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吕思勉 | 论文史

2017-02-24 吕思勉 论文衡史

吕思勉(1884-1957)



编者按:文史互通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特色,现代学科体制建立后,两者方成此疆彼界之势。本公号旨在破除学科畛域,以推送近现代文史研究的新成果为主,同时亦拟选择若干前辈学者讨论治文史之学的文章介绍给读者,或可启发今人之思路,足资借鉴与参考。本期推送吕思勉先生的《论文史》一文,是为该系列的第一篇。


论文史 


吕思勉




近来刘大杰先生写信给我,颇叹息于青年肯留意于文史者太少,这确亦是一个问题。 

 

文学,即旧日所谓辞章之学,讲朴学和经世之学的人,本都有些瞧它不起,以为浮华无实。这也不免于一偏,但他们不过不愿意尽力于文学而已,对于旧书的文义,是能够切实了解的,现在就很难说了。还记得二十余年前,章行严先生说过一句话:现在的文字,只要风格两样一些,就没有人能懂得了。这句话,确使人闻之痛心。

 

所谓风格,直捷些说,就是俗话所谓神气。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意思的了解,不但是听他说话,还要领略他的声音笑貌等等,文字就是语言的扩大,然这些辅助的条件都没有了,所以其了解要难些。然于文字不能确实了解,即不能得作者的真意。所以要了解旧书,旧文学不能没有相当的程度。

 

对于旧书,喜新的人,或者以为不值得留意。但它毕竟是材料的一部分;比外国的材料,还要亲切些,这如何能够不留意呢?

 



说到本国的材料,比来自外国的要亲切一些,就可因文而及于史了。我现在且随意举几个例,如:()外国人有肯挺身作证的风气,所以其定案不一定要用口供,中国就颇难说了。任何罪案,在团体较小,风气诚朴,又法律即本于习惯之时,罪名的有无轻重,本来可取决于公议。《礼记·王制》篇说:“疑狱泛与众共之”,还是这种制度的一个遗迹。外国大概和这风气相去还近,所以能有陪审制度,中国又较难说了。举此两端,即可见中国研究法学的人,不能但凭外国材料。()又如农民,大都缺乏资本,不能无藉于借贷。王安石的青苗法,现在大家都知道其立意之善了,然其办法不甚合宜,也是不能为讳的。其最大的病根,即在以州县主其事。人民与官不亲,本金遂借不出去,而官吏又欲以多放为功,遂至弊窦丛生。现在的农贷,主其事者为农民银行,与其人民隔绝,自不致如地方官之甚,然其于地方情形的不熟悉,亦与官吏相去无几,至少在他初办时是如此,然亦欲以多放为功,就有土豪劣绅,蒙蔽银行,伪组合作社,以低利借进,以高利转借给农民等的弊窦了。他如现在的游击队,固然和从前的团练不同物,然其理亦未尝无相通之处。又如复员,战士或者要归耕,其事亦非今日始有。此等处,本国已往的情形,亦必较外国的材料,更为亲切。大家都知道研究外国学问,不可不先通其语文,如何研究中国材料,对于本国文字,反而不求甚解呢?

 



文字是要经长久使用,然后才会精深的,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每相伴而发达。金世宗是民族成见最深的人,他不愿女真人和中国同化,于是竭力提倡女真文字,以之开科,以之设学。然他深病女真文字,不如中国的精深,曾以此意问其臣下。有一个对道:再多用些时候,自然要精深些。这话亦颇含真理。从前有个学生留学德国,一次有个德国人问他道:你看法与德文孰难?他说:法文似乎要难些。这个德国人大为不悦,和他力辩,说德文并不容易,这事见于二十年前《时报》的欧洲通信上。此时语体文初兴,这位通讯员说:“现在一班人,还敢以难深为中国文字之病么?”案文字要求通俗易解,亦自有一种道理,这位通讯员的话,也未免于一偏。然要通俗易解是一事,要传达精深的学术,亦是一事,这位通讯员的话,亦代表一方面的真理。

 

要研究中国学问,必须要看古书,这和要研究外国学问,必须读其名家专著一样,单读些近来人所著的书籍,是无用的。因为著书者必有其所悬拟的读者。近人所著的书,非不条理明备,语言朗畅,而且都站在现在的立场上说话,绝无背时之病。然其所悬拟的读者,大都是普通人,其标准较低,极精深的见解,不知不觉,遂被删弃。终身读此等书,遂无由和最大的思想家最高的思想接触。若昔人所著的书,但求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者,则多并不求普通人的了解,所以其内容虽极驳杂,而精深处自不可掩。这亦是治中国学问者对于本国文字不能不有相当程度的原因。

 

文史本是两种学问。但在今日研究史学,而欲求材料于中国的旧史,则和文学关系殊深。这原不是史学一门,一切学问,要利用中国的旧材料,都是如此的。但是史部中材料特别多,所以其关系也更密切罢了。

 

(原刊《知识》周刊第5期,194511月。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