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比中美差异,如何培养杰出人才?陈志武:从工具化教育到兴趣化教育

搜狐智见 睿艺 2019-06-11

点击上方

睿艺

轻松订阅

导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曾引发整个教育行业的大讨论,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创新型人才、尖端人才的培养。杨振宁先生也一直在强调:美国学生平均数学水平非常差,但是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上在数学研究方面做得最好的人很多都是美国人。那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中国教育如何培养出尖端人才?


文章来源丨搜狐智见


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四届年会期间,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分享了他对于中国尖端人才的看法:中国当下的教育过于强调工具化、功利性,我们应该从过去追求工具化的教育尽量转型到追求兴趣化的教育,更加关注多元化办学,这样更有可能激发教育活力,改变当下应试教育的弊病。


1


应试教育是“学以致用”的衍生品,

过于强调工具化、功利性


在中文中,“教育”这个词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教”和“育”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改变,因为人来到世界上不能不了解文化,也不能没有生存的技巧,所以我们就要通过“教”和“育”对人进行改变。


在很多教育说法、观念中,工具化、功利性的色彩是非常强的。我们首先会强调“学以致用”,很多人在批评应试教育,其实应试教育不过是学以致用的衍生品。如果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但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学的东西不一定“有用”的话就不应该学吗?


此外,“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等观念也有很强的、非常突出的价值倾向,就是教育不能白白地教人一些知识,而是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有技能,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当然,教育的发展在目前我们看到的结果,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来看,是因为看不见的手在教育当中也应该可以唱主角。


如果我们不是追求工具化教育,而是追求幸福化教育,如果每一个人真的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有激情、有兴趣,能够完全投入的学习会怎么样?我想尽量避免教育这个词,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到底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还是服从国家、学校、家长的意志?这两种选择会产生很大差别,下面就具体分享我的两个思考:


我有两个女儿,现在刚大学毕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她们每天都会看一本书,这样下来,即便是除去一些特殊的时间,一年下来她们也大概可以看完二百五十本书。而我湖南农村老家的小孩没有几个一年能看一本书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女儿长大以后跟村里面的那些邻居小孩长大以后,到底会被看作同样的人还是完全不同的人?因为从物理意义上来说,我和女儿跟村子里面的人都是一样的,但我们在文化、观念和思想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人。


此外,无论是从早期的中国人与现在中国人的对比,还是在当下如同年代的人的对比,以及华人、华侨与一直生活在中国的人的对比,我们都可以发现,虽然从物理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同样的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文化、观念、价值观和思想方面都有不同的内容。


2


从追求工具化的教育转型

到追求兴趣化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和学习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针对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过去追求工具化的教育尽量转型到追求兴趣化的教育,这方面的转型会带来很大的差别。


因为我是研究经济学的,我发现在学生专业的选择方面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完全按照父母和社会的需要,从工具化的角度选择一个专业,在选择的过程中尽量往数理化、工程和计算机等实用性的学科,这是一种满足社会需求的做法。另外一种做法是完全反过来的,就是不管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对社会有用,最重要的是我对什么感兴趣。在第二种选择中,每一个人所学的专业、追求的价值都是根植于兴趣的,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也是根据他的兴趣进行选择。


如果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一份工作都是由对它感兴趣的、富有激情的人来做,这样的社会将更具创造力和活力。


过去二十来,我在耶鲁大学金融专业也碰到很多中国学生,但我很少看到他们对金融学有真正的激情与兴趣,每一个学生都是跟我说因为他们的父母觉得学习金融学和经济学比较好找工作,所以这些学生读书、考试都行,但是激情与兴趣谈不上。


如果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和研究生,孩子们都是为了别人去学习,一直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这跟机器人没有太多的区别。因为他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真正有激情、有兴趣的,而是为了为了父母、为了工作去应付,这样一来活力、激情、美好生活都是谈不上的。


3


“学以致用”的前提是

感兴趣的、深入的学习


今天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有很多的观念要做一些转变和调整,例如我们不能单纯的强调前面说到的“学以致用”,而是要更加关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即使在表面上活着其他人看起来不一定“有用”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有激情的方向去追求的话,还是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多的价值。


杨振宁先生近年来一直在强调一个问题:美国学生平均数学水平非常差,但是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上数学研究方面做得最好的人很多都是美国人。


为什么会这样?尽管美国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数学水平比中国高中、大学毕业生要低很多,但是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学生们都是根据兴趣发挥,那些真正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会被提供很多学习、研究的机会。


我女儿的一些朋友就是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只对那些数学问题非常着迷,所以这些学生一天到晚都在钻研数学问题。所以,在美国可能只有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的学生对数学这么投入激情或者兴趣,大学毕业生中只有万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学生在数学方面走得很远,但这些学生真正是对数学感兴趣的。


这样的话,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发展。尽管没有统一的计划和统一规划,到最后各个学科也会出现真正的尖端人才。


这样的过程尽管不是计划的,实际上也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这种学是深度的、感兴趣的学习,由此产生的“用”可能与以传统的“学以致用”作为出发点产生的结果完全相反。所以我们要改变通过工具化、功利化、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规划教育的思维。


4


多元化办学更有可能激发教育活力,

改变应试教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强调,学校办学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要多元化,不能只依靠政府办学。只有多元化办学的体系才能够让教育更丰富、更全面,这样才可以让教育的活力被激发出来。


我认为,在今天我们要放弃工具化教育的理念,推崇和推广兴趣化的教育理念。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同办学主体的出现和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否则只是由政府单一办学的话,应试教育的问题是很难改变的,之所以应试教育被批评了这么多年,最后还是很难完全改变,就是因为我们熟悉的体系。现在多元化办学越来越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兴趣化教育不仅是社会,尤其是做父母的越来越追求的新的理念、新的目标。


问·答


Q:为什么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会产生“学以致用”的教育观念,能否从经济学的角度给我们一些启示?


陈志武:我的理解是从宋朝开始科举考试中上升到这样一个新的台阶,不管是私塾还是家长都想要往科举考试的通道去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进士,即使考不上进士作为秀才也不错。


科举考试在过去一千多年中将“学以致用”的观念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学以致用”的理念在社会中的渗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此前,中国社会总是处于温饱的边缘,在物资短缺的社会中“学以致用”与解决温饱的问题的挑战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学以致用”是物资短缺的社会追求的教育价值导向。


Q:兴趣化教育非常重要,但中国学生得面临中、考高的问题,您对中国中、高考评价有什么建议?


陈志武:应试教育是我们观念的结果,也是这个体系产生的结果。对外开放带来的结果是对于学生来说,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学生也可以到香港、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读书,留学也是中国学生的一个选择;此外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办学机构,民办大学可以不用根据高考分数录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面试等多元化的方式招生,在中高考评价中,多元化是核心。


当然,中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除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投入,特别是农村的教育资源要有更多的投入,也要让农村人口尽可能进入城市,变成城市户口,这是帮助解决农村教育劣势局面的根本办法。



猜你喜欢

业者专栏 | 少儿体能培训风口渐起,好教练将成行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素质教育行业创始人的新年书单:2018,从读书开始!

老板,我们什么时候谈谈升职加薪?

聊聊员工教会我的那些事儿……

素质教育创业者们的解压方式,你试过哪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