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社会:父母工作三班倒攒下3万元 儿子打赏游戏主播花光积蓄

2016-12-11 博美

大洋路是丽水市区的一条繁华大街,中段有一条二十米长的逼仄小巷,巷子的一端是高楼林立的繁华大街,另一端则是斑驳陈旧的农民房。

43岁许文永租住在一间农民房的地下室。这些天,他一直猫在地下室到处打电话求人,目的是想要回他的血汗钱:今年10月7日至11月27日,14岁的儿子小明(化名)打赏5名游戏主播为其代玩“酷跑”手机游戏,花了30770元,直至刷到储蓄卡只剩下一毛五才停止这场疯狂的游戏。

储蓄卡被“盗刷”

拉出两米多长消费清单

43岁许文永是福建南平人,39岁的妻子刘邦英是丽水庆元人。许文永幼时贪玩遭遇不测,右手被削去三根手指,干农活多有不便,生活仅够温饱。为了让家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也想让儿子小明接受更好的教育,6年前,许文永携妻带子来到丽水。

这对夫妻肯吃苦,找了一份三班倒的工作。为了省钱,一家人租住在地下室。

过去这一年,夫妻俩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许文永的工资用于日常开销,刘邦英的工资卡里则存着积蓄,到11月份,总算攒下了30770元。

没想到,11月29日,刘邦英到银行取钱办事,发现账上只剩下一毛五。急疯了的她给许文永打电话,两人请银行工作人员拉出一张消费单,足足有两米多长,上面的记录全是支付给一家公司,经过咨询,发现这是一家游戏公司的支付账号。

是谁把钱用掉了?许文永想到了天天捧着手机玩游戏的儿子小明。

积蓄用来打赏游戏主播

最疯狂时一天用掉2997元

小明已经上初二了,当爸爸来质问他钱的去处时,他马上承认,是被自己拿去打赏网络游戏主播了。他之前看到妈妈取过钱,偷偷记住了储蓄卡密码。

钱是怎么花掉的?从2013年起,小明就在妈妈的手机上玩起了一款名为“天天酷跑”的游戏,之后通过QQ联系上了游戏主播。主播不断地教他一些游戏技巧,还时不时嘲笑他“玩得太差”,这让小明觉得“自己很LOW”。

主播告诉小明,只要他打赏,就可以帮他代玩,保证让他的游戏人物变得“高大上”。

10月7日,记下了储蓄卡密码的小明第一次打赏游戏男主播,57元。主播为小明代玩,游戏里的人物果然越跑越快,小明打赏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仅仅两个小时就打赏了800多元。之后的日子里,又有四名网络游戏主播帮他代玩。

最疯狂的一天是10月22日,小明在2个小时内打赏21次,花费2997元……直到11月27日,储蓄卡刷到只剩一毛五,他才无奈停手。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一个14岁的孩子,为什么频频给游戏主播打赏?据悉,在直播平台上打赏主播,小明能时不时收到平台从杭州西湖区一个地址给他寄来东西,有水杯、文化衫等等。

“他们能和我联系,我就以为他们是真朋友。”小明说,父母上班忙,根本没时间管他。他和现实中的小伙伴成绩都不好,不受重视,所以他经常只能一个人玩,“只有游戏才能让我快乐。”

不过,在许文永夫妇看来,他们已经为儿子付出了一切。

“怎么不管了?我们都疼他的。”刘邦英带着哭腔说,虽然夫妻俩收入不高,但在儿子头上很舍得花钱,“每天至少20块零花钱,不管他买什么,就是想让他开心点。”

要说照顾儿子,她也觉得自己尽心尽力。“每天三班倒,我们也坚持回来做晚饭,怕他在学校吃得不好,晚上要给他做顿荤菜。”

即使这一次,儿子花光了家里一年的积蓄,他们也没打孩子。“自己养的,舍不得。再说这孩子倔,朝他发狠,说不定他会离家出走。”

“还玩不玩游戏了?还玩不玩游戏了……”许文永一遍一遍地问儿子。

小明却默不作声,低着头,死死盯着手机屏幕,不回应。

“没办法的。”许文永又退让了一步,“只要他不玩花钱的游戏就行。”可是,这真的是办法吗?

