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种子的自我修养》:科学家的另一种修养

小丸子林捷 草木有语
2024-09-04

对于书的方面,我大概也有收集控,所有关于种子的书,我都想收入,比如《种子的故事》,《种子的信仰》、《野果》、《种子的胜利》、《一粒种子的旅行》,《种子图鉴》、《怎样观察一粒种子》等等,所以当我一看到《种子的自我修养》这本书的时候,就毫不犹豫收入了。

但是看了几页以后 ,我发现这本和之前看的不太一样,因为里面涉及到了太多的生命科学、植物学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因为作者尼古拉斯•哈伯德是赤霉素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研究解析了植物通过赤霉素-DELLA蛋白途径来调节植物生长和环境响应的分子机理,这一系列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绿色革命”基因,也有望为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揭示激素与逆境胁迫互作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来说,书中的有些描述阅读和理解起来太困难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当我换一个思路来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定点观察植物的样板。作者带领着他的团队,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植物生长的奥秘以及基因变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但是作者的这些研究,以及和拟南芥发生的关系都是在实验室里发生的。于是作者决定到野外去寻找拟南芥,观察拟南芥在野外的生长情况。书是采用日记体来记录2004年一整年的调查研究,作者在写作中完整叙述了他发现的拟南芥在野外的生长史。所以,把这本书看成一本田野笔记,一本游记,可是在阅读中收获更多,冲淡因为专业术语太多带来的不愉快。

但是我更多的是把这本书当成一部纪实小说来阅读,在这里,野外的那株拟南芥就是主角,它的生长、开花、结果都是剧情在发展。而作者是那个推动剧情发展的人,于是,阅读的过程,有了跌宕起伏的感觉,我竟然像看小说一样,很快看完了第一遍。作者从产生想法,直到在野外找到拟南芥,就化了1个多月的时间,直到2月10日,才在圣玛丽教堂的坟墓前找到了目标,要知道,我们的故事是从1月8日开始的,如果是一部电影的话,这个迟迟不出场的主角也会把观众急死。

3月12日,这一株拟南芥遭到了蛞蝓的伤害,作者目睹了蛞蝓吃拟南芥叶子的过程,虽然最后因为蛞蝓改变了主意,这棵植株没有完全终结,作者秉承着对自然不干扰的博物学精神,没有杀死蛞蝓,但这一次的事件让作者心有余悸,这一天的日记,他说:感觉目睹了一次重大事件,能量从一种生命形式流向另一种生命形式。而到了5月8日,又有了另一个危机,当他来到墓地观察的时候,发现那棵植株被吃掉了,基本已经损毁,也许是兔子干的,这一天的日记写到了很多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以为就这样完了,项目结束。但是在之后,作者又不死心地去看望那一株受损严重的植株,却发现它居然还有一蔟小小的鼓胀的花蕾,他说:我又高兴起来了,为这新的生长带来的希望而高兴。而我也是在这样的惊险与刺激、悲伤与感动、哀愁与高兴中读完这本书,完全感受不到,牵动我们心的只是一株野外不起眼的杂草,还以为是一个美貌的女子。

这本书也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观察记录,书中融入了很多作者观察当时的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有很多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来观察的感受,作者有时候会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这一株植物的故事,孩子们有时候会不感兴趣,顾自己玩,有时候又会问一些问题,和孩子们在一起,只要做就行了,因为这样的亲子陪伴会影响孩子终身,这大概是一个科学家和自然爱好者特有的陪伴方式。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在这里我想写的是一种世界观,科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像通常的科学写作方式—— 用镜头将看到的一切包围起来,放在显微镜下来观察。书中有很多自然风光的描写优美动人,有很多对生命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科学家给人的感觉总是高深莫测,或者有意抑制情感的表达,我想科学也需要接地气,让普罗大众知道科学家除了专业思考,还在想什么?也许,这也是本书传导出的另一层信息。

(黑白图片翻拍自书中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草木有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