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事筆觸】清茗雅韻 緣說澳門三大茶樓

2017-04-24 Franky 匯澳傳媒RECAP853

上世紀店肆林立的十月初五街,有三家裝潢精雅的廣府茶樓鼎足而立,雄視市街,分別是易名為大龍鳳茶樓的「得來茶樓」;現已結業的「六國飯店」和「冠男茶樓」。

舊式廣府茶樓內景,圖為香港六國飯店。<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在沒有手機、網絡,甚至連電視機、收音機都還沒普及的年代裡,生活遠比現在要來得悠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沒有現在來得讓人悲傷,那時候茶樓是人們的社交中心,在茶煙氤氳裡我們交換著彼此的訊息,而臺上的粵曲悠慢的聲韻亦拉長了我們的生活節奏。

二十年世紀以降,由於澳門的特殊地位及內地的政治局勢,國內不少身懷技藝的人士移居來澳,催使澳門百業騰飛,而靠近內港、店肆林立的十月初五街,就有三家裝潢精雅,頗具規模的典型廣府茶樓鼎足而立,雄視市街。

昔日之十月初五街。<圖片來源:城市指南>

這三家茶樓分別是位於127號,現已轉手易名為大龍鳳茶樓的「得來茶樓」;位於十月初五街與新馬路交界,於90年代結業的「六國飯店」,以及位於126號的「冠男茶樓」。

歌臺冷落是龍樓

廣府茶樓最初是由在街邊為勞苦大眾提供果腹糕點,兼營茶水的「二厘館」發展而來,而這類陳設簡陋的「二厘館」多是由餅家經營,是以即便後來「飲茶」的文化不斷發展,但製餅業務依然在茶樓中保留下來,甚至有的茶樓以其精製的月餅、嫁女餅而聞名,例如廣州的蓮香樓,澳門營地大街的遠來茶樓,而十月初五街的得來茶樓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龍鳳茶樓門面。<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得來茶樓是十月初五街三大茶樓中開業最早的,實際年份已不可考,但最遲在1931年業已存在,及至上世紀70年代,得來茶樓結業易手,新的東主對得來所製的龍鳳囍餅甚為激賞,於是將茶樓更名為「大龍鳳茶樓」並經營至今,而大龍鳳茶樓最為人熟知的,除了現時已經頗為罕見的雞球大包以外,就是每天下午4時至7時的粵曲時段。

大龍鳳附設之曲藝會,每日下午均有伶人演唱。<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話說民初時期茶樓同業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適當時逢粵曲普及,因此開設在廣州十三行附近的怡心樓率先將「師娘」引入茶樓,藉此招攬茶客,及後其他茶樓爭相傚仿,蔚為風氣。昔日不只得來(大龍鳳),凡六國、遠來、冠男等具規模的茶樓皆設有粵曲歌壇,而茶客只需付數十元的茶資,即可以粵曲佐茶,配送一盅兩件,消磨一整個下午。

一盅兩件,嘆茶聽曲。<圖片來源:澳門中小企平台>

往昔茶樓一方面以曲獻客,增加「飲茶」的娛樂性,另一方面亦成為了伶人主要的表演場所,甚至孕育了廣東傳統的南音曲藝,但由於都市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茶樓連帶南音都幾乎消失在時代之下,至於大龍鳳現存的茶香粵韻,亦早已成遺響。

地水南音傳人祥叔在龍華茶樓內演奏。<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六氣清和烹國手

六國飯店開業於1938年,佔地寬廣,格局不凡,據稱其東主為廣州名士譚傑南,由於交遊極闊,因而邀得不少軍政要人為六國題詞撰文,是以六國飯店不但以點精茗甘而聞名,而且陳設高雅,氣派非常。當中最為恢宏者,當屬正對門口,由具有「百粵美食第一人」之譽的清末名人江孔殷手撰,紅底大書「六國飯店」四字的招牌,此外還有南海官學書記任元熙、清末思想家章炳麟、南京政府海軍部長張之英,以及學界領袖梁彥明等名流佳士,亦曾在六國留墨。

