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專題報道】半崩壞的山 青洲山現況報告

2017-03-30 Franky 匯澳傳媒RECAP853

能否有效保護文物清單中的青洲山,將會是《文遺法》的試金石。但因複雜的業權糾紛、猖獗的非法開墾和飽和的廢車場,使青洲山的保育工作滯礙難行。

青洲山上垃圾遍野。<攝:古Sir> 

青洲山位於今天青洲區的中央,昔年曾經是一座竦峙海中的山島,後來逐漸以填海方式與澳門本島連成一體,山上現存有一座近2百年歷史的修道院、多個前朝葡軍遺留下來的軍事碉堡,以及36棵被評定的百年古木,這些都是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文物及樹木,理當妥善保護。

青洲山上的古木,但因私人業權的關係,無法釘上民署正牌的古樹號碼牌。<攝:古Sir>

在清朝年間編訂的《澳門記略》中,載有所謂的「濠鏡十景」,而當中就有「青洲煙雨」一景,可見青洲當年的風景十分幽勝;但在1992年選定的「澳門八景」中,卻把青洲山剔除在外,原因是青洲山在這百多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1976年的34/76/M號法令起,青洲已被當時的澳葡政府劃為「特別值得注意的風景地帶」而受到法律保護,及後保護青洲山等具有重要價值的不動產的法律,先後在1984、1992年及2013年得到優化和完善,而現時的青洲山則成為了文物清單裡其中一個「已評定的場所」。

然而,法律對於青洲山的保護似乎作用不大,在法律不斷完善的同時,青洲山卻屢屢地遭到伐害及破壞。其中,昔年環島而建的圍牆、部分山體以及歷史文物,已犧牲在近年的青洲都市化發展中。與此同時,蒼鬱的青洲山主體以及其上的文物、古本,亦因非法開墾、棄置垃圾、堆放廢車等緣故,不但變得污穢不堪,甚至造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威脅到附近的民居。

青洲山上有大量廢棄水馬。<攝:古Sir>

顯然地,今天青洲山的景況惡劣且複雜,要妥善處理青洲山的保育問題,就必須釐清箇中因由,逐一解決。

業權糾紛 

根據工務局的說法:在1996年的物業登記資料中,顯示青洲山乃是屬於私有土地,因此就有了業權的出現,而當中關於業權的糾紛,正是讓青洲山的保育工作陷於瓶頸的關鍵。

在《文化遺產保護法》中,有規定當文物屬於私人財產時,保護文物的責任歸屬,當中第十二條的第一款載明,被評定的財產所有人(業權人)的義務之一是「適當使用有關財產,以確保其保存及完整,避免該等財產破損、毀壞或滅失」;而同一條文的第三款更進一步指出,業權人應當「執行主管的公共部門認為對保護被評定的財產屬必要的工程或工作」。

文化局局長梁曉鳴。<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基於上述的法律條文,保護青洲山主要責任乃是在於青洲山的業權人,而有關當局(文化局)在實際上只是負責向業權人提供各種包括技術及財務等方面的協助。但既然已有法律可據,為何青洲山現時的景況仍是如此惡劣呢?問題就在於無法準確釐清業權人的身分。 

青洲山佔地不小,可以劃分為數個地段,而其中一座位於青洲山南麓,擁有將近2百年歷史的修道院(或稱避靜所,亦即物業登記位置為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的一幅地段),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修道院現況,廢車及零件幾乎將之掩埋。<攝:Franky>

學者李業飛曾經在2015年就該地段的業權問題向物業登記局查詢,據當局的書面報告指出,這修道院原本屬於澳門教區所有,但在2007年3月,在時任聖若瑟修院院長李順宗的主持下,轉售予一間名為匯新發展公司的機構。但據了解,該地段其實從1993起便已存在業權糾紛,期間更多次對簿公堂,有關的風波甚至今天仍未完全平息。 

修道院地段的物業登記證明。<圖片來源:李業飛《青洲煙雨四百年》>

同樣地,青洲山的主體亦存在著相似的問題。青洲山自上世紀70年代解禁以後,因為鄰近邊境及貧民區,因此成為了偷渡客、非法開墾者等三教九流的盤據之地,其中亦有廢車收回業者的進駐,而青洲山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過了數十年。

2011年的《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據稱當中對青洲山地段的劃分及規劃只是政府的一種構想,實際因業權糾紛而無法落實。<圖片來源:工務局網站>

及至2011年,政府公佈了《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當中包括對青洲山進行規劃發展,但該計劃卻引起了激烈的業權爭議。時至今年,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在1月23日的立法會會議上,仍指稱青洲山的業權問題十分複雜,正向物業登記局及地籍局等相關部門查詢情況,可見擾攘幾年,到底當中業權誰屬的問題,至今仍未釐清,致使政府無法督導具體的業權人充分履行保護文物的責任,但同時亦無法取代業權人的權利,對青洲山開展全面的保育及發展工作。

譚俊榮(中)出席立法會會議,談及青洲山的問題。<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非法開墾

由青洲山的業權糾紛而衍生出的管理真空,吸引了非法開墾者對青洲山的覷覦,而且情況頗為嚴重。

登上青洲山的路徑是一條用鋼管砌就的狹窄長梯,在通往山腰的途中便可見到不少挖除山體開闢出來的小型耕地,而且這些小型耕地看上去大多都是新闢不久,當中不少更在地上插有鐵枝,疑是作強佔土地的標記之用。

而在山的東北側,更有一整片頗為廣闊的土地被開闢出來,其中約有一半的面積用作棄堆大型機械垃圾(從現場所見,地上有工程用車輾壓過的痕跡,懷疑是將垃圾搬運至此時留下的),而另一半的土地上則種有20至30棵香蕉樹,以這青洲山的面積而言,該處耕地的規模實在令人咋舌。