【延伸阅读】 疯狂粉丝挪用公款360万元“打赏”主播,网络直播“刷礼物”亟待规范

在网络直播团队精心设计的连环套路面前,缺乏自控力的粉丝很容易掉进圈套,懵懵懂懂之中,大笔大笔的金钱就刷出去了。

日前,媒体曝光了网络直播诱导观众“刷礼物”的种种内幕。尽管套路并不高明,但很多人还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一名疯狂的粉丝甚至挪用公款360万元用于“刷礼物”,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笔巨款挥霍一空。

因为追捧主播而慷慨解囊,甚至不惜一掷千金打赏、刷礼物,这些看上去“你情我愿”的事情,其实背后并没有那么简单。在网络直播团队精心设计的连环套路面前,缺乏自控力的粉丝很容易掉进圈套,懵懵懂懂之中,大笔大笔的金钱就刷出去了。而且,由于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完善,有关部门对这类行为的监管相对滞后,使其长期处于缺乏监管的灰色地带,亟待进行规范。

网络直播让人看不懂:一些相貌和才艺未必出众的男孩女孩,坐在直播镜头前唱唱歌、聊聊天,就能吸引几万甚至十几万粉丝在线收看。很多粉丝还一边收看,一边给主播打赏。出手阔绰的粉丝,一个晚上就能送出好几万元。有了这些豪爽的金主,主播自然赚得盆满钵满。一些在网上有名气、有人气的主播,一个晚上甚至可以收获十几万元的礼物。

然而,从日前媒体曝光的种种黑幕来看,这些都很可能是虚假的表象。成千上万的收看粉丝,其实是直播团队花钱买来的“机器人”;疯狂刷屏的打赏送礼,其实是不同直播团队之间的“互刷”;气氛热烈的粉丝互动,其实有幕后人员精心策划和导演;不断更新的主播人气榜单,主要目的就是刺激、诱导粉丝展开打赏送礼竞赛。

在网络直播的收看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甚至是在校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相对单纯,可能是怀着追星、崇拜偶像的心态追捧主播,或者是怀着结交朋友、排遣孤独的心态参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对于直播团队精心设计的金钱陷阱缺乏防范之心。一旦卷入打赏送礼的花钱竞赛,年轻气盛的青少年同样缺乏自控能力。在大肆挥霍之后,很容易导致更加严重的恶果。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实践往往走在监管部门管理规范的前头。互联网视频直播也是一种新生事物。针对这个领域存在种种不规范、不健康的乱象,监管部门制订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并于2016年12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其中明确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配备相应管理人员”。但是,现有规定偏重于直播平台和直播主播的资质、直播内容进行监管规范,对于打赏、刷礼物这种现象,因为表面上属于“你情我愿”的行为,监管部门并没有过多介入。

然而,对于一些表面上看似“你情我愿”,暗地里却隐含着诱导、欺诈甚至胁迫成分的打赏送礼,监管部门还是应该健全完善法律规范,依法监督管理。比如说,一些主播花钱购买“机器人”,营造高人气的假象来骗取粉丝;一些直播团队之间,以“左手倒右手”的方式互相刷礼物,营造氛围来刺激、诱导粉丝打赏送礼;一些直播团队精心策划,挑动粉丝展开花钱竞赛,比拼谁追捧的主播收入最高等等。对于这些“打擦边球”的行为,应该如何界定、如何定性、如何取证、如何监管,恐怕都有待监管部门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

当然,监管部门并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全靠他们包打天下。那些上当受骗,甚至为了打赏送礼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的粉丝们,他们自己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追捧主播是粉丝的自由,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粉丝们确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认真表相背后的真相,防止遭受意外的财产损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