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殷墟近些年考古发掘新收获

何毓灵 考古 2022-12-13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四十:殷墟近些年考古发掘新收获”于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研究员主讲,以《殷墟近些年考古发掘新收获》为主题,介绍了十余年来殷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工作的主要成果。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吕学明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何毓灵研究员介绍了殷墟考古工作的相关背景信息。他首先强调要把殷墟考古放在“从已知求未知”的中国早期文明进程整体研究中,认为殷墟是华夏五千多年文明探索的起点与根基。他随后介绍了商王朝的基本面貌、商王世系的研究史和基本情况,及其与考古学研究的关系,并详细探讨了有关“中商”划界的问题,认为该时期在考古学上确有独特性。他最后指出古今黄河的空间差异,认为古黄河与太行山共同构成了殷墟的边界,使其处于封闭的地理空间之内。

讲座的主体内容包括对洹北商城(中商)及殷墟(晚商)两个时期的考古工作。

洹北商城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有两项,一是洹北商城内的手工业作坊区。该区域于2015年发现,之后历年发掘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包括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及制陶作坊。铸铜作坊发掘的重要收获是掌握了该时期铸铜技术的主要特征,包括独特的花纹嵌范技术,较低的陶范焙烧温度、陶模上较明显的分范线、带凸棱的鼓风嘴等,都少见于其他时期。该区域内还发现了一批工匠墓,规整地随葬有使用过的陶范及其他铸铜工具,多为男性俯身葬。制骨作坊位于铸铜作坊西侧,因制骨遗存规模庞大、手工业遗存情况复杂,发掘团队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发掘方法,结合细致分区分层、逐层三维建模、现场鉴定、全面筛选、套箱提取等手段,于两年多的时间内精细发掘了200余平方米。在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原位埋藏的牛掌跖骨废料,表明其废弃时保有皮肉,并于生鲜状态锯切。同时发现部分骨骼有火烧痕迹,并存在旋转剥片的独特取料方式。主要的骨器产品应为骨笄。后经实验考古发现,生鲜状态的骨料因带有油脂润滑而利于锯切,同时能在木柴助燃的情况下作为优质燃料使用。在附近制陶作坊的部分陶窑内也发现有烧骨,佐证了这一结论。制陶作坊区的其他发现还包括独特的熟土夯筑陶窑,以及陶器生产的显著分工。总结而言,洹北商城的手工业技术显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多学科合作在该区的发掘与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次是2021年发现并开展发掘的陶家营聚落遗址。该遗址最初被认为是墓地,后发现了基址与壕沟,经系统考古探查后确定了其整体的环壕聚落结构,并对西南角进行了发掘解剖。这提示我们在墓地的发掘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周边其他遗迹的情况及其与墓地的关系。该聚落距洹北商城北墙约3.8公里,面积达18.5万平方米,内有手工业作坊,应为环绕洹北商城的一处二级聚落。考虑到洹北商城的都城地位,其周围应还有更多类似聚落,甚至是三级、四级聚落,而这也将是未来工作的一大重点。

殷墟时期考古发掘的新收获主要有五项,首先是殷墟道路网络的发现与确认。十余年的考古工作在洹河南北发现了多条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道路及车辙印,发掘显示部分道路宽达45米,其上铺有鹅卵石,两侧分布有极好的建筑与墓葬。与二里头遗址可能存在的带墙的“里坊”相对应,殷墟的道路网络可能分割出了不同族氏聚居的“街区”。

第二是宫殿宗庙区与池苑遗址的新认识。大规模的钻探基本确认了宫殿区西侧存在与洹河和大灰沟相连的大型水系,应为“池苑”,其中分布有核心岛,上有夯土建筑的迹象。池苑钻探深达16米,周边建筑的修建从中取土。其后池苑又发挥着排水、景观的作用。但池苑以西、以南区域情况尚不清楚,因此宫殿区的范围也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第三是王陵区围沟的勘探与发掘。2021年夏通过钻探确认了两个明确的方形围沟,分别包围王陵区的东、西二区,并于东区东侧新发现了460座墓葬。2022年通过对围沟的三处发掘,证实了其与王陵的共时性,并发现了西周早期及以后打破围沟的遗迹,有助于对王陵废弃问题的探讨。

第四是邵家棚“册”族聚落,为近年来殷墟周边次级族居聚落及建筑遗迹群发现的典型代表,位于殷墟南区。由于堆积较深,遗址保存极好,包括前后两进,东西三排夯土建筑,墙体外侧抹砂浆粉刷。同时周边还发现了中字形大墓等墓葬与车马坑,显现出一定的居葬关系。从马车构件与墓葬带边厢的结构来看,该区域的延续年代可能晚至西周早期。

第五是辛店铸铜作坊遗址,位于传统殷墟划定范围之外,距核心区约10公里。结合近年来于东南、西南方向的发现,推测殷墟的实际范围应更大,但其中遗存的分布密度仍需进一步工作以明确。该遗址主体面积达100万平方米,铸铜相关遗迹面积达50万平方米,为商代最大的铸铜遗址,包含各类典型铸铜遗存。在遗址内还发现了以“戈”族为代表的家族墓地。部分遗存的年代可能为西周早期,对研究殷墟废弃进程与商周鼎革有重要意义。

讲座最后,何毓灵研究员总结道,近年的工作宏观上主要围绕洹北商城及殷墟的整体布局展开,而每个具体的发现则又解决了细部布局及各自相关领域内的问题。他同时表示,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其相关研究应是开放的,欢迎各位学者加入对殷墟的研究之中,共同推进殷墟的考古工作。

吕学明教授高度赞赏了讲座的全面、细致,并指出这背后反映的是考古工作的严谨作风和精细科学。细致的发掘是当今考古的趋势,能有效地提升对遗存信息量的获取,深化从考古学角度对遗址的研究,殷墟的工作值得学习。

最后,参加讲座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问,何毓灵研究员与同学们展开了交流并对问题进行了解答。(作者:张炼)

责任编辑:毛艳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