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仪征国庆前庄12号墓发掘简报

仪征市博物馆 考古 2022-06-17

内容提要:2010年,仪征博物馆在仪征市新集镇国庆村前庄组抢救性发掘了一座西汉晚期墓葬M 12。该墓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三棺合葬墓,在仪征地区发现较少;出土了约120件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竹木器、琉璃器等,为研究西汉晚期仪征地区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仪征 西汉晚期 竖穴土坑木椁墓 漆器


国庆前庄墓群位于江苏省仪征市新集镇国庆村前庄组,沿山河以北,宁启铁路以南,新张公路以西。该地区地处蜀岗丘陵地带,地势西南低、东北高,符合古人择吉地而葬的习俗。近年来伴随着宁启铁路的开发建设,以及乡镇砖瓦厂取土,仪征博物馆在该地区附近的螃蟹地、龙王组、青年组等地区抢救性发掘了数十座汉代墓葬。其中,2010年发掘的12号墓(编号为2010GQM 12,以下简称M 12),规格较大,保存较好,现对其简报如下。


一、墓葬概况

M 12北距宁启铁路280米,南距沿山河400米,东距新张公路850米(图一)。因砖瓦厂取土施工,其墓上封土遭到破坏。M 12为带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墓向13°。坑口长470、宽380厘米,坑深435厘米。坑壁较为规整,坑底略小于坑口。墓内填土上层为五花土,中部有约20厘米厚的夯土层,下层有约10厘米厚的青膏泥。葬具为两椁三棺,西侧为侧椁,东侧为主椁(图二;封二:1)。除棺为楠木外,其余均由桫木制成。

墓道大部分叠压在道路下,未能完全发掘,已清理墓道长200、宽209厘米。位于墓室北侧偏东,南北向,呈斜坡状,坡度22°。墓道内发现多层夯土,夯窝直径4~6厘米,每层夯土厚约20厘米。墓道南端与主椁北壁相连。

1.主椁

底板共4块,纵向平铺,长356厘米,由西向东分别宽52、50、50、56厘米,厚18厘米。底板之间采用高低槽错缝拼接。外椁西、南、东三侧墙板各有两块,以高低缝迭拼而成。东、西两侧板长356、厚21厘米,上块高80、下块高28厘米。南侧挡板长214、厚21厘米,上块高80、下块高28厘米。

北侧椁壁由5块大小不同的椁板和一根过梁构成,过梁在上。最西侧为上下两块,其余3块依次排列,由西向东分别宽42、32、89、51厘米。从西往东第3、4块板皆有榫卯上接过梁、下接底板,对应过梁上皆有圆形穿洞。其中,第3块椁板对应的穿洞为长圆形,轴榫较细;第4块椁板轴榫较粗,为圆柱状,位于椁板最西端,应是一单扇门(图四:2)。

椁顶部盖板3块,纵铺,板长360、厚25厘米,宽度由西向东依次为21、77、80厘米。椁盖板下方铺有一层天花板,天花板共15块,板厚8厘米。其中南北两块为横向放置,两端担放在椁板的凹槽内。宽度35厘米。中间3块呈十字形搭接在南北两天花板及东西侧椁板凹槽上。剩余10块分为四组,纵向摆放在横板间隔的位置,两端担放在横板对应位置的凹槽内(图四:1)。

图一//前庄M12位置示意图

江苏前庄M12出土彩绘漆器

1.A型漆耳杯(M 12:8)

a.俯视图b.剖面图c.侧视图

2.长方形子奁(M 12:28)

a.剖面图b.奁盖外顶漆绘c.奁盖内顶漆绘d.奁身内底漆绘

圆形子奁(M 12:29)

a.奁盖外顶漆绘b.剖面图c.奁盖内顶漆绘d.奁身内底漆绘

1.马蹄形子奁(M 12:30)

a.奁盖外顶漆绘b.剖面图c.奁盖内顶漆绘

2.长方形子奁(M 12:32)

a.剖面图b.奁身内底漆绘c.奁盖外顶漆绘d.奁盖内顶漆绘

圆形子奁(M 12:31)

a.剖面图b.奁盖外顶漆绘c.奁盖内顶漆绘d.奁身内底漆绘

图二//M12平、剖面图

椁室内用一道直棂窗间隔分隔成足厢和棺室两部分。直棂窗由过梁、地伏、门板组成。过梁朽烂,地伏长168、高10、厚5厘米,上设有榫眼,插放木条4根,将直棂窗分成三部分。东西两侧为假窗,窗板长50、宽35厘米,板上镂空雕刻车马出行图(封三:1)。中间两木条内插有木板1块,长83、宽36厘米(图五:1)。

