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诗歌借助他乡游子(丈夫)和家乡妻子(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感情。全诗如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歌开篇写道:“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即荷花的别名。“兰泽”即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从全诗来看,“涉江采芙蓉”的人,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因此,我认为应该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我们在审美读解中,要明白这首诗歌具有很大的民间歌谣特点。也就是说,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就是思妇。“兰泽多芳草”也就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我们要注意,“兰泽多芳草”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这与《乐府诗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写道:“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即赠,给予。“远道”即“远方”。意思是说,采摘好的莲花要给谁?自己所想念的人在远方。这里,诗歌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的丈夫,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可以说,思妇采莲,真有《乐府诗集·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快乐。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接着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诗歌写道:“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即回头看。“旧乡”即故乡。“漫浩浩”即“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你看,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的转换了视角,就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杜甫的《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就是这样的写法。杜甫不写自己想念妻儿,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样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诗歌最后写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终老”即度过晚年直至去世。意思是说,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只有这愁苦忧伤可以伴随至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物交错,情感深厚。

这首诗歌从游子的角度和思妇的角度来写,二者交错进行,表现出了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

其次,悬想手法,增强情感

诗歌中,为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思念,诗歌不仅写了妻子一方,也写了丈夫的一方,两相结合,在虚实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38247uc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