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牧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有六大“催化”作用

2016-10-15 马牧青 旅思马记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俗的也是大众的。非物质文化可促进旅游项目产业化、旅游景区差异化、旅游休闲深度化、旅游产品体验化、旅游业态丰富化和旅游客源多元化。


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已实施“国家 + 省 + 市 + 县”4级保护体系,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批准命名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涵盖社会生活、生产、文化的方方面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至少存在六大“催化”作用:

    

       可促进旅游项目产业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民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因此具有广阔的大众市场。这些非物质文化具有很大的产品再转化、再拓展、再辐射意义,且无一不是市场垄断型、唯一性、品牌性产品,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各种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转化为旅游产品,可以对接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旅游市场人群。


     可促进旅游景区差异化

我国地域广博,民族众多,拥有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激发旅游动机和诉求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民族性、民间性、民俗性的文化,时间越久远,地域性越强,市场差异化和异质性就越强,市场影响力就越大,旅游开发意义就深远。


    

    可促进旅游休闲深度化

传统文化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自然遗产的“博物馆”和田园生活的“守望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是中华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库”和城里人乡愁思绪的“心动点”,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旅游诉求,在这种传统文化浸润中,可以濡染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有助于推动旅游向深层次发展,这正是深度旅游休闲所需求的。


   

       可促进旅游产品体验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始性、原真性和异质性特征,其操作、展示、技术功能,连带着产品很大的附加值,已然是一种绝品,而不能简单地视之为旅游产品或纪念品,这也符合休闲旅游的体验化和参与性要求,可拉近与游客的距离,利于开发有互动性、有文化内涵、有传承意义的旅游产品。


    

      可促进旅游业态丰富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广泛存在于民间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中,包括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环境、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而这与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是相一致的,因而利于打造旅游拓展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所衍生的旅游产品和业态。


(湖北某旅游综合体修建性详细规划)     

     可促进旅游客源多元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态观光之外,拓宽了旅游领域和内容。不仅仅为城市居民、外地游客所喜欢,境外游客也普遍对中国原始乡村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俗的就是大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文化层次,增加了游客的群体,可使旅游客源达到多元化。

(湖北某特色旅游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