足厢位于南侧,东西长168、南北宽29厘米。厢内摆放两层器物,上层由东向西摆放有釉陶壶、釉陶罐、漆耳杯等。下层由东向西摆放有灰陶灶、釉陶瓿、釉陶壶等(图三)。

两具棺位于椁室北侧。西棺置于棺床上,棺床用楠木制成,呈“日”字形,长241、宽84、高14厘米。棺床内有两轴,每轴两端各置一木轮,使棺床可以滑动(图六)。西棺用整段楠木刳空成棺底和棺侧墙,两端嵌入头挡和足挡,顶置盖板,墙板与盖板交接处有凹凸槽卡合,两侧墙板与棺盖之间还有燕尾榫扣合,缝隙用麻布、生漆密封,使棺盖不能左右、上下移动。棺外髹黑漆,内髹朱漆,长233、宽79、内高66厘米,壁厚12.5厘米。棺内顶部有一层天花板,厚2厘米。棺内渗满清水,有人骨架一具,头向朝北。由北向南置有铜镜、骨器、麻绳、漆纱面罩、琉璃眼盖、琀、塞、铜钱、剑、刀、削、带钩、木握等(图三)。

图三//M12出土器物分布图

1—5、35—38、40、41、43、44、51、52、55、56.釉陶壶6、7、53、54.釉陶瓿8—11、45—50、114.漆耳杯12、19、20、93、94、103.琉璃塞13、84、98.木握14、15、22、85、99、110.五铢钱16、91.漆纱面罩17、92.琉璃眼盖18、95.琉璃琀21.木枕23、28—32.漆奁24.铜刷柄25、66、108.木梳(25在31里)26、67、109、112.木篦(26在32里)27、39.釉陶罐33、68、86.铜镜34.漆弩42、65、117.漆笥57.灰陶灶58.灰陶甑59、61.灰陶钵60、62.灰陶罐63.铁釜64.铁钵69.镜擦70—72、113、118.木块73—76.竹钗77—83.串饰87.麻绳88.铁扣件89、90.骨器96.铁剑97.铁刀100、102.铜带钩101.铁削104.铜足105.铜铺首106.木羊107.漆六博盘111.铜盆115.竹擿116.竹签119.漆矛120.铁戟

东棺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浸泡,向东侧翻23°。棺用整段楠木刳空成棺底和棺侧墙,两端嵌入头挡和足挡,顶置盖板,墙板与盖板交接处有凹凸槽卡合,两侧墙板与棺盖之间还有燕尾榫扣合,缝隙用麻布、生漆密封,使棺盖不能左右、上下移动。棺外髹黑漆,内髹朱漆,长209、宽67、内高55厘米,壁厚12厘米。棺内顶部有一层天花板,厚2厘米。棺内渗满清水,有人骨架一具,头向朝北。棺内底部铺有一层小米,小米上方有成束稻草。由北向南置有漆笥、竹钗、串饰、铜钱、木握等。

此外在东棺与东椁板之间只有一件矛、一件戟。东棺南侧有一件漆弩,西棺北侧置有木羊、鎏金铜器足、铺首、六博盘等(图三)。

2.侧椁

图四//M12天花板平面及主椁北壁图

1.天花板平面2.主棺北壁

椁顶部盖板5块,横铺,板长96~117、厚20厘米,宽度由北向南依次为67、67、63、58、62厘米。底板共两块,纵向平铺,长337厘米,由西向东宽60、58厘米,厚12厘米。底板之间采用两个插销插接。外椁墙板4块,两侧板长337厘米,两挡板长89、高106、厚20厘米,侧板的两端内侧各开一浅槽,挡板卡在槽内。东西壁各用两块板叠拼而成,顶端用燕尾榫连接。临近主棺的侧椁东壁开有一正方形口,内壁开口边长40、外壁开口32厘米。

