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扒一扒你所不知道的浙大PMCB团队(内嵌新春大红包!)

2016-02-04 Freescience 弗雷赛斯


Duang~duang~duang~放!假!啦!首先祝各位已到家,在路上或者还在搬砖的童鞋们、老师们、盆友们,新~春~快~乐!话说红包在哪里,往下看哈。。。




第一次听说PMCB是在和师姐的聊天中,第二次是在基础医学院年会刘伟老师的PPT上。你知道,有些事儿,一次你不在意,两次你就会不自觉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你在想为什么它会反复出现,会被人时时惦记呢,然后我就又犯病了...




PMCB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或团队?

浙里的朱海洋童鞋这样总结到:

PMCB(Program in Molecular Cell Bi-ology,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团队),是一个看似极为普通却又极具文化特色的团队,是一个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BURNHAM医学院等世界名校毕业的六位海归教授们组成的团队。

没听过PMCB的童鞋是否很好奇这六位大神?哈,从PMCB团队鲁林荣老师主页上盗来的图,好吧很明显,这里至少有2张明星脸,柯越海老师VS成龙大哥,吴西美老师VS吴彦祖.....


有没有很熟悉呢,都是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嘛。

偷偷告诉你,吴西美老师和我是正宗的老乡,吴老师,你温岭哪里的,哈。。


先讲讲PMCB团队的总协调人(Coordinator),柯越海老师,给我们上过分子生物学哎,然而下学期柯老师的课已经被挤爆了,有童鞋等了一年这次再选还是没选上,柯老师,其实我也没选上,我觉得你比成龙大哥年轻,你能不能,能不能。。。。

柯老师毕业于学军中学,哇塞,神一样的学校,当年我在小镇读书的时候,每月都要做成套成套的学军中学模拟题,当时唯一的感觉是,这什么牛逼的学校啊,以后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请找出柯越海老师插播个小游戏乐呵乐呵哈

问:柯老师在第几排第几个

(答案发送至平台,答对即可拿到支付宝红包密码,猴年CNS妥妥的哦)


1998-2001年,柯越海老师在上海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谈家桢院士和金力院士。好吧,想起之前的骆严老师,柯老师算是骆老师的师弟吗?哈哈哈~~~~

如果说柯老师长得像大哥,但柯老师肯定比大哥忙,因为瞧瞧下面仅仅的校内职务就让我看花了眼,而且为什么都是只有起始没有结束的呢,恩,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有活力,有激情,就得让这样的年轻人多干。。。。。


PMCB的孕育之路

现在的科学研究,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和动力,原先单打独斗的方式早已过去;学生要受到很好的训练,也需要一个很好的科研环境。”2009年夏,在暑期务虚工作会上,海归教授周天华提出了他酝酿许久的想法。


 
周天华老师2005年回国,之前一直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训练,后来,系里陆续从海外引进了十名左右的教授,都是有干劲又受到国外多年学术氛围熏染的年轻教授。“从引进人才到发展为独立的PI(首席研究员),还需要一定的发展轨道和路程,如果有共同研究兴趣的PI能抱团合作,一定能加快职业的发展,同时还能优化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会上,周老师参照哈佛大学提倡自主创建科研团队的思路,提出“组织创办海归教授为主的团队”的想法。




为什么我就想不出这样的点子呢,那是啊,人家周老师是受过浙里熏陶的,用他的话说,应该是在浙大8年的学习培养了他如何做人,如何交际,如何培养leadership。所以,在05年期间,周天华就作为波斯顿浙江大学校友会的负责人之一,对波斯顿浙江大学校友会的成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浙大原党委书记张浚生、校长潘云鹤和党委书记张曦先后率团访问波斯顿和哈佛大学,周天华等校友作为当地的浙大校友热情接待了学校领导。也只有这样的才干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去年,周天华刚被任命为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处长兼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医学部副主任等重任。



周天华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NudC regulatesactin dynamics and ciliogenesis by stabilizing cofilin 1”也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而该篇文章的合作作者正是同为PMCB成员的刘伟。



刘伟老师,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2015年度的基础医学院年度人物哈。。
几位教授一拍即合,于是一个以“发育与重大疾病进程中细胞运动性调控的关键机制”为主题的团队应运而生。在确定细胞运动性的共同主题基础上,团队又形成五个横跨“恶性肿瘤”上下游研究的重点方向。 
就这样,在这个柔性学术团队中,有:
研究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与迁移的鲁林荣小组;
有研究细胞器的发育与功能的刘伟小组;
有研究组织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吴希美小组;
有研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信号修饰与疾病模式构建的柯越海小组,
有研究细胞运动和细胞周期的分子调控的周天华小组。
 