被闢作香蕉林的土地。<攝:古Sir>

姑勿論青洲山的業權及土地用途的問題,單就開發耕地這一事而言,亦必然會破壞山體及植被,翻鬆泥土,可能導致百年古樹的死亡。其中,就有部分古樹的根部泥土被挖走一半,使大量樹根外露,從而令整棵古樹處在半懸空的狀態。

同時,山土鬆散更可能在颱風或暴雨時引發山泥傾瀉,須知道青洲山離民居極近,只有幾步之遙,山上一旦發生泥石流,後果實在不堪設想。據記者在現場的觀察,不少面向民居處的山體泥石現時已十分鬆散,用手稍稍出力一抓便告崩解,同時本年的颱風季節又即將到來,該處的居民都對此憂心忡忡。

古樹後面的泥土被挖走,令古樹處在半懸空的狀態。<攝:古Sir>

另一方面,青洲山的山頂處建有兩間小屋,貌似亦是以前葡軍的駐兵地點,而附近亦被闢作耕地,種有若干蔬菜及一棵芒果樹。不僅如此,記者在本年1月時曾走訪此地,當時已備有水桶、喉管引水裝置,以及防水布、支架、水鞋、鍬鏟等農用設備,彷如一個小小的莊園。

但是,此處一如青洲山的其他耕地,並沒有豎立標示指明此處屬於私有土地,又或開墾者即是業權人,甚至入口處亦用粗大的樹枝及藤蔓遮掩,似乎有意將之隱藏,不禁令人懷疑此地是否被非法開墾。

山頂耕地入口處的障礙物。<攝:古Sir>

但更甚者,當記者在稍早前(本年3月)再次走訪青洲山,竟發現此處的入口赫然多了一道門閘,乃是用一道陳舊的白色鐵製圍欄,強行固定在入口處本來的樹枝上,而且其上沒有門鎖或門栓等物,只純粹作為障礙之用。記者只能從旁邊的樹枝縫隙中勉強穿過,而內裡靠近進出口處,更發現一圈裝有倒鈎的鐵線,似乎正準備加裝在入口的障礙物上,如果這是非法開墾者的所為,那麼其猖獗的程度,實在令人驚詫。

入口處附近發現一圈裝有倒鈎的鐵線。<攝:古Sir>

廢車堆積

在青洲山的南麓處,亦即修道院的所在地及附近,現時成為了廢車堆放的集中地。據當地的業者稱,該處現時的廢車數量超過150輛,由於用地不足,大部分的廢車都被堆疊到3至4層高,記者走訪時沿路所見,不少被堆疊起來的廢車有將近一半的車體凌空外懸,彷彿隨時都會倒塌下來。

<攝:古Sir>

另外還有更多由廢車拆解出來的電池、零件沿路堆放,致使該處長期瀰漫著濃重的汽油味,地上亦滿佈油跡,在日照之下,殘餘在當中的燃料便極易發生自燃,繼而引發火警,然而與之只有幾步之遙的,便是上文那古舊的百年修道院,因此該處一旦發生火警,這珍貴的文物建築便可能付之一炬。

而在去年12月11日,以及2012年的7月,當地就曾經發生火警,燒毀了多部廢車,幸而2次火警沒有波及修道院的整體,只是熏黑毀壞了部分門牆;使青洲山的安全隱患暴露無遺。

火警後的修道院,部分外牆被薰黑。<攝:古Sir>

另一方面,政府近年銳意控車,並在今年先後推出多項大刀闊斧式的政策,包括大幅調升稅款、資助淘汰二衝程電單車等,都讓不少市民選擇放棄駕駛,繼而令近年的廢車的數量急速上升。青洲山的廢車回收業者稱,2016年的回收量為1萬3千輛,平均同比上升30%;而截至近日,今年年初的回收量已達6,625輛,同比急升73.8%,令本已飽和的青洲山廢車場壓力彌增。 

順帶一提,設於青洲山下的燃料中途倉亦曾於2003年發生爆炸,當時數百名居民倉皇走避,震驚全澳,時至今日,不少居民仍稱情景依然歷歷在目,然而政府曾在2010年宣稱該中途倉只是臨時性質,並承諾在填海工程完成後遷至新城A區,但及後又將A區規劃成居住區,意味著搬遷中途倉的計劃擱置,而現時該中途倉仍留在原址,離青洲山只一箭之地,若山上發生火警,不排除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青洲山下的停車場,內裡多是運載燃料的車輛,不遠處便是青洲社屋。<攝:古Sir>

不能否認,青洲山上的文物、古木有著無可取替的重要價值,必須妥善管理,但青洲山的廢車場及中途倉,卻如文物一樣,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功能,是以顯然不能以保護文物為由將之強行驅逐,何況當中還涉及到業權的問題,因此必須從長計議,妥當規劃,若將之胡亂搬遷,則又會影響其他地區的環境,難免再次重蹈今日青洲山的覆轍。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自2013年《文遺法》出台以後,社會上近年關於文物保育的議題大都圍繞著要否將某處納入到文物清單之內,這意味著只要進入清單就能確保文物萬全無虞。然而是次關於青洲山的保育問題,卻是首次(不計松山超高樓事件,該事發生在2007年)有文物清單內的項目受到挑戰,因此《文遺法》到底能不能起到保護文物的有效作用呢?青洲山將會是其試金石。

<採編:Franky>


熱文推薦:

【匯. 影像】匯澳傳媒RECAP853創號兩週年 堅守專業 優化出品

【藝文誌】宗教界的電車問題 馬田史高西斯新作《Silence》

【世情透視】令人感傷的震撼 美國消費文化後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