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文字整理:闲云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3-04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词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2.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4.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诗句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154年,杨万里中了进士,后来历任临安府教授、国子博、常州知府,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宝谟阁学士等职。屡次上疏指责朝政,最后忤逆了权臣韩侂胄,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

杨万里在南宋是个极有特色的诗人。他初学江西诗派,讲究用典,修辞非常复杂,写诗是比较难懂的。后来学王安石和晚唐诗就变得清澈了一些。再到后来不断地自我超越,无所依傍,自成一家,号称“诚斋体”。“诚斋体”的最大特色是“活”,取材很活,都是从生活中、从自然中寻找诗材;其次形式很活,大都采取七言绝句,自由挥洒,不受拘束;最后风格也很活,轻松有趣,活泼幽默。这里选的《小池》就是“诚斋体”的代表作之一,我们读它就是要读出活泼泼的生命来。诗云:“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钱钟书先生对杨万里有一句精彩的评价,说他努力和大自然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这个评价用在这首《小池》上是最为恰当的。《小池》里的每一个景物都是彼此关爱疼惜的,就像一个小家庭一样,而作者本人也深深地陶醉在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员,用自己的爱心去观察它们。

“泉眼无声惜细流”,这是岩石对泉水的关爱疼惜。“无声”既是呼应着细流,因为泉水很细,所以声音也很轻微,同时无声也是爱的表征。喧闹的爱是哗众取宠,无声的爱才是沁人心脾、落在实处的。而对于岩石和泉水而言,怎样的爱才是最踏实的呢?那就是岩石只露出小小的一道缝隙,让泉水一点一点地出来,就像一位母亲轻轻地抱着孩子让他轻轻地呼吸一般,这样无声的爱又归结到细流上了。所以这第一句的诗眼就在这个“细”字上,杨万里看到了细,在细上做文章引申出无声,再联想到惜,便在无情之物中体会到了有情之思。

同样的道理,“树阴照水爱晴柔”,也是从“柔”字发生联想。首先柔是光线之柔,既然是晴天,应该是艳阳高照,为什么会有“晴柔”呢?原来是树阴帮助小池遮挡了阳光,于是光线变柔和了。其次柔又是情态之柔,从最后一句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就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初夏,初夏的树阴没有那么茂盛,初夏的天气也没有那么酷烈,初夏的池水也没有那么泛滥恣肆,一切都是恰得好处、轻柔温顺的。

如果说前两句的关爱之情是细水长流的质朴相守,那么最后两句中蜻蜓对小荷的关爱则是充满着机敏和灵气的趣味相投。初夏的荷叶刚刚长出一点尖角,就被机敏的蜻蜓发现了,如此美妙、轻灵的栖息之所,正好让它立在上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初生的荷叶颜色是很浅的,质地是特别地嫩,嫩到张不开,蜷缩成一个小卷儿,正好尖端呈现出翠绿的一个小角。等到荷叶再长大一点儿,才会舒展开成为圆形。而蜻蜓的体态以及它停落在荷叶尖角上的姿势,犹如悬在虚空中一样,摇摇欲坠、跃跃欲飞,仿佛是蜻蜓点水的定格版。这么幽微的一幕都被杨万里捕捉到了,可见他观察之细、用心之勤。而“才露”“早有”云云是刻意强调二者的相遇时间之短,用以突出二者心有灵犀。这种上升到思想观念层次的拟人,就是钱钟书先生说的,“杨万里在努力与大自然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的明证”。

千百年来,写荷的诗词佳句不胜枚举,而让人印象最深的当属这首《小池》。泉眼对溪流的眷顾,树荫对池水的惜护,就连蜻蜓也恋上了刚出水的小荷。在杨万里的笔下,大自然的无情之物都有了情意。这种质朴之爱和灵犀之爱,让天地万物相守在一起,享受着那份细水长流的恬淡与纯真。八百多年前,杨万里以“莲痴”名扬万里,因“荷诗”声闻天下。那么,关于荷花,杨万里还有哪些作品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小池》。

