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年的事情一年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李栩然 栩先生 2020-10-18

    01    


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打游击。


不久之后,由于脚背被草鞋磨破,毛泽东大部分时间留在了后方搞调研和建设。


这时候,他的队伍不仅小,而且穷。


非常穷,穷到了一定地步。


比如,毛泽东正式带着部队到井冈山的时候,是由山上一个叫王佐的“土匪头子”(早期也是革命队伍,但在当时和土匪的性质差不多)负责接应的。


鉴于那个时候毛的部队少了很多人(有的战死,有的被抓,有的跑了),枪多人少,毛泽东一次性送给了七十支枪给王佐的部队,而王佐则资助工农革命军五百担稻谷和一些银元。


换个角度看,好像也有点公平买卖的意思在里面。


他的队伍会去搜俘虏的腰包,部队打进县城,就把商人、小贩的货物没收了,甚至把药店里称药的秤也给拿走了,跟土匪没什么两样。


但区别还是有的,至少带部队的人不同,毛泽东看到了这个现象,并坚决进行了制止,相继宣布了流传至今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里面的内容都非常实在,比如: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打土豪的钱要交公……


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之所以制定这样的纪律,可能是因为之前说话有点凶,买卖东西有点横,借了东西忘了还,弄烂了东西忘了赔,连一个红薯都……


所以说,凡事都怕举一反三。


毛泽东的这个做法因为当时报纸的宣传很快流传开来,一些有远见的人注意到了这支队伍的不同之处,准确地说是这支队伍的领袖的不同之处。江西的一个国民党师长知道毛的做法后,非常震惊,发出了“毒矣哉”的感叹。


换成现在的说法,有点类似于“不一般”“真牛逼”“要上天”啊!


    02    


这些感叹毛泽东是没空搭理的,这时候的他除了要考虑生存的问题(打仗),还得要考虑发展的问题(搞建设)。


心中有信仰,手里还得有粮,别人才会真正跟你走。


信仰的东西他可以写出来、讲出来,但后勤物资不行,说上天,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啊。


只能自己动手了。


当时的毛泽东肯定没想到,后来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之父。


但他肯定更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还让他在无意中成了中国的国企之父。


就在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同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筹办创立了一个小型的机修所,尽管当时的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开始时不足百人。


但无论从性质还是特点来看,都可以算作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最早的胚胎,一些研究书籍上甚至将这个机修所直接视为我国第一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


很多人都知道,我在国企里工作,一个很大的爱好就是研究国企的历史。


这就是我在研究国企时,一个很特别的发现。


特别到,似乎没人发现(所以我的说法也不一定准确);但我相信,更大的可能是,这个看起来很了不起的成就,在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里,其实很微不足道。


毕竟,与毛主席后来开创的更伟大事业相比,开办中国第一家国有企业这个事情实在算不得什么,所以不管是官方历史书还是研究国企的很多书都没有提到,甚至连精确记载到每天的《毛泽东年谱》里都没有。


我后来遍查资料,一直翻到了江西的地方志,基本确定了两点:1.小型机修厂确实是毛泽东指示创办的;2.这个厂确实是最早建立的一个公营企业。


所以,在这里,特别为毛主席添加一个特殊标签: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开创的第一人。


    03    


80多年后,毛主席当年创立的国企胚胎早已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甚至还能到国外去享受一把豪强的快感。


大概在三年多前的时候。


我所在的集团去欧洲(非英语地区)收购了一家小公司,这家小公司一直都是为我们的产品做一些关键小部件。


但供货总是不稳定,而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到夏天找谁谁不在,都休假去了。


集团一怒之下,决定经过慎重研究,收购来自己管理。


收购事宜涉及大量的法律文书,后续业务方面也有很多需要书面联系的地方,而这都涉及到翻译问题。


我那段时间正在四处询价,想找一个能力又强、服务又好、价格还低的翻译公司,建立长期合作。


无意中和朋友聊起来,朋友在杭州工作,半开玩笑地跟我说:我给你推荐一家杭州最大的翻译社,叫海博翻译社。


我后来查这家翻译社的资料,才惊讶地发现,这家杭州最大的翻译公司,曾经也是杭州最早的一家翻译公司。


在翻译公司这个领域,可以说很有成绩了。


但更让我惊讶的是,这家翻译社居然是马云创立的。


1992年,还在大学教书的马云和同事们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一开始只有5个人,入不敷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一边搞翻译,一边兼职卖一些小商品。


据说,当年马云就经常自己背着大袋子到义乌小商品市场去进货,然后走街串巷去叫卖。根据后来马云的表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这亲自进货、卖货的场景一定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之所以我们很多人都并不知道海博翻译社是马云创立的,更不知道这家翻译社现在已经做到这么大了,是因为马云后来创立了阿里巴巴,搞出了淘宝、天猫、支付宝……


和他后来做的事业相比,开一家杭州最早/最大的翻译社,变成了几乎不值一提的事。


但马云创立了海博社毕竟毋庸置疑,因为现在去网上打开海博社的主页,跳出来的就是马云写的一句话,这个字写的和他本人的长相一样让人过目难忘,一看就非池中之物。


特地截图给大家看看。

 