这样一个由一线青年海归教授组成、以教授个人学术价值观为基础、既重视学术交叉又注重方向独立的科研团队,引起了医学部的关注。
2010年,医学部副主任徐正平主动向团队提出了加入的意愿,经过成员们的投票,徐正平教授正式进入PMCB,至此,团队拥有了6位PI。

相信徐正平老师的加入对PMCB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PMCB团队的活动方式、工作方法深深吸引了其他海归教授。团队运作的方式也被复制,2012年,欧阳宏伟院长领衔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PMCB的发展之路

PMCB团队似乎不是仅仅的建立了就建立了,确实不是闹着玩的!
成立之后,做了许多事情,比如:
走访交流
签合作协议
等等。。。。


实验室运作


“刘伟老师,我们实验室有这个试剂,你来拿一下。”PMCB一经创立,一个由实验室组成的无缝衔接的实验团队就应运而生。

 


在鲁林荣团队里的王迪是2008年进校的年轻老师,他认为PMCB的这种交流、共享、合作的机制在国内外都应该是走在前列的。“每个实验室的实验手段不同,PI的实验技术也各有特长,团队成立以后,相当于一个课题能得到多个导师的指导,信息量大了,思路也开阔了,当然大大地改善了课题。”



“贫贱不能移-Bench不能离”的王迪老师一直在鲁林荣老师团队里,但现在已经在独立带着自己的I‘M LAB团队。我想,不是每个实验室领导都可以做到像鲁林荣老师一样的豁达的。即使鲁林荣老师是做免疫调节,王迪老师是研究免疫代谢的不同方向。
这就是PMCB的文化!正是PMCB给予年轻教授更自主,更大的舞台,才释放了让其可以放开手脚,尽情施展才华的无限空间!




就在2010年的7月,一篇署上PMCB团队名字的论文登上了国际一流学术刊物PNAS,作为第一作者的王迪老师把其中重要的一份贡献归功于PMCB团队,这也是第一篇发表的含有团队署名的国际性论文。


请注意:
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PMCB的王迪老师

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PMCB的鲁林荣老师。

鲁林荣老师来自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浙江嘉兴。于1988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对,就是那所又红又专,中科院直属的牛校,画外音:口享╭(╯^╰)╮我浙also棒棒哒)。
 


在胸腺T细胞发育分化过程的研究中,鲁林荣课题组发现了一个与T细胞发育相关的关键调控因子Tespa1,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肥大细胞活化和过敏性反应调控中的新机制。极具原创性和实际应用前景的发现是不是?由此,鲁老师于13年4月受邀回到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以Invited speaker 的身份出席DFCI-BWH JointImmunology Research Seminar。



(Great honor!要不咋说我浙人杰地灵嘞,分分钟都是衣锦还乡既视感)


鲁老师除了拥有绝对的学术实力外,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还具有特殊的吸粉技能——smile!印象中鲁老师是一位温文尔雅的人。讲课的时候声音不大但能看出异常真诚,于兴起之处会不自觉的加大音量,继而露出一点笑,笑里略带一丝羞涩腼腆。这样的笑容在飒飒北风的冬日里简直自带治愈属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被苏得心甘情愿心花朵朵怒放。

除此以外,鲁老师爱好打羽毛球,还拥有一颗热爱文学的骚年心!

这位在微博上自称70后的老同志写到:



秋风 独自 走进夜的秋风里 让那风 吹乱满地落叶缤纷 就让凋零的心在风中飘向夜的深处 伴着些许枯黄 到莫名的角落 蓦然睁眼 却已是旧事模糊 不复往昔的梦。

----1992年秋,岳阳路320号,晚上从实验室回寝室,见满路落叶纷飞,有感而发。


嗷嗷嗷~是不是不是不是广大科研汪奋战到深夜独自归寝意难平的真实写照!!!简而言之,我们鲁老师就是用实力和魅力强力证明“ 360度无死角,有暖又苏学问好” oh yeah~
小贴士
《PNAS》,虽然目前已不能和CNS拥有一样的地位,但其仍然是国际科学界颇受重视和尊敬的旗舰刊物之一,PNAS的影响因子偏低的原因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其收文量偏大(3500+),而且纯以原创的研究为主(100%的article),另一方面是由于科学院院刊的特殊性所致,需要接受一些院士的灌水文、关系文以及科学院涉猎的考古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内容总体引用偏低的事实。另外,由于科学院院刊的特殊性,PNAS依然保留了一些特殊通道,像作者下面标示有“Contributed by ”表示经由科学院院士推荐而被接受,这种形式的投稿难度较低,目前很多国内不差钱的课题组都广结善缘,认识一两个科学院院士不是难事;而作者下方标示有“Edited by”的paper就是最通常的自由投稿形式,亦称为“屌丝通道”。


团队十分鼓励成员间形成实质性的科研合作:不同实验室间试剂、抗体、质粒等科研资源的共享,不同实验室间关键技术的学习,还有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发表科研论文等。事实上,就目前而言,PI间两两合作或三两合作联合申报课题的情况并不鲜见。迄今为止,PMCB团队仅973子课题就申请到5项(现在应该不止了吧哈。。)。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由PI们共同约定的学术交流机制、集体文化建设机制、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在这一交流共享机制下,PMCB团队约定每月举办一次学术研讨,每季度举办集体文娱活动,每半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今年没赶上,应该广告天下,相信会有很多华家池的童鞋驱车前往的)。

看到基础医学院有一个“教授有约”的主题活动,在学院咖啡,不知道其他学院的童鞋允不允许参加?看欧阳院长比划得起劲,童鞋听得入神。。。好想去。。。

每月第二个星期四的晚上是固定的研讨会时间,会上有来自各实验室的汇报人进行报告,有时是青年教师,有时是学生。团队成员包括各位PI再忙也会空出时间积极参与。

免疫学09级博士研究生姚韵靓说:“这样的报告会不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让我收获了不少知识。大家拥有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各自科研项目的发展。”

PMCB的快乐之路

“快乐科研,快乐生活”是PMCB一直提倡和践行的科研理念,团队中每位PI对自己学生的思想状况、科研能力和个人特点都十分了解。“每个PI都很年轻,海外留学经历让我们更能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吴希美教授说道。“最平凡的才是最真实的。”

导师团的组长鲁林荣在回忆PMCB师生之间的故事时感慨道。的确,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用自己的行动把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处事原则潜移默化地传授给自己所带的学生。“我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周天华对他的学生十分“严厉”,他经常说,“你在自己的领域没法超越我,那就别想毕业了”,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沈敏洪是08级博士研究生,他思想活跃,乐于助人,经常组织协调实验室各项活动,“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每次开会6位PI都会到场,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也会和我们分享科研、出国的经验。”沈敏洪在进入实验室一年后,就在CellResearch上发表了论文。

科研之余,丰富的活动让PMCB的师生们感情变得更好,这样的活动每月、每季、每半年会交叉进行。虽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由PI共同商定,但是具体的组织实施都交由学生来完成。“很多活动,都是我们老师跟着学生在走的。”柯越海教授十分赞赏这样的活动方式,一来丰富了团队的文化生活,二来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

乐音谱是09级的博士研究生,担任过研讨会的组织者和主持,还主持过Re-treat活动。在她看来,PMCB各项活动不但提升了学术层面的交流,还拉近了各实验室的距离,让大家的关系更融洽。“那次主持晚会实在是一次开心的经历。没想到大家那么放得开,现在回想起来还有许多有趣的回忆。”
 
这是一个有战斗力、有激情的研究生导学团队,这是一个年轻的以党员为核心的海外引进教授科研团队。他们在研究型大学中创新实践了育人的新模式,形成了追求理想与目标、崇尚敬业与乐业精神、尊重群体与团队协作、推崇和谐共享的实验室文化和团队精神。

最后还是用朱海洋童鞋的这段总结来结束这次的每期一扒:

他们或许不都是赫赫有名的教授(现在已经有名了哈),但凭借着对科学事业的热衷和教育事业(更让我们值得尊敬的地方)的热爱,他们走到了一起,在这个没有任何行政隶属关系的柔性学术团队中,他们践行着科学领域“人人平等,追求真理”的理念(这和Freescience的科学自由、协作和理想是不是一样一样的呢哈)。


PMCB正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







本扒文改编自浙江大学校报-PMCB这条路—记医学院鲁林荣团队.2011.11.11
点击阅读可至原文



科学自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