.61%,2017年元旦至今,总体年化收益率为18.89%,累计净值2.34。
同期沪深300指数年度收益率为-5.56%,总体年化收益率8.40%,累计净值1.49。
指数对比规则为,以2017年元旦沪深300指数3313.95点为基数,将实证账户净值换算为对应的指数点位。沪深300指数不包含股息,略有低估约2%。
关于什么是“实证账户”以及为什么要搞“实证账户”我之前写过,大家可以看这篇。虽然我知道有些无聊,但是忍不住好奇,将老唐账户2017.1.1至今同期收益率也统计了一下,对比如下:
2017年至今,我跑输老唐净值的主要差异,来自于起点2017年这一年的收益率差距较大,此后几年差异就很小了。而回溯自己的学习历程,2017年正是自己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转变的过程。2017年及之前的持仓还保留了一些自认为低估的银行股、债券等,而且相对分散,是这样的:
当时已经抄了一部分作业,但是不全面,一方面体现出自己并未完全理解公司,并未对公司估值有明确的概念;另一方面在投资理念上还处在“试错”的阶段,不敢重仓看好的公司,投资还处在撒胡椒面的状态,同时保留了一部分现金。
这两方面的巨大差距,导致我2017年的业绩大幅跑输老唐,同时还跑输沪深300指数,好在也没有太大失误而产生亏损。2018年开始在投资学习上付出的精力有了较大的增长,业绩上也直接反映到基本跟上了老唐,此后的几年也基本跟上,没有落后太多。在投资学习上,投入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我用自己的实践和金钱验证了这一点。今年比较开心的是,不管买入还是卖出,无需再看老唐。我自己完全按照对公司估值的学习和理解,在相应的买点和卖点行动,形成的业绩和结果竟然也和老唐八九不离十。尤其是在做美的、格力作业的过程中,自己感到的吃力程度,以及围观了好多朋友的优秀作业之后,对我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我深刻反省,在公司深度研究层面上,自己需要补的功课还有好多,勤奋程度也还远远不足。虽然说是日拱一卒,但是光是阅读,光是围观别人的研究成果,缺少输出而倒逼出来的反复思考,始终让自己有一种隔靴搔痒,雾里看花的感觉。有一次跟一个好朋友聊起为什么写公众号,我半开玩笑地说:不怕羞耻,勇于暴露自己的懒惰、拖延、水平差,让大家鞭策。
关于自律,在长久的实践中,我已经彻底验证出来,靠自己是行不通的。我必须给自己创造一个他律的环境,迫使自己无处可逃,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天南老师说过:凡律即为迫。我在书房的墙上贴了一堆目标、提醒、格言等等,为的就是经常凝视,提醒自己哪些是重要的事,不过效果有限,毕竟盯着看,也只是输入,是由外向内的刺激,很容易被大脑开小差给过滤掉了。唯有源自于大脑内部的信息,神经元闪烁过,才会留下更深的印记。
想起某次看到“若兰”分享的老唐的话,更是说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真谛。
其实论理解能力,应该说90%以上的朋友都完全能看懂研究报告,看懂书房分析文章,尤其是在老唐“中翻中”神功的基础上,几乎没有多少难懂的知识点。但是经过我这几年光看不做的亲身体验下来,发现看懂与会用的差别,几乎就约等于在岸上学会了游泳的正确姿势,但是还从未下过水的差距。
于是从大约今年十月份开始,我要求自己公众号开始较为规律地输出。一开始写作也是困难的,很久没写文章,那种感觉就是中学时期写命题作文憋不出来的感觉。因此还非常苦恼,我甚至还在书房留言向老唐诉说这种苦恼,居然后来还被收录到“书房拾遗36期”中了。
老唐的回答直击要害,我突然直接有点顿悟的感觉。其实关键不是“写”啊,是自己“想”得不够!为什么写不出来呢,因为脑子还没理清楚啊。后来我就想了个办法,把自己打算写的内容,给我家领导聊天的时候先说了一遍,发现自己说不清楚的地方,就是自己想不明白的地方。通过几次硬逼自己之后,从“想清楚”到“说明白”再到“写出来”之间的链条终于打通了,久而久之,也就省略掉了中间“说明白”这个过程。有的时候遇上一些不太容易聊的话题,我还会自言自语地跟自己先聊一遍,写作的障碍慢慢就被破除,甚至开始有了“话痨”的倾向。这个简陋的写作训练方法,朋友们如果有同样的困惑,可以尝试一下,亲测有效。迄今为止,这个简陋的“价值营造”公众号,共计发表原创文章49篇。发文节奏也基本稳定下来,也有好些朋友关注,并且还获得过几次圈子里朋友的赞赏。我要在这里郑重地向朋友们表示感谢,我会一直努力,就像不辜负我家领导信任一样,不辜负朋友们的支持和喜欢,继续努力,争取能多输出一些对朋友们有用的内容,大家愉快地交流,一起成长,共赴财务自由的彼岸。关于今年的阅读,此前已经总结过一点,可以看看这篇。之所以在这里啰嗦再聊几句,是因为阅读是大家投资生活中几乎最重要的一部分了。去年读李杰老师(水晶苍蝇拍)的《复利信徒》,里面有一段话我特别喜欢,还做了个便签抄下来,分享给朋友们共勉。
2022年马上来了,祝朋友们虎年事业顺心,家庭充满幸福感,市值再创新高,最重要的是,保持一整年愉快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
朋友们觉得有用的话,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