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專題報道】保留與清拆 何去何從荔枝碗

2017-02-16 Franky 匯澳傳媒RECAP853

現已圍封的荔枝碗船廠。<攝:古Sir>


近年,由於人口的極速膨脹,導致用作興建社區設施及住宅等的土地供應不足,加上接二連三興建的豪宅、酒店及娛樂場,進一步加速消耗澳門本已稀少的土地資源;另一方面,在龐大的外來人口和旅客的衝擊下,使澳門近年掀起對本土文化的保育和反思熱潮,在這兩方面的趨勢下,使涉及文化保育和土地使用的荔枝碗船廠去留問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

位於路環,佔地約5萬平方米的荔枝碗,是曾經輝煌一時的澳門造船業的集中地之一。在上世紀的造船業的高峰期,曾經有多達20多間的船廠進駐荔枝碗,可謂盛極一時。然而,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澳門的造船業如今已經成為歷史,而昔日人車往來不絕的荔枝碗,亦只剩下10多間的破敗的船廠遺址,供人憑弔。

文化局曾經對荔枝碗船廠進行勘察,並認為該處具有相當的文化價值,應該予以保留及活化,但現至今日,仍然未見具體的規劃方案;而另一方面,掌管造船業政策的海事及水務局(以下簡稱「海事局」),又在上月公佈,將計劃於本年3月初清拆當中嚴重失修的2間,惹來不少質疑和反對的聲音。

海事局局長黃穗文。<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現時,關於荔枝碗船廠的去留問題,社會上各種意見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該處是澳門造船業的發展史的重要見證,具有保育意義;而有人卻認為船廠東主在廠房沒有投產的情況下,多年來仍然申請佔用該處,浪費土地資源;有人認為該處年久失修,形同廢墟,去年更有廠房發生傾側及鐵皮剝落事故,基於公共安全的考量應該拆除;又有人認為在活化該處的時候,應吸納周邊居民的意見,使活化後的建築可以為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

面對如此紛然雜陳的意見,如何協調社會各方意見,平衝各方的利益,使荔枝碗船廠或原址可以為澳門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將是在事件中擁有主導權的政府所面對的一大難題。當中具前瞻性的規劃發展能力、跨司跨部門的協調能力、以及與社會各界溝通的公關能力,都是箇中的關鍵。

前景不明 投資卻步

一直以來,船廠東主都是以每年向海事局申請臨時佔用該水上位置的許可,即俗稱「水位紙」的方式來經營船廠。即使目前最後一艘在荔枝碗製造的船隻,在2006年竣工下水以後,不少船廠仍然每年向海事局提出水位紙的續期申請,而海事局亦每年派員巡查船廠,在確認其合符安全規範等條件後,批准其續期申請,而這些船廠就此一直保持其合法的佔用權。

2006年以後,由於沒有投產,船廠日漸荒廢。<攝:古sir>


據了解,在造船業步向息微後,不少船廠東主都希望更改荔枝碗船廠的土地用途(現時該區的土地僅能供「造船」之用),藉此將船廠轉型成至其他產業,繼續經營,但政府予以拒絕。

另一方面,亦有部分船廠東主本來意欲大規模地修復船廠,但由於水位紙的續期是以一年為限,而且決定續期與否的權限全在政府,業者擔心投放大量資金進行工程後,一旦政府在翌年不予續期並收回船廠,將血本無歸,加上申請工程的手續繁複,而且工程限制過多,因此多年來,這些船廠東主都只是對廠房進行小型修補或加固工程,讓廠房合符安全條件而已。

然而在去年4月,荔枝碗的六合船廠發生傾塌事故,雖沒有造成傷亡,但亦已引起公眾對荔枝碗船廠安全問題的關注。政府在事故發生後隨即圍封包括六合船廠在內的11間廠房,這些船廠的東主隨後亦為其船廠進行加固工程。然而在同年,政府仍然以「公共安全」為由,決定對大部分船廠的水位紙不予續期,並於今年年初收回船廠。

2016年4月,有船廠發生傾塌事故。<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在政府沒有產業發展規劃的情況下,基於前景的不確定性,船廠東主不願投資修復似乎是正確的商業決定,然而政府則以船廠東主不修復船廠,導致廠房出現安全問題為由收回船廠,當中似乎存在若干的溝通問題。

澳門製造 品質保證

在過去,澳門的造船業不但在本澳工業之中佔有重要席位,而且其造船技術更曾一度遠超鄰近地區,例如在鄰近地區仍是以手工搬運木材的時候,澳門的造船廠便已率先引入大型運輸器械來節省人力。當是時,在澳門製造的船隻品質優良,使澳門成為了鄰近地區木製船隻的主要生產地,並藉此育成了一批包括造船、鎅木、油灰工藝等在內的技藝高超的工匠。

