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故事:论“有用”与“无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有一棵非常高大的树木,枝叶也长得相当茂盛,可是一旁的伐木工却不动手去砍。他觉得很奇怪,便问那人是什么缘故。
伐木工回答道:“因为材料不好,没有用处。”
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无用,所以能够享尽上天赋予它的寿命啊!”
庄子从山里出来,顺道去看访一个友人,友人见了庄子很高兴,就命童仆杀一只鹅请客。
童仆问道:“有一只会叫的鹅,还有一只不会叫的鹅。应该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庄子的学生不解地问道:“山里的树木因为无用,而能保全寿命。主人的鹅又因为无用而被杀死。请问先生究竟是做一个有用的人好,还是做一个无用的人好?”
庄子笑道:“我选择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处于‘有用,和‘无用,的中间,看来近似于处世免害之道,然而这与有道德的人隐晦自己并不相同,所以还是不能免于物累。若心怀道德以处世,就不必论‘有用’和‘无用’了。既没有荣誉,也没有毁辱。或如神龙现露,或如虫蛇隐伏。顺时变化,永不偏滞专于一物。或屈或伸,以天地中和之道为度量。寄心于未曾有物之先。主宰物而不被物所拘泥。怎么会受物累呢?
这是黄帝和神农处世的方法。至于万物的情理和人类的变化就不是这样了:有合就有分,有成就有毁。清廉必定被损伤,高贵就会倾覆,有作为就要吃亏。贤人心志高尚,遭人忌恨,必定被人谋害;常人知识浅薄,又被人欺诈。哪里能免于物累呢?唉,可叹啊!你们要记住,处世若要免于物累,只有归往道德了。”
在“有用”和“无用”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有用未必是有利,无用也未必无利。在衡量事物时,仅仅以功利之心来判断,难免会走入追逐和疲乏的境地。这其实与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寻求一种超脱的心态,不看重得失之心,而用道德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在现代社会如此物欲横流的时代中,才能活得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