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阅读”,你家孩子搭上车了吗?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简单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具体 到“互联网+阅读”,就是教师利用微信平台,线上提供“教学资源”,学生线下“阅读”的阅读模式。
“互联网+阅读”的步骤:
分三步,即发起阅读;检验阅读;内化阅读
第一步:发起阅读
微信发布阅读篇目及阅读思考问题,公众号发布名家作品解读文章,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如《背影》中,我提出三个分层的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由浅入深地阅读,并在自己的书上作答批注,实现有思考地阅读。
第二步:检验阅读
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之后,阅读名家作品解读文章,以教师的公众号解读文章为“标尺”,检验自己的阅读是否存在信息误读、理解偏差等情况。
第三步:内化阅读
学生通过问题导向深层阅读了名家作品,再读了教师的文章解读,会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噢!原来这一处可以这样理解”(顿悟)、“怎么会这样的呢?”(不明白)、“是呀,我也是这样想的”(共鸣)把握这个时机,“趁热”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写文章赏读,就能完成自我构建。
“互联网+阅读”的优势
⒈促进阅读思考
有的时候,学生也知道要阅读思考,但苦于缺少阅读策略、或人的惰性、或没有思考阅读的动力,平常思考阅读的机会较少,大多数是阅读较快。你叫孩子读慢一点,其实他也不大懂怎样读慢,我们要教给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一个结果,而“互联网+阅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导向设计就会促孩子思考阅读。
2.养成思考阅读的品质
阅读低效是目前阅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有思考地阅读,形成思考阅读习惯,铸造思考阅读品质。就得先让学生练习思考阅读,学会阅读策略。“阅读讲谈”提出的一篇文章中的三个导向问题有时难度较大,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反复读文章去发现、探究,不像课堂上的阅读教学,问题难了,老师顺势提出有梯度的问题过度,问题较快得到解决。“线下阅读”,需要学生自己硬着头皮上,读、再读;想、再想,直到问题解决。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自己的研读能力。一开始,问题由老师提出,随着发展,学生自己鉴赏能力提高了,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就能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自己读,读到深层次。读到深层自然会获得一种难以言表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更会促进阅读兴趣,形成动力,养成思考阅读品质。某一天,突然看着较浅显的读物,他说,这小儿科,才不爱看呢!
3.检测思考阅读的准确性
自己读文章,思想像天空一样,自由、没有边际,想到哪就是哪,有了公众号文章的“标准”借鉴,指引了思考阅读的理解方向,不再瞎读,通过体会、鉴别、反思,检验自己的理解,避免错误地理解使思考阅读质量打折。从某种意义上看,解读阅读信息的准确性更为重要,谁叫我们生活在“唯分数论”的环境里呢?
“互联网+阅读”未来规划
目前,“互联网+阅读”方案由“阅读讲谈”提出,也会坚持做下去,不定期地推送名家作品解读文章(尽可能每周一篇)。第一期会推荐《小学现代文品读》这本书里的作品,如果你的孩子有兴趣,且阅读水平较强,只要在网上买了《小学现代文品读》这本书,关注“阅读讲谈”公众号,坐等我推送的名家作品解读文章即可。(备注:免费;微信号目前只限于能面对面递交赏读文章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