澳門昔日的造船技術遠超鄰埠。<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澳門造船業昔日的超卓技藝,不但名揚近海,更曾經聲播遠洋。在澳門製造,以西式船型,配搭中式船帆而成的船隻「澳門號」,即曾在90年代末代表澳門參加世界博覽會,標誌著澳門造船工藝的高度價值。

由於荔枝碗地處偏遠,人跡罕至,致使附近環境風貌沒有太大變化,加上有不少昔日的廠房,連同造船的工具一併保留了下來,提供了文化保育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現時這批掌握著造船技術的工匠不但大多仍然健在,而且當中有不少人均熱心於造船文化的保育工作,其中更有船廠東主在自家廠房旁邊營運展覽館,展示自製的船隻模型、造船工具等,向公眾介紹澳門的造船業,藉此推廣及保存造船這項本土的傳統技藝。

有船廠東主仍為保留造船工藝而努力。<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事實上,政府曾經在2012年公佈的《路環市區荔枝碗規劃研究》中,提出在荔枝碗片區將來的發展規劃當中,應該保留空間用作展示造船文化之用,但有關文件自公佈以後,至今仍未見進一步的具體規劃方案,而在此前提下,政府宣佈將在短期內動工清拆當中的11間船廠,而計劃清拆的部分,已佔荔枝碗所有船廠的大部分。

保育下文 仍須思考

在文化保育者的多年的努力下,現時荔枝碗船廠的歷史、文化價值已普遍被公眾認同,對於船廠保育和活化的取態,可謂眾望所歸。然而荔枝碗連綿10多間船廠,共計5萬多平方米的空間,偌大的範圍應該採取何種程度的保育方案,如何才能達至保育與發展平衡,則是接下來應當思考的問題。

對岸的澳門大學及其他工程令荔枝碗船廠的水位下降。<攝:古sir>


據了解,現時荔枝碗除了計劃清拆的11間船廠以外,另有3間廠房已撥歸文化局作活化之用,包括一間造船廠、一間拆廠以及一間油灰廠,由於澳門的造船業已經消失,修復後仍作原來的造船用途已不可能,加上受對岸澳門大學及橫琴工程的影響,令灘塗的水位較以往下降,將船廠改作小型碼頭的可能性亦不大。至於該廠房未來應活化成哪一種用地,甚至基於海水腐蝕的考量,在修復時應否沿用原來的木結構等具體規劃問題,現時均仍在計劃階段當中。

然而,社會上有意見認為,要保育荔枝碗,不應只是僅僅保留一到兩幢的船廠作紀念之用,正如澳門歷史城區之所以能夠列入世遺名錄,亦不只是因為保留了大三巴、玫瑰堂等具有價值的建築物,而是把周遭共同組成城市肌理的建築群也一同保留下來,因而形成了獨特的景觀的緣故。因此為了保存昔年造船業的原真性,應該把整個建築群保留下來,進行整體的活化規劃。

澳門歷史城區完整地保留了城市景觀。<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至於掌管有關事宜的文化局,則有意見指荔枝碗的船廠,當初乃是在一片灘塗之上安插木樁,鋪上木板、支柱、鐵皮屋頂等搭建而成,而且及後因為損毀或擴充規模之故,建築配件多有增減,因此或許未必及得上世遺名錄中的建築物,擁有高度的建築價值;故此應著眼點放在船廠與附近村落發展的文化脈絡上。

自從造船廠進駐荔枝碗後,為了方便到造船廠工作,開始有人在附近搭建木屋和棚屋居住,機械舖、士多店、茶寮設施等亦相繼開設,隨後逐漸發展成村落,雖然已有不少以造船業為生的村民,隨著產業消失而遷出荔枝碗村,但仍有部分村民在此落地生根。

承受時代衝擊的荔枝碗村。<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另一方面,船廠東主們昔年在此地設廠,一方面帶動澳門的造船業締造輝煌,另一方面提供為村民就業機會,與村民共同營造出今日荔枝碗所見的文化景觀,可以說沒有他們便沒有今天的荔枝碗。

澳門的發展迅速,許多有價值的,值得珍視的人、事、物,還沒回過神來便已經消失,致使這個我們稱之為家的地方,失落了一些重要的面貌。而今天,我們面對再一次的新舊交替,政府清拆船廠,荔枝碗發展在即,汲取以往的經驗,如何讓荔枝碗的村民和船廠東主參與其中,讓他們為荔枝碗注入新的動力,是政府乃至社會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採編:Franky/攝:古sir>


熱文推薦:

【專題報道】活在霧霾中──京城人的生活點滴

【藝文誌】相愛十年不敵十日深情──《私奔B計劃》

【遊情日誌】芥末味的熱朱古力 Ritz Carlton Caf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