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创意评点 | 中考同题佳作类说6. 朴素哲学
专家创意评点 中考同题佳作类说
06
朴素哲学
评点人/王菲菲
王菲菲,毕业于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取得创意写作艺术硕士学位(MFA),现为上海少年三明治写作学院少儿创意写作导师。已出版儿童文学作品《老鼠嫁女》《中国民间寓言故事》。儿童非虚构作品《外婆家》入选《亲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丛书“90后”卷。
中考原题
作文(60分)
请以“长学问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0年江苏盐城市中考作文题)
佳作展示
长学问了
一读者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啊,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如果你能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从中学到许多知识,甚至是做人的道理。
不信?请看我的一段经历——
那是去年暑假,我去乡下看望爷爷。饭后,爷爷去稻田查看秧苗长势,我闲着没事,也跟着爷爷下了田。
走在细长的田垄上,两边全是绿油油的水稻苗,像碧绿的地毯铺向远方,真美。远处,还传来了几声水鸟的叫声,好一派田园风光。
突然,我发现了一个特别异常的现象,那就是稻田里竟然没有一点水。蹲下身来仔细一看,黑泥上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缝隙。水稻水稻,不就是以水为生吗?它怎么能离得开水呢?田里干得这么厉害,这不是要水稻的命吗?
我带着满脑子的疑惑问爷爷是怎么回事。爷爷听了我的话,笑了,反问道:“你觉得种田人会这么虐待水稻吗?这当然是为水稻好了。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可有这么为水稻好的吗?我一头雾水。
爷爷见状,也蹲下身来,指着田里裂开的“口子”对我说:“这种田也有门道呀。水稻苗移入大田后,拼命向上长身子,可是它的根却扎得不深。这时候就要‘搁田’,也就是把田里的水放掉,任太阳暴晒。烈日炎炎下,水稻被迫拼命向下扎根,吸收水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长苗,旱扎根’。大约十天左右,水稻的根就会扎牢,苗就会变得更壮实了。否则,稻苗会弱不禁风,影响收成。另外,稻田土壤中一般都留有秸秆、根茬,长期泡在水中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水稻根系的生长,经过晒田,这些毒气就会散出去。”
真想不到,种田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以前我总是认为,农民只要把种子往田里一撒,就会有收获,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呀!我感到脸有点儿发烧。
爷爷站起来,拍拍手,边往前走边自言自语道:“人活在世上,其实也是这个理。凡事太顺了并不好,有时也要受受挫折,跌跌跟头,促你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弥补,把基础打牢。这就好比水稻的‘搁田’……”正被期末考试失利折磨着的我,心中豁然开朗。
那一次,我不仅从爷爷那儿了解到了种水稻的一些常识,更学到了如何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真是长了大学问!
创意评点
朴素之中更显真知
“长学问了”这一命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是让大家记述生活、学习中所获取的新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以《红楼梦》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名联引出“生活里可以学到知识和道理”这一观点,随后又以自己的一段经历加以例证。
作者在去乡下看爷爷时,跟爷爷一起到了水稻田中,了解了“搁田”这一水稻种植的特殊方法和“水长苗,旱扎根”这一民间谚语的内涵,这是农业知识方面的“学问”;接下来,作品通过爷爷的“自言自语”又带出了“搁田”的人生哲理:挫折促使人自省,然后努力弥补,这是人生的“学问”。爷爷不经意间传授的农业学问和人生学问让饱受考试折磨的“我”豁然开朗,懂得了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实实在在长了大学问。
这篇叙事性作品语言十分朴素,内容也很日常,但作者正是用这种朴素的文字,在平凡的日常中阐发出简单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切合了“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一核心观点。
我们在写作中,其实无需多么华丽的语言,也无需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无需慷慨激昂的口号;只要抓住要写作的核心要点,然后用朴素而准确的文字表述清晰,就是一篇优秀的作品。
版面设计 | 丁蕾
校对 | 萧舞
责编 | 文钦
主编 | 雅琦
如需订阅,请识别二维码购买
欢迎分享转发
语文报九年级(中考版)
扫描二维码订阅公众号投稿箱:4707958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