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阅读内动力,看看你家孩子有没有?

2017-09-18 蔡伟明 阅读讲谈

每每看到别家的孩子满腹诗书、知书达理,我们总会感慨地说:“我家孩子要是也能这样,那我就省心多了!”真是的,孩子也别人家的好!不要忘了,甜甜的果实不是突然一夜之间长成的,“满腹诗书”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背后有关阅读的一套体系在运作,才造就了眼前的理想少年。这套阅读体系内部“要件”还是很多,我先挑“发动机”说吧。

判断孩子能否持久阅读,就得看他的阅读动机,是外在的阅读机制,还是内在需求。外在的机制能对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产生一些积极作用,例如,家庭中的阅读监督奖励措施、学校中的各种阅读评比等。有时,我们会急切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助这些外在的机制达成。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要培养孩子持久的阅读(包括持久的阅读兴趣和持久的阅读时间),就得激发孩子阅读的内在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就能提供精神动力,持续阅读,保持兴趣。

阅读的内在需要是专业术语,简单说吧,就是主动阅读。看到这,你可能扑哧一笑:这不简单,养成阅读习惯,就会主动阅读,这道理谁不懂!可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孩子也爱阅读,阅读量不少,也未见阅读能力多好?这个问题够犀利吧,够让我们动脑筋了吧。我的建议是从读名家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因为儿童文学,顾名思义,以儿童为本位,是对儿童的价值观予以引领。名家儿童文学著作中蕴含的真、善、美是学生精神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品,在优秀的作品中,学生身心愉悦,情感受到陶冶;在阅读中学生常常会被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所感动,对丑陋的行径愤愤不平、对高尚的情操无比尊敬;作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人生的认识就会被学生所构建,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总之,这样的阅读品位很高,谈吐文雅的少年就来自于这样的阅读。

“哇,那太好了,一本多少钱?我买它十本,二十本,让我家孩子读,事情搞定,万事大吉!”要是这样,那叫天上掉馅饼。单是选择合适的读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激发学生喜爱上名家儿童文学,甚至是痴迷!这样的结果真好!谁都想要!但凡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走上阅读儿童文学之路,早在几年前,就得为之酝酿:从早期阅读开始,6个月的婴儿抓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玩着,撕着书大人也乐着;小家伙会自己走路了,看见大人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孩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搞笑!报纸都拿反了;三岁的“跟屁虫”和父母一起上街,突然手舞足蹈,好像发现新大陆,原来看到自己认识的字了;晚上吵着要听睡前故事,读绘本,打着哈欠,不知不觉中睡着了……上小学了,识字量大幅提升,不依赖大人,索性自己读故事,咦!真有趣,从此,一口饭一页书地看着。从早期阅读到自主阅读,读书的发展历程是一脉相承的,自咿呀学语就亲近文学,待条件成熟了,阅读名家儿童文学自然就水到渠成。不是到了三四年级,突然要求读儿童文学,那样,只会是怒目圆睁下“猫捉老鼠”式的翻书游戏,拳脚棍棒下咬牙切齿地“家庭内战”。现实中,不在少数的三四年级学生还停留在阅读卡通漫画等低级趣味书籍上,与儿童文学距离还很远。(当然,卡通漫画不是洪水猛兽,在适当时期具有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只是要及时退出舞台就是了)

我们要为子女阅读深谋远虑、亲力亲为的家长点赞,接下来,老师将接过你们的接力棒了。名家儿童文学阅读有赖于教师的引领,学生个人自由阅读当然惬意,但缺乏思考训练量。老师针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生经过思考“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思考就会被激发。在阅读过程中,有可能问题很难,学生也会力不从心,这个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就会顺势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噢!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每当学生经过费了一番波折解决了问题,就会获得极大的阅读成就感。这个成就感就是动力之源,不断推动学生挑战阅读,实现阅读的自我价值。不妨,你可以试验一下:“今年的生日礼物是要一本书呢,还是去肯德基?”结果让你欣喜了吗?这种阅读体验置身在群体中,效果更佳,在集体中,大家一起感受阅读氛围,相互激励,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两者都是阅读获利的人。写到这,连我自己都有种冲动:“我也要当一位爱读书的小学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