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国学的三大旅游美学哲思

2017-06-07 马牧青 旅思马记

国家A级旅游景区景观价值评定标准有五大要素,其中第一项就是观赏游憩价值。可观赏、可游憩的内核当然是给人以美感,作为旅游规划者必须从更深的精神层面,考查分析资源的艺术观赏性。由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国学对美的价值都有独到的见解,因而中国人的美学观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并留下烙印,进而形成共通的美学价值。

自然山水美是传统哲学审美观中体现最密集、最突出的方面,是人文价值美的来源和模板,而作为旅游核心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恰恰又蕴含于山水之中,且这种自然美又通过人文美反映出来,成为人的一种精神感受。故而从传统哲学的美学观切入,研究旅游规划的观赏游憩价值是有现实意义的。

儒家的“情志合一”

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景色之形式美,而是景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某种属于人的内在精神品质。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从大自然的气象仪态中,发掘内在的精神品质之美,使观赏者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达到休闲旅游所追求的身心欢愉的诉求。

道教的“山林之思”

道教的“山林”之思和“山水”之美的自然审美趣味,肇始于道家的“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其“自然美”指非人为加工创造的审美意象,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自然美鉴赏中,鉴赏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涵蕴着中国古代审美观点和审美倾向的鲜明特点,以致于形成“洞天福地”的道教山水美学理想。这与现代旅游中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美、原始美的诉求是相一致的。

佛教的“缘起学说”

佛家在用一种超越的、通达的、澄明的态度观照山水之美。佛教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形态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所谓此生故彼生,如风吹水,自然成纹,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有联系的整体,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圆融无碍。正缘于此,佛家对于生态的保护和对自然的尊重,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自觉行动,其“缘起学说”与当代环境保护学的系统论、整体论思想高度趋同。可以说,佛门是自然环境保护的楷模,其示范性作用堪称人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放眼世界,几乎所有佛教文化场所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些寺庙集中了异常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儒释道都是由自然美而生成人文美的一种极高境界,与西方的自然美论相比,在对自然美的鉴赏方面,传统的融“三教”于一体、且取决“自心”的美感论,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旅游的角度讲,这种人文美浸润于自然山水、历史遗迹、民族风情、城乡风光、社会风尚等构景要素中,并表现出形态美、生态美、色彩美、韵律美、动态美、意境美等各种美的姿态。

中国传统国学中的朴素美学思考,对于时下旅游规划观和方法论,多少有些启示意义,无论是在观光旅游时代,还是体验经济下以怡情颐养为目的的休闲旅游时代。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往期文章(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牧青视点系列

实战案例系列

声明:署名马牧青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或为原创,或为当地旅游局和景区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来稿推介景区,感谢推广本公众号(lvsimaji)。交流,合作,共进

马牧青简介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总策划师;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文化学人,旅游学者,乡村旅居倡导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首倡者;

旅游规划理念:立足资源,对接市场,演绎文化,爆制创意

手机/微信:13671160887

邮箱:muqingchina@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