同样是小池与小荷,杨万里还有一首《荷池小立》,可与《小池》互看。诗云:“池小泉多强欲留,留他不住恣他流。荷盘不放荷尖出,穿破盘来却又休。”你看,还是那个小池与小荷,因为小池很小,可能刚刚下过一阵夏天里来去匆匆的雨,水一下涨起来了,于是岩石里的泉水也开始欢快地奔腾,再不是“泉眼无声惜细流”了。这时候的小池当然想留住所有的泉水,但奈何泉水太多了,池子太小了,所以只能是“强欲留”。可眼见着留不住了,留不住怎么办呢?于是“留他不住恣他流”,就让水流肆意地奔流好了,于是泉水、水流与小池,一起合成了一幅欢快奔腾的景象。

这边水流四溢当然是动态的景象,可另外一边本来应该是静态景象的小荷,受了小池的影响,也跟着动了起来。“荷盘不放荷尖出”,荷盘为什么不放荷尖出来呢?因为荷盘看上去是很大,而荷尖看上去是很小的,小到什么地步呢?大概这时候连才露尖尖角都没有呢。所以大荷盘盖着小荷尖,就像是严厉的父母看管着自己幼小的孩子一样,可是孩子终究是在成长的,她要挣脱父母的看管,调皮的在父母的羽翼下伸出自己的小脑袋来,也就是一定要露出它自己的尖尖角来。而等它一露出自己的尖尖角,荷盘就再也不管它了,也没法管了,只是慈祥地看着小荷快乐地成长。

你看,小池对泉水的“欲留”和荷盘对小荷的不放是何其地相似啊,他们就像是父母、长辈、师长对孩子的看管教育与不舍,可是真的等到留他不住与穿破盘来之后,他们又宽容怜爱地看着孩子们快乐地去寻找自己的天地。这明明写的是小池与泉水、荷盘与小荷,可自然而然地透着满满的人情味,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就是思想观念层次上的拟人。自然与人其实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自然的一景一物在诗人的眼里都富有言之不尽的妙理与情趣。

《小池》与《荷池小立》,应该都写于初夏的季节,池肯定都是一个池,甚至那个穿破盘来的小荷可能就是后来那个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当然可能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呢?答案是因为杨万里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古今第一荷痴、第一莲痴。杨万里虽然没有像周敦颐那样写一篇名垂千古的《爱莲说》,但他的爱莲之心却是一点儿都不逊于周敦颐的,甚至在创作上,至少在数量上那是远远超过周敦颐的。事实上,杨万里的《荷池小立》还有一首,叫“点铁成金未是灵,若教无铁也难成。阿谁得似青荷叶,解化清泉作水精。”诗人说点铁成金算不得什么功夫,算什么功夫呢?没铁就点不成了嘛,谁也比不得这青青的荷叶,它轻易地就把泉水点化成了水精。你看语言很幽默,意象很新颖,也是“诚斋体”的代表风格。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是将自己的高洁志向寄托于莲花;“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寄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爱莲是把他理想不能实现的惆怅寄托其中;“惟有绿荷红菡萏”(李商隐《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同道的心声。那么,在众多爱莲者之中,以莲痴出名的杨万里是否也将他的心志寄托于莲花呢?杨万里对莲花的情怀又是怎样的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小池》。

周敦颐教育我们说莲花“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对吧?很有名。可杨万里才不管那些呢,喜欢它就得玩。所以他说“午睡起来无理会,银盆清水弄荷花。”(《山居午睡起弄花三首其一》,“五年出仕喜还家,双桂成阴不阙些。午睡起来无理会,银盆清水弄荷花。”)他玩得可高兴,你看他说“数片荷花漾水盆,忽然相聚忽然分。”(《山居午睡起弄花三首其一》,“数片荷花漾水盆,忽然相聚忽然分。从教压捺沉盆底,依旧浮来无水痕。”)等到玩完了,他还说“浸得荷花水一盆,将来洗面漱牙根。凉生须鬓香生颊,沉麝龙涎却是村。”可谓将莲花玩到极致了。

我们爱花,发展下去的话就会自己种花。杨万里也一样,他在闲暇的时候,也尝试着种莲花,所以他诗里说:“飞空天镜堕莓苔,玉井移莲旋旋栽。坐看一花随手长,挨开半叶出头来。”种花那可是门技术活,老杨是种过不少的花朵的,但还是莲让他种的更有信心,所以他说“旧来菰叶已全衰,旋买新荷带藕栽(《卧治斋盆池》,“旧来菰叶已全衰,旋买新荷带藕栽。看得荷花作莲子,可怜时节被花催。”)。有花就有果啊,大家对莲花的热爱,大多还包含了对莲蓬子的喜爱,诗人杨万里早就惦记着了,他说:“山蜂愁雨损蜂儿,叶底安巢更倒垂。只有荷蜂不愁雨,蜡房仰卧万花枝。”(《咏荷花中小莲蓬》)

