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家风

2017-10-27 点我关注 👉 亲宝辅食





我们总是把最好的态度留给了陌生人,把最坏的态度留给了亲近的人。



 01 


有一位朋友陈女士,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罗先生,半年后步入婚姻殿堂,然后喜得千金,三口之家,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羡煞旁人。


罗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有时忙起来,没日没夜,到家已是深夜,第二天又得早早出门,两人连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一起出去玩了。


罗先生的不少工作都要与秘书对接,经常跟她打电话、发短信,一起参加应酬什么的。被冷落的陈女士看在眼里,内心总觉着不是滋味,却又没有机会交流。


当然,丈夫与秘书只是工作关系,并没有半点私情。然而,压抑得越久,爆发的威力也就越大。


情绪终于在一天晚上爆发,罗先生因为应酬,到家已是一点,陈女士按捺不住,所有的脾气全部爆发,罗先生一听,立马火了,自己拼命挣钱,妻子不但不领情,反而怀疑自己,两人各不退步,大吵一架。


然而,最严重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之后的冷战,两人都觉得自己没错,谁都不肯委屈自己的尊严,哪怕躺在同一张床上,也是背对而睡。


一冷就是七年。


在这七年之间,两人之间再也没有吵过架,也很少说话。只是因为孩子还小,才勉强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家庭。


原本羡煞旁人的模范夫妻慢慢成为擦肩而过的路人,那些恩恩爱爱、相濡以沫早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愤怒时容易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死盯着负面信息不放,无限放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从旁观的角度来看,问题根源算不上多大的事,如果两个人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找个时间好好交流,有话好好说,也不必如此大发雷霆。


吵架还不算最坏,再好的脾气也总有那么几次,虽免不了恶语相向,但至少能将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对自己来说也算是一种解脱,最可怕的是吵架之后的冷战,从不能好好说话,变成了不说话。


冷暴力其实是一种极端的不能好好说话。对很多家庭而言,冷暴力的伤害更让人可怕。




 02 


一位做老师的朋友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


她带初一,班上有个小男生,门门课成绩名列前茅不说,还打得一手好篮球,那孩子少言寡语,也并不是那种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任性调皮捉弄人的脾气,这样的孩子,本应该是炙手可热的小明星,可他人缘却奇差,同学们不喜欢他,就连其他的代课老师,提起这个孩子也常摇头叹气。


这男孩不说话时还算聪明讨喜,一开口却是生冷硬倔,分分钟就让人没法儿接。


想让同桌让一让的时候,他总是冷着脸让对方“起来”,平时同学聊天不小心冒出一两个口误,他也会严肃地去纠正和争辩,就连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错了一个语法,他都会毫不留情地质疑:“老师你昨天没备课吗?”常常弄得别人下不来台。


她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生活像是陷入了一个向下的螺旋,因为总是得罪人,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跟他说话,又因为他孤僻,而变得越来越无趣尖刻。


同班同学在不远处的篮球架下玩得热火朝天时,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一个角落里练习投篮;


他试图跟同桌搭话时,对方却装着没听见似的把脸转向一边;


就连某几个被他当众怼过的老师,也时常不给他好脸色看。


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抽了个空就去小男生家里家访,对男孩的成绩予以极大肯定的同时,挑了几件无伤大雅的小事,委婉地提出,孩子如果可以更友善温和一些,会获得更好的成长。


话音还未落,男孩的父亲瞬间就收起了一脸笑容,将男孩连推带搡地从书房拉出来,劈头盖脸一顿骂:“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不是?平时都跟老师同学怎么说话的,快,赶快给老师赔礼道歉。”


她连忙摆手解释,而他犹自喋喋不休地训斥着儿子,直到那孩子低头认错才罢休。


还没等她一口气舒完,夫妻俩一言不合就开始争执,一个埋怨老婆天天加班没时间教育孩子,一个指责老公太大男子主义,没给孩子好的言传身教。


她手足无措地看着夫妻俩吵架,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而就在那个尴尬得要命的瞬间,她看见那个男孩站在沙发旁边的样子。