东西两侧墙板顶部内侧各开有3个凹槽,用于卡放天花板,槽宽3、深5厘米。中间槽长58、南北两端槽长73厘米。天花板共8块,板厚5厘米。其中南、中、北3块为横向放置,两端担放在椁板的凹槽内。剩余5块分为两组,纵向摆放在横板间隔的位置(图四:1)。椁室内用一道直棂窗间隔分隔成足厢和棺室两部分。直棂窗由过梁、地伏、门板组成。地伏长84、高9、厚4厘米,设有榫眼,用以插放假窗、假门。假窗位于西侧,窗底部有插孔、深约2厘米,窗条4根,宽度由西向东依次为9、5、5、3厘米,间隔5厘米。东侧为长28、高45厘米的假门,门东侧插有一块木板,长45、宽15厘米。过梁长84、宽13、厚4厘米(图五:2)。足厢位于侧椁内南端,东西长88.5、南北宽57.5厘米。厢内由东向西摆放有釉陶壶、釉陶瓿、漆耳杯等。棺位于北端,用整段楠木刳空成棺底和棺侧墙,两端嵌入头挡和足挡,顶置盖板,墙板与盖板交接处有凹凸槽卡合。棺外髹黑漆,内髹朱漆。长235、宽74、内高51、壁厚12厘米。棺内顶部有一层天花板,厚2厘米。棺内北侧为头部,由北向南置有漆奁、铜镜、漆纱面罩、木枕、琉璃眼盖、琉璃塞、琉璃琀、铜钱等(图三)。

图五//M12直棂窗

1.主椁直棂窗2.侧椁直棂窗

图六//棺床平、剖面图


二、随葬器物

M 12随葬器物共120件(套),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竹木器、琉璃器等。

(一)陶器

共29件。可以分为釉陶器与灰陶器两类。

1.釉陶器

23件。器类有壶、瓿、罐。

壶17件。束颈,溜肩,鼓腹,颈部饰弦纹与水波纹,肩腹部饰有弦纹,肩部置一对蕉叶纹耳。口沿内外,颈及肩部施青绿色釉,釉脱落。依据口部特征、圈足的有无及耳饰的不同分为四型。

A型2件。圆唇,盘口,平底,矮圈足。耳上方有形贴饰。M 12:3,口径12.5、底径13、高32厘米(图七:1)。

B型4件。圆唇,侈口,平底中部略内凹。耳上方有形贴饰。M 12:2,口径13.7、底径12、高29.3厘米(图七:2)。

C型6件。侈口,平唇,矮圈足。M 12:44,口径10、底径7.8、高18厘米(图七:3;封二:2)。

D型5件。略显瘦长。侈口,平唇,平底中部略内凹。M 12:43,口径13.7、底径11.2、高27.5厘米(图七:4)。

瓿共4件。敛口,平唇,溜肩,鼓腹,平底略内凹。肩部饰有三周细弦纹。口沿及肩部施青绿色釉。依据耳系不同,共分二型。

A型2件。肩部置一对蕉叶纹耳。M 12:7,腹部轮制弦纹较浅。口径8.8、底径12.2、高21.8厘米(图七:5)。

B型2件。肩部置一对兽面纹耳,耳上方有贴饰,耳上绘有口、鼻、须、眼等纹饰。M 12:53,耳上为形贴饰。口径9.8、底径16、高26.7厘米(图七:6)。M 12:54,耳上为形贴饰。口径8、底径14.5、高29.3厘米(图七:7)。

罐共2件。M 12:39,侈口,溜肩,弧腹,平底中部内凹。肩部置一对蕉叶纹耳,并饰有两周弦纹,腹部下饰有数道轮制弦纹,口沿内侧,及器物肩部施青绿色釉,底残,釉部分剥落。口径11.8、底径12、高19.5厘米(图七:8)。M 12:27,体型小,侈口,溜肩,鼓腹,平底,腹部斜收,近底部有弦纹。口沿残缺,釉剥。口径3、底径2.3、高3厘米(图七:9)。

2.灰陶器

6件。器类有灶、甑、钵、罐等(封二:3)。

灶1件。M 12:57,平面近似长方形,两条长边向外鼓出呈弧线,横截面近似长方形,一端有圆形火门,灶面上有3个火孔,中间大,两边小。基本完整,长28.5、宽15、高21.3厘米(图八:1)。

甑1件。M 12:58,侈口,斜腹,平底,底有5个箅洞。口沿残破,口径11.3、底径4.6、高5.5厘米(图八:2)。

钵2件。M 12:59,敛口,溜肩,扁鼓腹,平底。基本完整。口径4.5、底径3.7、高3厘米(图八:3)。M 12:61,侈口,收腹,平底。基本完整。口径3、底径3、高5.5厘米(图八:4)。

罐2件。M 12:62,微侈口,溜肩,折腹,平底,器身可见轮制弦纹。基本完整。口径7.3、底径5.2、高6.6厘米(图八:6)。M 12:60,置于M 12:62内。圆唇,微敛口,溜肩,鼓腹,平底。口径3、底径3、高5.5厘米(图八:5)。

