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專題報道】活在霧霾中──京城人的生活點滴

2017-02-15 梁業 匯澳傳媒RECAP853

「霧霾」與「北京」如膠似漆,看來短期內不會「情海翻波」。澳門一度受影響,人人自危。如果我們駐足在京,生活會是如何?匯澳傳媒RECAP853走訪北京大街小巷,看看北京人與事。

北京人出行,戴口罩已成日常習慣。<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近日在澳門出行,不知大家有沒有發覺普羅多了個話題──「霧霾」。駕車過海的人在說,公園老友記在說,電視機前的播報員也在說,昔日來自遠方的異象詞語今天已活在你與我身邊。

最近北京當局更被指禁絕公營機構公開使用「霧霾」兩字,氣象機構不甘示弱以「佛地魔」一詞 (電影《哈利波特》頭號大奸角,人們因過於害怕他以至其名字也成禁語)替代「霧霾」兩字使用,幽默之餘,亦側面反映內地霧霾的嚴重程度與資訊管制的不流動性。

氣象北京網站戲稱霧霾為「佛地魔」,激起網絡迴響。<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資料顯示,澳門地處優勢,東南方為海洋,即使霧霾殺到,三兩天便會散去。可活在北京的人,以至北京生活的澳門人,到底日子如何過?筆者新年時特地訪問北京,與大家一同感受那灰濛濛的國際城市。

筆者從飛機上攝下的北京情況。<攝:梁業>

 

「現在每日出街都會用口罩,一日一個,家裡也裝有空氣清新機,住了這麼久還是覺得不太方便。」在京讀畢大學、留下來工作的澳門人Utin如是說,也是筆者到訪北京首位見面的朋友。近六年的北京生活,Utin見證北京的天空由藍轉灰。

霧霾城下,每人均對健康感到憂心。<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中學時第一次到北京,天還是藍色的;到大一入學時已變成灰暗無光,那時是空氣最差的時候,初來報到老實說是有點擔心健康。但數據來說,今天狀況叫做好了點吧。」看回內地環保部公佈的數據,2016年北京空氣質量達標天數198日,與2015年相比多了12日,貌似改善了,可污染天的「質量」,即PM2.5爆標的天數卻每每增加,「所以霧霾肯定是北京一個代名詞了,可見將來仍密不可分。」

目前任職北京媒體公司的Utin,公司裝有新型通風設備,室內不用擔心空氣問題,Utin指北京一般大公司都有相應設備,當然,若離市中心較遠的公司便不是同樣說法,「至於佛地魔那事,其實是港澳媒體跨大了,我所在的媒體公司也在播霧霾的消息。」Utin笑道。

Utin指大公司均有空氣清新設備,留在室內不用擔心。<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面對身處環境如此惡劣,在港澳地區發生的話定會泛起牽連大波,少則集會示威,大則研究移民海外。北京固然有其政治地理因素令反響得以壓制,可最大原因乃是北京社會的結構性不同所致,「在北京工作的大多不是本地人,各自有各自的故鄉,賺到錢就會離開,環境問題相對就沒有那麼注重。」

駐足還駐足,時間久了,仍忍無可忍,上月更有數名烏克蘭籍勞工在北京大街舉牌抗議,紙牌寫有「我們都是霾星人」、「等風來」的口號,擺出各種吸睛姿勢吸引媒體,可見北京空氣之糟,已是眾人皆見。

網民笑言,敢在北京大街這樣玩的,也只有外國人了。<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老實說,只要政府努力改善霧霾,我想都可解決,好像2008年的『奧運藍』、『APEC藍』等。當然,政府具體面對甚麼困難,我們就只能猜度了。」說與不說,當然有一系列考慮因素,但時日遠去,問題仍未能解,Utin指普遍北京人開始覺得還是面子問題,不願承認過失罷了。

2014年位於北京的APEC年會,展現難得一見的長期藍天。<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所以北京目前狀況如何?筆者新年在京時剛好碰上大霧橙色預警 (預警分三層,最低為黃色,之後橙色,紅色為最高預警),一踏出首都國際機場,金屬味撲面而來,就是那種摸上不鏽鋼扶手後往鼻子上嗅的味道,即使機場內部也瀰漫着這樣的氣氛。

或許機場地處市郊邊緣,四周空曠無阻,霧霾才這樣濃烈,可進入市中心後,霧霾仍同樣未散,街上只能遠眺約200米,即闊一點的六線行車馬路,左邊行人路望向右邊也幾乎看不到。地鐵站也似乎沒有空氣清新設備,迷濛間更看到有一平面廣告上,一洋人青年騎着單車戴上連着氧氣喉管的防毒口罩,表示「無畏放肆呼吸」,筆者也不知是戲謔還是甚麼。

筆者在地鐵走廊攝下的廣告「無畏放肆呼吸」,有種黑色幽默。<攝:梁業>

 

對,環境明擺着是這樣,反抗不了,還能幹甚麼?或許未至於享受,但目測所見北京人已開始習慣與霧霾共同生活,成人戴口罩的人各半,學生或健康意識更高,會多一點人戴,小孩則接近全數戴上,還是專業級的那種,放假時三里屯等商業大街均擠得水泄不通,當天有否大霧預警也不影響市民出行。

當然,根據數據,霧霾也不是每天皆有,筆者到訪10天有兩三天也是晴空,上到長城仍能遠眺千里。可每到霧霾日子,筆者擦擦鼻孔,天氣乾燥所帶來的鼻血絲混和大量灰黑鼻屎盡數噴出,一天下來三四次,雖說是身體自然反應,心裡也是有點擔憂。

拜訪過異鄉來到北京中關村工作的創業人士,問到對霧霾的感覺,「沒甚麼好怕的,沒吸過霧霾哪算來過北京創業。」他笑說,是苦中作樂?他卻引用50年代的倫敦作一類比,指出今天的北京污染嚴重,正是為着發展犧牲,中國亦將與英國一樣,成為未來的工業強國。

英國1952年亦發生大型毒霧事件。<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倫敦霧與北京霾如何不能類比,中國的污染程度如何超越英國,很多文章已論述,筆者就不說太多,可與這位創業者試圖解釋時,他卻以帶點高亢的聲線表示筆者並不了解國情,唔,也對,關於國情,我們又能知道多少。

2015年柴靜所攝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已被官方全面禁播。<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從2014年傳聞被禁的鏗鏘集霧霾專題、2015年的柴靜公開霧霾真相事件,乃至近日的「佛地魔」、「霾星人」,或許真相就如霧霾一樣,時而迷濛時而清,但不能逃避的是,我們已漸生活在霧霾當中。

 

<採編:梁業>


熱文推薦:

【遊情日誌】洗滌靈魂的渡假聖地 法雲安縵

《尋找澳門的故事》【流失的人才 - 戲劇篇】第一節

【藝文誌】就盡情地仇富去吧,反正我們不介意──電影《驕子會The Riot Clu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