没有怒火,没有不满,没有恐惧,甚至没有因为父母当着外人争吵而生出的一丝嫌弃或羞耻。


他就只是站在那儿,不看她,也不看自己的父母,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好像只是在耐心地等待这一场争吵的结束。


无动于衷,习以为常。




 03 


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的成长事例:


小时候因为父亲经常出差,女孩和妈妈一起生活,妈妈的性格十分强势,管教也很严格,不容许孩子放错,更不容许顶嘴。


一次,女孩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回家告诉妈妈,妈妈不但不找学校反应,反而将女儿大骂一顿:


“你是猪啊,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和别人打什么架啊!”


那次,女孩哭得很惨,从此在外面被人欺负了,从不敢告诉妈妈。


对女孩来说,语言暴力算是家常便饭,每天如此,原因无非是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练琴之类的小事情。


“你怎么这么笨!”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女儿!”


“你猪脑子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能弄错!”


……


每一句话都像一支箭,使劲往心里戳,导致女孩小小年纪就天天有自杀的欲望,还曾自制一瓶毒药,想在忍无可忍难以支撑的时候,在深夜拿菜刀杀了母亲,然后服毒自杀。幸好爸爸及时发现,密切关注,才让女孩放弃轻生求死的欲望。


这样的故事让人不寒而栗,要不是发现得及时,很可能又是一个惨不忍睹的家庭悲剧。


在很多父母的意识里,远远没有意识到语言暴力本身有多大的危害,想着只要出于好意,孩子总能领会。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是他们最好的挡箭牌。


可对孩子而言,这样的语言暴力简直就是摧残,而且是毁灭级的摧残。




 04 


美剧《This Is Us》中,有个很让人动容的情节:


夫妻俩带着亲生儿女Kevin、Kate和领养的孩子Randal去泳池玩耍,Kevin因为调皮,脱离了父母的视线险些溺水,他挣扎着爬上岸之后朝着父母发火:


“你们只关心Kate是不是又在暴饮暴食,只关心Randal是不是受到了排挤。我差点就溺死了,叫了你们好多声,你们却不搭理,你们一点都不关心我!”


我闭着眼睛都替Kevin的爸妈找到许多证明自己没错,同时捍卫家长权威的理由:


“我们带着三个孩子本来就已经很忙很累了,你还要乱跑给父母捣乱,真是不懂事……”


“你现在不也是好好的吗?别在这瞎喊叫添乱……”


“我们就算是错了也是你父母,居然敢跟我们这样说话,看我怎么收拾你……”


可是他们没有。


他们只是跑过来,蹲在他身边,安慰他,拥抱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对不起,并承诺一定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当着那么多围观的人,低声下气地给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赔礼道歉,一定很没面子吧。


可他们不在乎。




 05 


我至今记得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在一次家庭聚会的时候,因为被表妹诬陷抢她的玩具还把她推倒而被我爸妈惩罚打了手心。


后来表妹自己说漏了嘴,他们才知道真的是冤枉了我,特意请了一天假带我去游乐场,平时许多不让我去玩的设施,那天都慷慨地放行,我至今记得那纵容中藏不住的内疚和抱歉,可是从始至终,他们对那天发生的事,都绝口不提。


我也是过去很多年之后,当自己对着幼小的子侄辈,出于莫名其妙的情愫而无法开口解释或者道歉时,才理解了这一切。


可在这之前的十年中,我虽然假装忘记了,从未提起,可到底意难平。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


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而家庭关系又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基石,一个人在家庭中养成的沟通模式和说话方式,会渗透进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除非有强大的外力来影响或改变,这样的习惯将会伴随他的一生。


我们或许已经无从左右父母的习惯,但却可以从这一天起调整自己的态度。



好好说话,认真倾听,冷静但不冷漠,温和但不懦弱,坚定但不强硬。


那才是你能够给孩子创造的,最好的家风。



- END -


—— 推荐阅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