(二)金属器

共23件(套)。分为铜器、铁器等。

1.铜器

15件。器类有铜钱、铜镜、刷柄、带钩、铺首、器足、盆等。其中,漆弩的弩机和木矛的矛、镦为铜质地,在漆木器中介绍。

铜镜3件。

图七//M12出土釉陶器

1.A型壶(M12:3)2.B型壶(M12:2)3.C型壶(M12:44)4.D型壶(M12:43)5.A型瓿(M12:7)6.B型瓿(M12:53)7.B型瓿(M12:54)8、9.罐(M12:39、M12:27)

鎏金四乳四虺镜M 12:86,圆形,圆钮,并蒂十二连珠纹钮座,座外一周凸弦纹带。三周短斜线纹,其中两周短斜线纹间为主纹,主纹为四乳与四虺相间环绕,四乳带圆座,四虺躯体成钩形。在躯体内侧各有一只简化鸟纹,外侧分别伸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头颈部,宽素缘,镜身通体镶金。镜直径18.5、缘厚0.6厘米(图九:1)。

四神博局镜M 12:68,圆形,圆钮,四叶纹钮座,双线方框外为主纹。博局纹划分四方分割分别配置朱雀、白虎、玄武、青龙四神兽,双线波折纹缘。镜直径9.7、缘厚0.3厘米(图九:2)。

四乳神兽镜M 12:33,圆形,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一周凸弦纹。两周短斜线纹圈带间为主纹,四乳间分布四组图饰,一组玄武与蟾蜍,一组羽人与神兽,一组朱雀与禽鸟,一组白虎与山羊,双线波折纹缘。镜直径13、缘厚0.4厘米(图九:3)。

铜带钩2件。M 12:100,鎏金蛇首,钩首呈蛇首状,钩身瘦长,腹部饰有菱形,涡形纹饰,尾部呈圆形,上饰兽面纹。尾部背面为一圆钮,钮上饰有蟾蜍纹。通体鎏金。长12.9、宽2.5、高2.9厘米(图一○:1)。M 12:102,鎏金鹅首,整体呈琵琶状,钩似鹅首,背部有一圆钮,腹较短,鼓起成圆弧型。外表鎏金。长2.8、宽1.6厘米(图一○:2)。

鎏金龙首刷柄1件。M 12:24,置主椁西棺内。形似烟斗,柄细长,前端呈圆斗形,外有人面纹,中空,内有毛发纤维,后端为一螭龙张口衔珠,造型生动,纹饰精美,外表鎏金。长2.7、斗径1.1厘米(图一○:3)。

鎏金器物构件共2件(套)。分为足和铺首。

图八//M12出土灰陶器及部分铁器(陶灶组合)

1.灰陶灶(M12:57)2.灰陶甑(M12:58)3、4.灰陶钵(M12:59、M12:61)5、6.灰陶罐(M12:60、M12:62)7.铁钵(M12:64)8.铁釜(M12:63)

鎏金铜铺首分为铺首与衔环两部分。M 12:105-1,铺首。铸造,稍残,锈蚀。兽面纹脸,有眼、眉、鼻、须。鼻下铜环已失。长2.7、宽2.5、厚0.9厘米(图一○:4)。M 12:105-2,衔环。铸造,完整,锈蚀。圆环形,截面呈圆形。直径2.2、厚0.2厘米(图一○:5)。

鎏金铜足M 12:104-1、104-2、104-3,大小形制相同。完整,锈蚀,金箔脱落。颜色金黄,铸造。倒琵琶形,上部宽圆,内空,底部厚实。长4、宽2.2、厚1.4厘米(图一○:6)。

铜盆1件。M 12:111,受挤压、浸泡已严重锈蚀、残缺。

“五铢”铜钱共655枚。M 12:14、15、22、85、99、110。分别置于3个内棺内及主椁西棺与北壁间。锈蚀。圆形方孔,有周郭,钱文“五”字交股斜直式缓曲,“铢”字金头呈三角形,“朱”字上笔方折,下笔近弧,记号有穿下半星,穿上横划。直径2.3~2.4、厚0.10~0.15厘米(图一一)。

