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植物园》里看植物
因为关注了“植物图鉴”,经常会读到江汉汤汤发在“植物图鉴”上面的文章,这一次看到商务印书馆出了新书《古典植物园》,收录了江汉汤汤的42篇文章,因为在斯民小学做《认识诗经里的植物》的自然课程,平时比较关注这样的话题,老余在第一时间给我寄来了这本书,只说了一句:我觉得你用得上,真是懂我,让我十分感动。于是我也在收到书以后,放下手头正在阅读的其他书,第一时间把这本书看完。
虽然之前在“植物图鉴”的公众号上有阅读过相关文章,但是读纸质书和阅读公众号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如作者所说,成书的过程,需要每篇文章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修订。有的增加了新的材料,使内容更加充实;有的修正了其中的问题,使结论更为中肯;有的删去了繁琐的考证,使文字更加可读。总之,写公众号的时候,随意一些没关系,但是成书总是很庄重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个从完成到完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古典文学的时候,例如《诗经·周南·苤苢》,我们自然而然会去思考,古人说的采采苤苢,这苤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草。当我知道了苤苢就是车前草的时候,似乎对车前草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每次见到它的时候,都会蹲下身子认真观察它们,看看它们不起眼的小花,摘一片宽宽大大的叶子折断,把里面的茎抽出来,脑海里浮现一出古人在端午节用车前草斗草的画面,思考着这路边野草站立和老去的样子,是不是千年前诗经里的那个样子。
从每一篇文章中都可以感受到,作者为了考证这些植物,翻阅了它们的前世今生,大量的古籍资料、诗词歌赋,传说故事,还有自己的经历,小时候的回忆,所见美景,所吃美食,生活日常,都融合在这一个个草木故事中,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古典植物园》里的草木与我们的联系是如此密切,而考证的过程,也是一个曲折漫长但又回味无穷的过程。于是,天一阁里用来防虫的芸香到底是什么草?构树为什么会被视为恶木?并非原产我国的茉莉花是怎么传入中国的?芡实的食用历史?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答。
阅读文字之余,我也特别关注了书中的插图,之前看的很多草木类的书,插图不是照片,就是博物绘画,这本书的插图多选自岩崎灌园的《本草图谱》、细井徇的《诗经名物图解》,〔清〕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画风与本书的主题十分契合,最后的附录《古代植物图谱简介》更加增加了很多指引作用。
《植物名实图考》、《红楼梦》、《诗经》、《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山家清供》、《救荒本草》、《野菜谱》等这些古人的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身边的草木都是极好的参考,还有古人为无数草木撰写的诗歌,至今读来都是很有情意的千古名篇。每到山上,见到蓼花就会想到“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见到梨花就会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见到梅花就会想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些诗词仿佛印在我们的骨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