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專題報道】為甚麼反對建公屋?—偉龍馬路公屋項目的爭議

2017-05-31 Franky 匯澳傳媒RECAP853

政府將於偉龍馬路地段興建8,000個公屋單位,但項目因環評、規劃等問題而受到質疑。


偉龍馬路地段。<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眾所周知,受近十多年的經濟增長帶動,澳門樓價的翻升速度早已遠遠超越工資的上升速度,但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屋供應卻持續短缺。在此前提下,行政長官崔世安在去年宣布將於機場對開的偉龍馬路地段興建8,000個,以迎合市民的住屋需求,然而對於這項本是「急市民所急」的公屋項目,社會上卻存在著頗大爭議。

 

在講求生活質素和「宜居城市」的今天,偉龍馬路公屋項目(下稱「偉龍項目」)因鄰近機場、垃圾焚化爐等設施,而受到市民的質疑,而除了選址問題以外,政府對大型公屋項目的規劃及操作能力亦是爭議的焦點之一,簡而言之,市民擔心配套落後的石排灣公屋項目將會被複製到偉龍馬路的地段上。


城規會討論偉龍項目的規劃條件圖。<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現時,偉龍馬路公屋項目已經過城規會的2次討論,並發出最終的規劃條件圖,接下來有關項目將交由運建辦進行設計工作,完成後再經環境評估、交通評估等程序即可著手興建。

 

甚麼是偉龍馬路公屋項目?


根據《2017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政府將合共興建12,600個公屋單位,作為公屋發展的短中期規劃,其中偉龍項目即是其中之一。偉龍馬路地段的前身,是豪宅樓盤「御海.南灣」的所在地,在2012年因歐文龍案被政府收回後就一直閒置至今。 


偉龍項目的規劃條件圖。<資料來源:工務局>


佔地超過83,000平方米的偉龍馬路地段呈長方型,基本與筆直的偉龍馬路水平並列。地段共分成2個地塊,其中限高155米的地塊一將會用作興建多棟樓高50多層住宅,共提供不少於8,000個公屋單位,而較靠近機場的地塊二,則是用作興建各種社會及公共設施,限高90米。

 

有關項目持有異議的市民認為,偉龍馬路地段不但地處偏僻,遠離花城、中央公園等氹仔既有社區,嚴重缺乏學校、街市等生活配套,而且該處樓宇限高達到155米,幾乎與海拔157米的大潭山等高,並且需要開掘山體,破壞本已稀少的綠化資源,加上偉龍馬路因連通機場及金光大道等地,本屬交通繁忙的路段,而當如此龐大的社區落成後,可能將使偉龍馬路的交通陷入癱瘓。

 

然而更重要的,是偉龍馬路周邊分布著即將擴建的機場、垃圾焚化爐,以及堆填區、危險品處理中心等厭惡性措施,其中有市民指出日後遷入該處的居民,將因飛機升降而日夜受到嘈音滋擾;而焚化爐釋出的有毒氣體,將隨著冬季的東北風吹襲位於下方的偉龍地段公屋,加上開掘山體減弱了生態區的空氣淨化功能,而高達155米的大樓又會阻擋風流,進一步令該區的空氣質素惡化。 


位於氹仔的機場及焚化爐。<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環評是否萬能?


不難發現,市民對於偉龍項目的疑慮,主要都是圍繞著環境質素方面,因此之故,環評報告在有關項目中可謂至關重要,但早前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列席立法會會議時,卻以尚未進入環評程序為由,對有關偉龍項目居住環境的提問一律表示「無法回答」,甚至指如環評結果顯示該處不適合興建公屋,項目將會作罷。

 

但另一方面,在尚未對偉龍項目進行環境評估之前,行政長官崔世安在今年4月21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指出政府將堅決在偉龍馬路地段上興建公屋,因此引來了若干市民的質疑,而這可能是因為市民與政府對環評的理解不一所致。