2.铁器

7件(套)。器类有剑、刀、削、釜、钵、扣件等。

剑M 12:96,铁木结构,铁剑外有木剑鞘,通体髹黑色漆,剑首、剑彘、剑珌为木质,铜质剑格,木质剑柄,保存较完整。长108、宽4.5厘米(图一二:1)。

环首刀M 12:97,直背、直刃,环形刀首。黑色漆木质刀鞘。残长87、宽4厘米(图一二:2)。

削M 12:101,直刃,直背,后端附一环首。外有漆木鞘,髹黑漆,漆皮剥落。长21.5、宽4厘米(图一二:3)。

戟M 12:120,由戟、木柲组成。上端为一扁形刺,中段作戈形,为铁质,外包漆鞘,已残断。木柲细长,稍朽。戟长17.5、通长240、直径2.2厘米。

钵M 12:64,直口,口沿有鋬,微折腹,平底。口径9、底径4.3、高6厘米(图八:7)。

釜与铁钵俱为陶灶组合中的铁质器物。M 12:63,敛口,折腹,平底。口径6.5、底径2.8、高6厘米(图八:8)。

扣件1对(组)。一端为方形方孔、一端为圆形圆孔,中间用一球形构件连接。M 12:88-1,长5、宽2.2厘米(图一二:5)。M 12:88-2,长4.5、宽1.8厘米(图一二:6)。

3.其他

1件。

镜擦M 12:69,铜锡合金,外观呈窝头状。宽1.5、高1.5厘米(图一二:4)。

(三)漆器

共25件(套)。器类有奁、耳杯、笥、纱面罩、六博盘、弩、矛等。

漆奁共6件,为漆五子奁组合。

图九//M12出土铜镜拓片

1.鎏金四乳四虺镜(M12:86)2.四神博局镜(M12:68)3.四乳神兽镜(M12:33)

彩绘鸟兽纹银扣漆奁1件。M 12:23,夹纻胎。圆筒形,内置五子奁。奁外髹黑漆、内髹朱漆。盖顶中心以朱漆勾绘四叶柿蒂纹,内镶嵌银箔,柿蒂外有三道银扣形成三道纹饰带,以朱漆绘云气纹,云气间绘鹿、凤鸟等纹饰。盖、身外壁以三道银扣形成两道纹饰带,朱绘云气纹,云气间绘凤鸟、麒麟、仙鹿等。盖顶内在黑漆地上朱绘三条龙纹,底心在黑漆地上朱绘云气纹。直径22、高16厘米(封三:3;彩插一)。

彩绘云气纹银扣漆五子奁5件,分别为马蹄形1件、长方形2件、圆筒形2件(封三:4)。夹纻胎。盖顶镶嵌变形三叶、四叶或二叶银柿蒂。盖、身包镶两道银扣,外髹黑漆,朱绘云气纹。盖内、器内髹朱漆,盖顶、器心髹黑漆,朱绘云气纹。M 12:30,马蹄形奁,长9.2、宽6.5、高6.8厘米(彩插四:1)。M 12:28,长方形奁,长15.2、宽3.5、高5.8厘米(彩插二:2)。M 12:32,长方形奁,长7、宽3、高5.8厘米(彩插四:2)。M 12:29,圆奁,直径4.4、高5.8厘米(彩插三)。M 12:31,圆奁,直径7.8、高7.3厘米(彩插五)。

漆耳杯共11件。形制基本相同。木胎,呈椭圆形,两侧有耳,上翘,弧腹,平底。外髹黑漆,内壁髹朱漆。依据纹饰不同,共分二型。

A型3件。内底髹黑漆为地,朱绘双龙纹。耳面绘有朱漆卷云纹,耳侧及杯外沿绘有朱漆卷云纹,耳背面绘有菱形纹、间隔短线纹。外壁有朱漆涡形纹饰。M 12:8,长15.6、宽12.6、高5.5厘米(彩插二:1)。

B型8件。内底髹黑漆,针刻蟠螭纹。耳面有针刻短线纹圈带,耳侧及杯外沿绘有两周朱漆圆点纹。M 12:45,完整,长12.4、宽10.4、高4厘米(彩插六:2)。

漆笥3件,皆木胎。依据纹饰有无分为二型。

A型2件。M 12:65,长方形,盝顶形盖。由盖、身套合而成,外髹褐漆,内髹朱漆。顶面及底面四角各嵌一铜钮。内置铜镜、梳、篦、镜擦等物。此笥出成套化妆用具,应作为奁使用。长25.6、宽12.5、高11.7厘米(图一三:1)。

