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银
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
9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46岁的林则银作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受到了表彰。
这位出生在贵州的布依族农家女,当年从偏远山寨来到天津,扎根社区一干就是十几年。2014年8月,林则银调至北辰区瑞景街宝翠花都社区,任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在她的带领下,社区两委班子建立“工作人员去向牌”和“今天我值班,有事请找我”工作机制,将居委会社工打造成一支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和战斗力的团队,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将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儿上
“宝翠花都社区占地7.6万平方米,有居民3000余人,其中党员385名。”说到社区情况,林则银如数家珍。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她将党建工作做到楼门,63个楼栋配齐“三长四员”(党小组长、楼长、妇女小组长和卫生员、监督员、治安员、调解员),并在社区显眼位置进行公示,做到“为民服务无时限,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我们参与的是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往往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要。”说到社区工作,林则银讲述了自己工作中一段深深的遗憾。
社区有一位103岁的老大娘,大娘曾经说过,自己这一辈子什么都得到了,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收到过鲜花。得知老人的心愿后,林则银和社区工作人员打算在母亲节为老人送去鲜花和祝福。没想到,因为临时有事耽搁了两天,当林则银和同事们捧着鲜花来到老人家时,才知道老人已经在头天晚上过世了。
林则银至今还记得,当时手捧鲜花站在老人家门口时的遗憾与懊悔。她觉得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以至于老人生前这个小小的心愿都没能实现。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林则银,她认识到,作为“社区儿女”,就像孝敬家中老人一样,做好社区服务一定要趁早。也是从那时起,林则银带领团队,在社区坚持“服务群众马上就办”理念,探索出了“五常五送”工作法,并成立聊天组、串门组、关爱组、守望组等6个互助组,对空巢老人每天坚持清晨问候,对80岁以上独居老人实行网格员+党员“二对一”帮扶,提供送菜上门、免费洗衣、物品代购、情感慰藉等服务,形成了“苦有人问,难有人帮,事有人管”的社区氛围,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把联系服务群众延伸到家门口
在社区里,有一位从安徽远嫁到天津的居民胡某。胡某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刚搬来就遭遇丈夫突然离世,留下她一个人,既要赡养90岁高龄的老母亲,又要养育不到10岁的孩子,每月还有1500元的房贷,生活的重担令胡某深感绝望无助。
林则银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给予胡某精神上的支持。她充当起了胡某的“娘家人”,经常上门嘘寒问暖,让胡某体会到来自身边的关爱。林则银还帮胡某办理了低保手续,并经常邀请她和孩子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通过细微点滴,让母子俩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如今,胡某找到了一份社区医院的工作,凭自己的努力支撑起整个家庭。
疫情期间,林则银严格落实党建属地责任,把联系服务群众延伸到家门口,其经验做法在全市得到推广。
86岁的王大爷,两年前儿子去世,一直过着独居生活。老人牙口不好,疫情期间买不到顺口的食物,让他感到很烦闷。林则银知道后,想方设法满足老人心愿。
疫情期间,很多店铺都关门了,林则银就和同事们自己动手,蒸了一大锅饽饽,煮好小米粥,趁热给王大爷送了过去,令老人十分感动。过后的一天,王大爷步履蹒跚地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社区工作人员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你们,把我这个老头子的小事当成大事办。”
善用“求解思维”破解社区难题
社区有一对老人,退休前是高级教师,退休后放着清福不享,每天以捡拾废品为乐趣。屋里的杂物一直码到房顶,屋外的破烂儿塞满楼道,楼院门前更是乱七八糟,邻居们对此很不满。为此,林则银找到老人的儿子,让他去做父母的工作。
结合该情况,林则银成立“守好家”巡逻队,每天用小喇叭宣传防火防盗知识,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赢得广大居民的配合,最终成功清理了存积多年的杂物。此后,在区、街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林则银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又对社区进行全方位改造,使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类似这些帮助居民、护佑邻里的事情,已经数不胜数,多年来,林则银用真情、热情和温情开创了社区工作新局面。2018年,由她总结、提炼的“13579”工作方法,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社区工作方法,并得到广泛推广。2020年,她倡导的“五常五送”服务体系,作为天津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样本在全市推广。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林则银先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百姓学习之星”,以及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首批社区工作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
荣誉在身,初心不变。林则银表示,自己将一如既往,和同事们一起,在这琐碎的忙碌中,辛苦并快乐着!
记者:高锴
编辑:郭峰
校对:王思思
审核:韩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