運輸工務局局長。<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事實上,不少對上述言論提出質疑的市民,其思路是藉著對偉龍項目進行規劃性的環評,確定該地段是否適合開發為公屋群,如是,則落實方案著手興建;如否,即另覓選址重覆以上步驟。然而政府的做法則是,先確定在偉龍馬路地段興建公屋,待完成具體的設計方案後,方才交給環保局進行施工性的環評,解決在工程中遇到的各種環保問題。

 

然而根據現時的環評制度的工作流程,當出現環評報告不符合標準的狀況時,下一步的做法並非否決個案,而是對報告提出技術意見後,發還予提案單位,待修改以後再度提交,直至環評報告合符標準為止,因此從嚴格意見上來說,環評機制對個案並無所謂作罷與否。正如路環疊石塘山的超高樓項目,於2013年因無法通過環評而擱置,及後再次於2015年9月提交環評報告的修訂版並獲得通過,以致社會在去年3月再就事件引起風波。


環評機制的工作程序。<資料來源:環保局>


偉龍馬路公屋項目的幾種想像


如以每戶3人來計算,興建不少於8,000個公屋單位意味著一個24,000人的大型社區,相當於2/5個石排灣公屋群及3個湖畔大廈公屋項目,然而政府對於大型社區的規劃及操作能力備受質疑,例如當初政府卻未能在石排灣公屋群上作完善規劃,令街市、學校等基本配套設施,在入伙後4年的今天仍未到位,而為使偉龍項目不會重蹈前軌,以下提出數項意見。

 

1. 世上沒有兩棵完全相同的樹,亦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項目,因此應當因地制宜,思考偉龍項目的特點何在,例如偉龍地段的周邊除了科大醫院外,基本沒有任何現成的社區設施,但相對地,偉龍地段是一片完全空白、寬廣的空間,可以容納任何的設計安排,亦即只要規劃得當,偉龍項目將具有條件成為一處宜居的社區。 


位於偉龍地段附近的科大醫院。<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2. 過去,石排灣公屋群被指缺乏生氣,由於地處偏僻,不少住在該處的市民清晨乘車上班上學,晚上9時、10時才回到住處休息,明早又重覆一遍,彷彿石排灣只是一個宿舍而不是一個社區。 要經營一個有生氣、有活力的社區需要一群長時間留守,願意為該區付出的居民,而政府應為他們搭建平台,從中起推動和引導作用,因此建議投放更多資源在軟件上,例如讓更多坊會、社服中心,甚至藝術團體在偉龍落戶,打造專屬當地的居住氛圍和文化,增加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24,000人遷入偉龍項目,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車和人接駁到澳門及路環,進一步增加偉龍馬路及過海通道負荷,而這種沒屋建屋,沒路找路的做法更是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應在人口特性、交通安排等方面作全面性規劃,建議在保障公平性的前提下,優先安排在氹仔上班、上學的人士或在氹仔住有親屬的老年人口遷入偉龍項目,既減輕交通成本,又加強經營社區的力量。


連接西灣大橋的內港一帶經常塞車。<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4. 減少跨區上學一直是政府在城市規劃時的一項前提,而規劃偉龍項目的自然需要預留空間予教育機構進駐與此同時,由社會文化司司長主導的「藍天工程」,協助群樓學校遷到活動空間良好的校舍,而這正與偉龍馬路空白的公共設施空間不謀而合,因此建議政府鼓勵群樓學校遷至偉龍項目之中,並同時擴充學額,為偉龍項目的居民提供教育資源。

 

隨著偉龍項目逐漸成型,預計未來將有更多關於偉龍項目的討論甚至爭議出現,然而如果令項目因為對立而陷於膠著狀態,最後的輸家只會是在名單中苦候的市民而已,為此我們應當保持理性思考的原則,汲取過去的各種經驗,共同將偉龍項目打造成一個新式的、宜居的社區。

 

<採編:Franky>




>>>>

熱文推薦

【專題報道】童婚-不忍直視的生命之殤

【遊情日誌】同里古鎮:三千繁華中的一瓢靜好

【動城事】2017 「路環巡禮」《光輝路環四月八》參與者感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