B型1件。M 12:117,仅存笥盖,盝顶形,顶髹赭色地,上有朱绘云气纹,漆皮剥落。长21.5、宽13.4厘米。

漆纱面罩2件。分别置于侧椁内棺及主椁西棺中。M 12:16,面罩部分朽烂,柄外髹黑漆,漆皮剥落。柄长18.5、直径1.5厘米。M 12:91,由竹片编成鸡心形边框,内嵌漆纱面罩,下接木柄,柄外髹黑漆,顶端有针刻铭文“□子仁治”。通长50、残宽约28厘米。柄长14、直径2.4厘米(封三:2)。

彩绘神兽纹漆六博盘1件(套),由棋盘、博箸和棋子组成(封三:5;彩插六:3)。M 12:107-1,棋盘。木胎,正方形。盘面由5块木板拼接而成,中间一块正方形,四周四块呈梯形。盘面刻画六博纹,四周为“L、T”形符号,以斜线划分成四区,四交角处各有一个“田”字纹饰,中间为一正方形,正方形中心为一圆形。盘外髹黑漆、边缘绘有朱漆菱形纹、卷云纹。盘下置四足,足上以朱、黄、褐漆绘树木、奔鹿、老虎、飞鸟、羽人等纹饰。M 12:107-2,棋子,共12块。木胎,长方体,截面为正方形。边长1.5厘米、高3.4厘米。M 12:107-3,博箸,共6根。金属制。博箸已锈蚀残断,残长15~23厘米。

素面漆弩1件。M 12:34,铜、木结构,弓已残缺。木臂以斫制为主,牙、钩心、悬刀、望山为铜质,鎏金,嵌于木臂内。木臂周身髹褐漆。通长62、高13.5厘米(封二:4)。

图一 //M12出土铜器

1.鎏金蛇首铜带钩(M12:100)2.鎏金鹅首铜带钩(M12:102)3.鎏金铜刷柄(M12:24)4.鎏金铺首(M12:105-1)5.鎏金衔环(M12:105-2)6.鎏金铜足(M12:104)

彩绘云气纹漆矛1件。M 12:119,由铜矛、木柲、铜镦等部分组成。矛身略呈菱形,外包漆鞘,顶端较平,尖部有一圆形穿孔。骹细长,中部有菱形凸起,表面铸有菱形、波浪形纹饰。与刃垂直部位饰有一对兽面纹,一为双角,一为独角。木柲细长,通体髹黑漆,中部及尾部以朱、黄漆绘两组云气纹。长238.5、直径2.8厘米(图一三:2;彩插六:1)。

(四)竹木器

共23件(套)。分为木器和竹器。

1.木器

17件(套)。器类有木握、枕、梳、篦、羊等。

木握3件(对)。完整,饱水。形制基本相同,长圆柱形,截面呈圆形。无漆,无纹饰。M 12:98,一对。分别长9.3、直径2.3、长9.7、直径2.5厘米(图一四:3)。

木枕1件。M 12:21,置于西椁棺内,饱水。平面呈矩形,剖面呈马蹄形,中部略凹。长30.3、宽8.5、高9.8厘米(图一四:5)。

木梳3件。与木篦皆置于漆奁或漆笥内。形制相同,木胎。马蹄形,齿端较薄,把手处较厚。M 12:108,基本完整,有17根梳齿。长7、宽6.3、厚0.6厘米(图一四:1)。

木篦4件。置于内棺奁盒中。形制相同。与木梳形制相近,唯齿细且多。M 12:112,长7、宽6.2、厚0.6厘米(图一四:2)。

木羊1件。M 12:106,出土时位于漆六博盘上,饱水。采用圆雕而成,呈跪卧状,体态丰满、目视前方,双角已残。前胸部位开有一口,内中空,直通臀部。腹内有棋子、棋箸。长35、宽12、高17厘米。前胸开口长7、宽5、深29.5厘米(图一四:4;封三:6)。

图一一//M12出土“五铢”铜钱

1.M12:14-1 2.M12:14-2 3.M12:14-3 4.M12:22-1 5.M12:85-1 6.M12:85-2

图一二//M12出土部分铁器

1.剑(M12:96)2.环首刀(M12:97)3.铁削(M12:101)4.镜擦(M12:69)5、6.扣件(M12:88-1、M12:88-2)

木块5件。形状略有不同。M 12:113,一端较宽,一端较窄,两端以斜弧过渡,截面呈长方形。长6.6、宽2.6、厚0.8厘米(图一四:6)。M 12:71,长方形木条,无纹饰,饱水。长36.5、宽4.6、厚1.8厘米(图一四:7)。M 12:72,长圆条状,一端细,一端粗,朽烂。M 12:118,正方形,无纹饰,饱水。边长55、厚5厘米(图一四:8)。