等到小莲蓬长大了,拨开一看,呀,莲子多漂亮啊!所以他说:“蜂儿来自宛溪中,两翅虽无已是虫。不似荷花窠底蜜,方成玉蛹未成蜂。”这么好的莲子、这么好的东西该怎么处理呢?当然是大快朵颐(大快朵颐,意思是指吃喝方面,形容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非常快活的享受美食。语出《周易·颐》:“观我朵颐,凶。”)——吃,所以他说:“玻璃盆面水浆底,醉嚼新莲一百蓬。”(《食莲子》,“绿玉蜂房白玉峰,折来带露复含风。玻璃盆面水浆底,醉嚼新莲一百蓬。”)事实上,杨万里是非常喜欢吃莲子的,同题的诗至少写过五六首,而且写得都是非常有意思。莲,浑身都是宝,能吃的除了莲子,还有莲藕呢?杨万里绝不会轻易放过,甚至他更喜欢莲藕,所以他说:“荷衣芰制雪为容,家住云烟太华峰。外面看来真璞玉,胸中雕出许玲珑。”

和自然界的生命一样,有生就有死,面对残荷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呢?他说:“折得荷花伴我幽,更搴荷叶伴花愁。孤芳欲落偏多思,一片先垂半不收。”这是莲花将残还未残的时候,而诗人的心已经先伴着花愁了。“小池岁晚石泉寒,荷叶低垂绿柄乾。一似渔人暮归后,败蘘破笠挂鱼竿。”这就是已残之荷了,诗人笔中虽然淡淡说出,但惋惜之情却清晰可见。你看在诗作里如此全方位的描写莲,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第二人,所以杨万里不是莲痴、不是荷痴,谁敢说是呢?

那么杨万里为什么这么爱莲、爱荷呢?这自然是因为莲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事实上,杨万里自己的一生,就像他笔下的莲花、荷花一样。杨万里一生力主抗金,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疏、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民。当时的诗人徐玑(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永嘉四灵之一。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 始为温州永嘉人”。)称赞他说:“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见杨诚斋》,“名高身又贵,自住小村深。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养生非药饵,常语尽规箴。四海为儒者,相逢问信者。”)他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均弃于官府,一钱不取而归。

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责时弊无所顾忌,因此始终不得大用。实际上他为官,也不斤斤营求升迁,在做京官的时候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把这个路费锁在箱子里头,藏在卧室。又告诫家人不许买任何东西,不许买一物啊,怕去职回乡的时候行李累赘。后来赋闲家居的十五年中,到权臣韩侂胄秉政的时候,韩托胄新建了一个南园,仰慕杨万里的文名、诗名,请他作一篇记,许以高官相酬。杨万里坚辞不做,表示官可弃,记不可作。就这些事儿,我们就足以想见其为人了,诗人葛天民(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有《无怀小集》。)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寄杨诚斋》,“参禅学诗无两法,死蛇解弄活鲅鲅。气正心空眼自高,吹毛不动全生杀。生机熟语却不徘,近代独有杨诚斋。才名万古付公论。风月四时输好怀。知公别具顶门竅,参得彻兮吟得到。赵州禅在口皮边,渊明诗写脸中妙。用则致君尧舜前,舍时便灌庐陵园。六十四卦只两画,三百五篇惟一言。我与诚斋略相识,亦不知他好官职。但知拚得忍饥七十年,脊梁如铁心如石。不曾屈膝不皱眉,不把文章做出诗。玉川后身却不怪,乐天再世尤能奇。隔千里兮共明月,何似寒灰相对拨。公亦何须要我知,我只欠公头上发。”),那并非是溢美之词。

一生品行高洁的人,必定有一颗赤子之心,像杨万里就是这样。正因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眼中的小池与小荷才能那样生机盎然、摇曳有趣;正因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才能与自然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

雅坤老师朗诵杨万里《小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65oqh5c7&width=500&height=375&auto=0
    郦波老师解读杨万里《小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65gbm5j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