昔日六國飯店內景。<圖片來源:論盡媒體>

自開埠以來,澳門一直是中國茶葉出口的重要商港,因此各種上乘茶葉都不難在澳門覓得,而以高雅為尚的六國飯店,亦採用著名茶莊的精製出品,同時派人到二龍喉汲取山泉,以泡製出爽滑甘妙的佳茗招待茶客;另一方面,在澳流行的西洋風尚,同時又使本以精巧繁富的廣府茶樓點心融貫中西,更上一層,以下附錄一張刊有六國飯店第250期星期美點的點心紙,當中可見在1943年的茶樓點心口味,已是鹹甜俱備,中西兼容。

六國飯店點心紙。<攝:Franky>

六國飯店昔日享負盛譽,加上踞立內港,人流絡繹,因此極其興旺,下至碼頭苦力,中至粵港客商,上至澳門總督,都能在六國見其蹤影。然而隨著碼頭搬遷,內港的繁華一去不再,致使擁有名樓之稱的六國飯店,最終亦在上世紀90年代不敵時代而結業,成為茶客口中的澳門舊話。

六國飯店原址。<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冠男明爐由來久

至於在1953年,由香港的冠海茶樓和得男茶樓聯名合營開業的冠男茶樓,則是三大業樓中樓齡最輕者,而其所處之地,恰好就是得來茶樓(大龍鳳茶樓)的斜對面,由是可見,冠男可能是昔日得來茶樓的主要競爭者。

澳門茶文化館復原冠男茶樓內景。<圖片來源:洶門雜誌>

說起冠男茶樓往事,就不得不提「拖地叉燒」。據稱冠男的名廚善製叉燒,出品極佳,口感酥脆,脂香四溢,廣受好評,甚至有海外茶客慕名而來,為應付銷情,因此冠男必須日製百斤以上叉燒,而每當伙計將剛出爐的叉燒從爐房送至廚部時,都是手挽兩大串,共數十斤赤紅誘人的叉燒穿行而過,遠遠望去彷彿叉燒拖曳在地,因而得名。

冠男茶樓亦飾有不少匾額,現存澳門茶文化館的「瓊枝玉液」即是其中之一。<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今日我們所買到的叉燒大多是切件而上,然而昔日的會道之人,去冠男茶樓吃拖地叉燒飯則必然是吩咐免切,將一大條明爐叉燒大口撕咬,其朵頤之快,仿如身處酒池肉林,即使今日只能從字裡行間求索,亦令人不禁悠然神往。

免切叉燒飯,在上世紀算是上品。<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然而,冠男茶樓最終亦一如六國、遠來的消亡,在1996年宣佈結業。據稱冠男在結業以後,其原班伙計在提督馬路另起爐灶,開設「冠男軒」茶樓,不但仍是以叉燒馳譽,而且盡量保留舊式茶樓的特色,包括使用焗盅泡茶、推點心車等,但是時移勢易,現時連冠男軒亦已結業轉型為裝潢時尚、與其他酒家名店無異的「御麟殿粵菜館」,即使聞說仍有部分昔日冠男茶樓的名師掌廚,但這也已非當年的風味了。

冠男軒時的叉燒飯已是切上。<圖片來源:PChome開講>

上世紀的物事葬送在上世紀最後的年月裡,不但是傳統的廣式茶樓,就連茶樓裡的南音曲藝、三盞燈下的鬥蟋蟀、風靡一時的回力球,種種曾經一時無兩的繁華,今日都已一一走進歷史。至於其中說不盡的百年風華,值得我們放下手機,啜一口香茗,好好來敍說一番。

今多少事,都付茗談中。<圖片來源:U Blong>

 

<採編:Franky>

>>>>

熱文推薦

【動遊情】港幣100蚊 美食大暴走

【藝文誌】荷李活容不下思考──談《攻殼機動隊》

【專題報道】大隻佬的浪漫 澳門健美運動員(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