2.竹器

共6件(套)。器类有钗、擿、签等。

图一三//M12出土部分漆器

1.A型漆笥(M12:65)2.云气纹漆矛头部(M12:119)

竹钗4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U”形,扁平长条状。M 12:73,长12、宽0.9厘米。

竹擿1件。M 12:115,齿稍残,呈细长条形,一端为把手处较短,另一端为齿,类似木梳齿端,较为细长。长22.6、宽1.1、厚0.1厘米(图一四:9;封二:5)。

竹签1件(套),共有17根。M 12:116,一端削尖、饱水残断,长5~11厘米。

(五)琉璃器

共10件(套)。器类有琀、塞、眼盖等。

琀2件(套)。形制相同。灰黑色料器,身有褐色沁斑。扁平状,背部突起,腹部低凹。凸头,眼睛外突,翅合拢于身,以阴线刻划头、颈、双翼。蝉面光洁,线条简洁。M 12:95,长5.3、宽2.9厘米(图一五:1)。

塞6件(套),分为耳塞、鼻塞和肛塞。其中,耳塞、鼻塞成对出现,肛塞为单件出现。耳塞、鼻塞,各2件(套),大小、形制基本相同,为上细下粗的圆柱体。身有褐色沁斑。塞的一端均包有金箔一周。分别置于西侧内棺及主椁西棺中。M 12:94,长2、直径1厘米(图一五:2)。肛塞,2件。形制相同,圆柱体,上下径基本相同。下端亦包有金箔。M 12:12,长4.7、直径1厘米(图一五:3)。

眼盖2件(套)。形制相同,形似枣核,片状。表层黑色,身有褐色沁斑。每片左右各有一穿孔。M 12:92,长4.8、宽1.6、厚0.2厘米(图一五:4)。

(六)其他质类

共10件。器类有串饰、麻绳、骨器。

串饰7件。由玛瑙、水晶、蓝宝石制成,内有穿孔。M 12:77,玛瑙,六棱面纺锤体,红褐色。长2.2、宽0.7、厚0.6厘米(图一五:6)。M 12:78、80,玛瑙,纺锤体,红色。分别长1.8、宽0.7、厚0.6厘米,长1、宽0.3、厚0.3厘米(图一五:7、9)。M 12:79,蓝宝石,六棱柱状,蓝色。长1.6、宽0.7、厚0.6厘米(图一五:8)。M 12:81,玛瑙,扁圆状,红褐色。长1.1、宽1.1、厚0.3厘米(图一五:10)。M 12:82、83,水晶,六棱面纺锤体,色透明。分别长0.8、宽0.9、厚0.8厘米,长0.6、宽0.6、厚0.6厘米(图一五:11、12)。

图一四//M12出土竹木器

1.木梳(M12:108)2.木篦(M12:112)3.木握(M12:98)4.木羊(M12:106)5.木枕(M12:21)6-8.木块(M12:113、M12:71、M12:118)9.竹擿(M12:115)

麻绳1件。M 12:87,四股拧成一股,绳长372、直径0.5厘米。

骨器2件。大小、形制相同,圆锥状,一端尖窄,截面呈圆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底部有一细小穿孔。身有裂纹,饱水。M 12:89,直径1.2、长10.9厘米(图一五:5)。

三、结语

(一)墓葬年代

前庄M 12没有发现明确的纪年,只有依据目前已有研究成果,通过类型学的横向对比,确定其相对年代。

西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沿袭战国时期楚地葬制,流行竖穴土坑木椁墓的埋葬方式。前庄M 12形制为单椁双棺与单椁单棺的组合,符合西汉时期扬州地区葬制特征。该墓未遭盗掘,随葬器物基本完全。M 12随葬陶器为壶、瓿组合,不见鼎、盒,符合扬州地区西汉中晚期随葬陶器的演变规律。且随葬的多数壶、瓿与有“元始五年”纪年的胥浦101号西汉墓[1]所出壶瓿风格相似,另存在壶的口部已演变为盘口的状况,具有明显的西汉晚期特色。此外,随葬灰陶灶的出现,亦符合西汉晚期随葬器物风格。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特征,推测前庄M 12年代应属于西汉晚期。