    04    


毫无疑问,毛泽东和马云,都是非凡之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开创了非凡的事业。


他们的非凡之处,在我看来,有一点非常相似,那就是永远都在向着一个宏伟的方向不断进步。


正因为在不断进步,所以那些最初看起来就很了不起的成绩,在后面看来,都变成了“小目标”和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也正是我在过去一两年里,十分关心的“成长性”问题。


因为我在观察很多人后发现,大多数人在某个阶段之后就已经停止了成长,一年、两年一个样,三年、五年还是一个样。


甚至对有的起点很高、成绩很好的优等生而言,高考,居然就成了一生里最辉煌的巅峰。


如果你的昨天显得很了不起,恰恰说明,你的今天做得还不够好。


随着时间流逝,除了头发日渐稀疏、身材慢慢油腻、对生活和工作越来越无所谓,遇到事的时候该情绪崩溃还是会情绪崩溃,公开场合该不会说话还是不会说话,人际关系该一团乱麻还是一团乱麻,关于未来关于梦想该迷茫还是会迷茫。


只是学会了,更好地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或者在别人找到一个好理由的时候,拍手鼓掌。


比如“优秀的女生都没有性生活”,“努力挣钱的男人都不负责任”,“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适合年轻人生存”……


其实佛系也好,阶层固化也罢,都是大众传媒的产物,这些问题是有,但远没有达到能让一个人可以彻底放弃的地步。


你之所以相信,是因为这些文章能极大地缓解你的焦虑。


特别像是期末的时候,总有人会在班里散布“某某某学霸也没有复习”的消息。


总有人能从中得到安慰。


考完试一看,学霸还是那么高分,散布消息的人也得了不错的分数;只有你,因为没有复习,原本能答上的几道题,也丢了分。

 

  05  


我一直觉得,从小考到大,所有人都应该从中吸取了教训,并且明白一个道理: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且往往朴实无华;只有那些错误答案才会千奇百怪,设计得花枝招展。


就是为了诱导你去选择错误的答案。


因为不这样,就不能把真正学得好、学得扎实的人选出来。


社会也是这样,这些乱七八糟的言论和文章,大概也就是起到一个错误答案的作用吧。


不这样,又怎么能让那些坚持正确的方法,努力向上的人,最终脱颖而出呢?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里,我一共写下了大概90篇文章,这些文章合起来接近40万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完了一本书,这本书在今年9月下旬得以出版,现在当当上的留言已经超过了两千条。


所有的这些文章和书里的内容,归结起来都是一个东西:普通人到底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持续成长。


这些途径有思维层面的,有心理层面的,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也有职场发展层面的。


这些东西,大部分也在指导着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去年的元旦,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每一年有每年的长征》,文章里我提到:每每想到明年已经制定了的一些大计划,将要接手的几个大任务,背心上都能冒出汗来。


现在一年已经过去了,我可以和大家说说,这一年里,我过得比以往所有的年份都要辛苦、都要压力大、都要不轻松。


那几件我制定的大计划和接手的大任务,因为难度和压力太大,一度让我濒临崩溃,想过找个理由撂挑子不干了。


但我最终还是扛下来了。


结果就是,我在承受高强度的压力后,也迎来了收获满满的一年。


在我的履历表上,又留下了至少在我这个年龄段看起来会很值得吹一阵的成绩和经历。


这种痛苦的经历,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成长。

 

   06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一个实现现代化目标“两步走”的设想。


后来,我们国家又多次提出过类似的设想。


我们小时候,大多数都学到过关于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如果忘了,我再帮大家复习一遍: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倍;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个三步走,现在已经没人再提了,因为这看起来并不太容易实现的战略,前两步都早已提前实现,第三步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很可能会提前实现。


这就是我想说的,只要大的方向大致没错,只要从没有放弃过奋斗,只要还在进步,那些看起来难以达到的目标,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达到了。


1921年毛泽东对曾经的好友萧子升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 30年至40 年的时间,共产党就能够改变中国。


28年后,他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1995年,马云在北京推广中国黄页而受尽白眼时,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再过5年,你们都知道我是做什么的了。


4年后,马云在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


——

虽然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人都做不了上述两个人能成就的大事。


但人,总还是要坚持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的。

 

新的一年里,我也有很多自己的计划;关于工作,我也有更多新的设想。


我还想花更大的功夫,系统地梳理这些年里我所观察过的人和事,所读过的历史和哲学,所思考过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实践中遇到过的问题和结果,然后再写一本书。


但是能不能呢?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


但只要大的方向确定了,那么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那看起来最不起眼的,日积月累的积累了。


甚至于,还没想清楚大方向也不要紧。


因为无论怎样,要想成长,总有些事情必不可少。


看书必不可少,思考必不可少,交流必不可少,尝试必不可少,痛苦的经历也必不可少。


这些所有的必不可少一年又一年的做下来,用不了三十年,五年、十年之后,就可能就是你在河东,他在河西。


这就像是十九大报告里,老大讲了几万字的报告,说了关于未来五年的大战略,大目标,大计划。


但在我看来,满篇的题眼反而是藏在报告中,一句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句话:


一年的事情一年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2018年,栩先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继续获得新的成长!


每一年有每一年的长征

24岁毛泽东:我放长假,主要干这三件事

年轻的时候做点什么,才能让今后受益终身

新书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56849.html



就像之前说过的,我希望这篇文章是你元旦后上班第一天,打开手机看到的第一篇文章。


即使被人说成是鸡汤,那也是冬日里正热乎的一碗。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