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标本都有一个故事
因为在去年10月参观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所以《台纸上的植物世界》这本书看起来特别亲切,本书的副主编陈莹婷老师当时还带着我们参观标本馆的,讲解过很多内容,只是当时时间比较紧,很多内容都只是匆匆一过,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次看了书,倒是好好的补了一课。
中国有植物标本馆三百多所,本书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为依托,介绍该馆历史和重要代表类群的标本,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科学人文故事。这本书由王文采院士作序,回想起去年参观标本馆的时候,运气非常好,还遇到90多岁的王院士,每天去标本馆工作,深深地被打动。
陈莹婷老师带领我们参观
王文采院士在工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望与守护系统回顾了植物所标本馆的历史和中国杰出植物分类学家的故事;第二章走进植物标本馆内部比较生动,主要讲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重要植物标本背后的故事,每一个植物标本均配有高清大图。书中标本照片,均以标本扫描而成,纹理清晰,层次分明。所以书中展现的标本真有一种栩栩如生的立体感觉,有一种想摸一把的冲动。第三部分是对与时俱新的植物所标本馆的介绍,并对比介绍了世界各大著名植物标本馆。
馆内陈列重要标本
在植物研究的历史上,标本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当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欧洲以后,现代意义上的标本制作就有了登场的条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植物学家为了对植物形态进行细致观察,将从野外采来的植物压干后粘贴于纸上,制成标本并做极其详细的描述,以此作为植物分类依据。1527年起,意大利著名植物学家卢卡.吉尼Luca Ghini在博洛尼亚大学任教,为便于学生对植物进行直接观察,他慢慢模索出一套研究植物的新方法:把植物压干,制成所谓的蜡叶标本,并将它粘到书上,方便随时研究,随之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压干植物标本集。
这种压制方法优势明量,最大程度保留了植物原本的特征,大大改善了当时用植物写真画保存植物形态原貌的繁重劳动与技术限制。很快地,所有对植物感兴的人便看到了这种植物标本集的优势。有了标本以后,就大大方便了植物学的研究,植物标本不会受到区域性和季节性的限制,同时,植物标本也便于保存植物的形状、色彩,植物标本还常常具有收藏价值,简直成了一件件工艺品,成为博物学家的收获。当林奈于1778年去世时,他留下了19000份植物标本,3200份昆虫标本和2500份矿物标本。
每一份植物标本均承载着植物的名称、采集和鉴定等信息,记录着植物研究的历史。本书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260万余号标本中,精心挑选出50种现存植物标本和5种化石植物标本,书中展示的这些植物标本或许并不是很漂亮,有些也特别不起眼,如果不经过一番介绍,在标本馆即使见到了实物,也不会朝它们多看一眼,但是正如我们逛博物馆一样,如果没有详细地介绍,我们又怎么可能知道一个罐子、坛子、一张画背后的故事呢。
为纪念中国大规模植物采集第一人钟观光而命名的观光木。为纪念先贤胡先骕而命名的先骕兰。为纪念植物学家秦仁昌而以秦姓命名的金星蕨科植株最为高大的一个属秦蕨属,为纪念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有刘慎谔而命名的刘氏荸荠,为纪念我国伟大的植物学家钱崇澍而命名的“钱氏木(属)”,为纪念著名园艺学家、植物分类学家和植物园建设专家俞德浚而命名的俞藤。通过这样的介绍,这些标本不仅仅是标本,更倾注了老一辈植物学家为了这一份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通过本书的介绍,这些静静躺在台纸上的标本仿佛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标本在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应用极广。同时,那些制作精良的标本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这些珍贵的植物标本不仅仅是展示的艺术品,在标本的背后更有着生动的人文故事,就像博物馆里展示的一件件文物。而且,这本书制作精良,获得2018年度《中国好书》,翻看这本书,本身也就像是在翻看一件艺术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