(二)墓主人身份

前庄M 12共有三棺,其中东侧主椁内为双棺合葬,西侧边椁内为单棺葬,东西两椁在同一竖穴土坑内,形成三棺合葬之势。就墓葬形制而言,M 12虽有东西两椁,却非重椁墓,仍属于一椁一棺一足厢或一椁双棺一足厢。虽然边厢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墓葬的等级,可前庄M 12带有墓道,可见其等级较高。同时,出土丰富的随葬品则是墓主人的地位财富象征,推测墓主人应属于典型的士大夫阶层。

前庄M 12东侧主椁内随葬器物最为丰富,正对墓道。其中,居中内棺随葬铁剑、铁刀等器物,应是男主人所在。主椁内亦随葬弩、矛和戟,推测男主人为武官。其东侧内棺随葬漆奁套装与竹钗,未见男性特征的随葬品,应是女主人所在。而西侧侧椁内棺随葬漆奁套装,亦未见男性特征的随葬品,应是葬有另一女性。从墓葬的布局可以推测,由西往东依次为妾、夫、妻。

图一五//M12出土琉璃器及其他

1.琉璃琀(M12:95)2.琉璃塞(M12:94)3.琉璃肛塞(M12:12)4琉璃眼盖(M12:92)
5.骨器(M12:89)6、7、9、10.玛瑙串饰(M12:77、M12:78、M12:80、M12:81)
8.蓝宝石串饰(M12:79)11、12.水晶串饰(M12:82、M12:83)

(三)漆六博盘

前庄M 12出土120件(套)随葬器物,其中以彩绘神兽纹漆六博盘最具特色,形制与邗江姚庄101号西汉墓[2]所出相近。1990年张集团山[3]、1999年新集庙山赵庄[4]亦出土漆六博盘,两者形制相近,与前庄M 12所出形制略异,皆是盘下边缘内收,而前庄盘边缘与足齐平。此外,团山漆六博盘两侧内置抽屉,用于盛装棋箸,而前庄漆六博盘则另置一木羊,腹内放置棋子。关于盘面纹饰,前庄M 12与姚庄M 101亦相近,与团山、赵庄有异。姚庄M 101盘面四周边缘及中央虽满饰彩绘,但基本格局与前庄M 12相似。团山、赵庄墓葬年代为西汉早期,姚庄M 101为西汉晚期,前庄M 12漆六博盘的特征与其年代相符。此次漆六博盘的出土丰富了扬州地区六博盘的演变研究。

(四)关于前庄M 12的一些思考

1.棺床与主椁北壁墓门

前庄M 12主椁仅男棺下置有棺床,与湖南沅陵侯吴阳墓[5]所出棺床结构相同,在仪征地区属于首次发现。棺床置有轴轮,推测用于通过墓道运送内棺抵达椁室。墓道在主椁室之北,墓室与墓道之间有主椁北壁;而北壁又是由5块木块和一根横梁构成的墓门。然棺床正对的墓门方向恰是门轴所在,阻挡了棺床通过墓道进入椁室,故此推测墓门应是棺床运送男棺进入椁室后营造。

2.“悬封”葬与横向葬棺的结合

汉代墓葬沿袭了先秦竖向窆棺而葬的方式,也开始出现许多将棺横向推进椁室的葬例[6]。在前庄M12的葬式中,两种埋葬方式皆有体现。主椁男棺是利用棺床通过墓道横向推入椁室,而侧椁女棺无法通过墓道横向葬入,应是传统的由上往下悬封而葬。主椁女棺没有配置棺床,关于其葬入方式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西汉晚期,扬州地区夫妻合葬甚为流行,亦多见夫妻妾三棺合葬。前庄M 12虽是同茔三棺合葬,却分属两个不同的椁室,少见于扬州地区。前庄M 12的发掘也存在一些疑问,诸如主椁北壁墓门的作用、三棺葬入次序及墓道的使用都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此次前庄M 12的发掘,为研究汉代时期扬州地区的葬式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研究本地区汉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


领队:束家平

发掘:夏晶 刘勤 陈辉 曹骏

摄影:陈辉

绘图:曹骏 陈辉 胡乔

执笔:夏晶 胡乔


[1]扬州博物馆:《江苏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文物》1987年第1期。

[2]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姚庄101号西汉墓》,《文物》1988年第2期。

[3]南京博物院:《仪征张集团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4]仪征市博物馆:《仪征出土文物集萃》,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6]高崇文:《试论先秦两汉丧葬礼俗的演变》,《考古学报》2006年第4期。


来源:《东南文化》 2017年第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