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李白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词句注释
⑴“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⑵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⑶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白话译文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赏析的是李白的名作《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实啊,《望庐山瀑布》原来是有两首诗,第一首是五言古体,当然这两首都是李白的啊。这里选的,我们今天要赏析的是第二首。庐山大家都知道,在今天江西省的九江市南边,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之一,但自从李白吟咏庐山瀑布之后,似乎所有的诗都黯然失色了。比如说,中唐诗人徐凝有一首《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听上去还行啊,是吧?这首诗据说白居易还是挺欣赏的,但后来被苏东坡一棍子打入十八层地狱,说这诗的丑恶,用庐山瀑布的水都洗不掉,就算放进黄河也洗不清,让他自个儿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不过有趣的是,苏东坡他自己呀也没有认真的去写庐山瀑布,大概知道没法超过李白了,所以很狡猾地就跳出了庐山,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东坡先生聪明绝顶;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得太好了,抓住了瀑布的神髓,并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渲染和发挥,导致后人的一切描绘和形容都显得寒碜了,连天才如东坡先生也只好绕路说禅。这个很有意思,这就像李白登黄鹤楼的时候“眼前有景道不得”,为什么呢?是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改到庐山上题一首诗,后人有景道不得,因为李白的题诗在山头,绝巅之作。
那么我们就来仔细看一看这首诗他都要到底好在哪?诗的题目啊,有一个“望”字,“望庐山瀑布”,所以全诗也都围绕着“望”来展开,什么是“望”呢?首先是远望、瞭望、遥望,这才能充分领略瀑布的全景;其次,这个望是刻意的,他不是瞥了一眼,也不是瞅了一下,他是专心的、他是主动的,他不是偶遇,也不是简单的邂逅。所以,整首诗虽然短小,但其中有一些曲折微妙之处啊,显示作者的这个独具的匠心与精巧的构思。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就是香炉峰,雾气笼罩之上,就像飘着烟的香炉一般。写瀑布却从“香炉峰”先写起,那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李白在他的另一首名作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里面说,“香炉瀑布遥相望”,他在另一首《望庐山瀑布》里又说,“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可见,瀑布就在香炉峰的对面,或者说香炉峰是庐山瀑布的最佳的观景台。
李白在群峰之间游览,很可能已经先看到了瀑布的模糊一角,或者在雾气缭绕之中听到了巨大的声响,但又不辨其貌,于是他向着香炉峰攀登,即所谓“西登香炉峰”。在攀登的过程中啊,他仿佛一时忘记了瀑布,转而沉浸在香炉峰的美景中。你看,日光照射山峦,形成紫色的烟雾,不过这里的紫色啊,不能只从颜色上理解。
首先,紫色在古代的中国是象征着祥瑞,往往与道家神仙有关。比如传说老子骑着青牛走,就有紫气出现,所以现在还有“紫气东来”的成语,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庐山中多有道观,李白自己又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对吧?所以紫烟有一种超然世外的道味在里面。
其次,紫色又可以视作一种联想。香炉峰的得名啊,原本不是因为形状,很多人以为这个“香炉峰”长的像前香炉一样,其实不是,而是因为烟气。我们现在去佛寺、道观啊,常常能看到香炉,然后香料燃烧之后,浓烟火星相互交织,尤其是在晴天的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之下,的确会出现紫色。一百多年前,伦敦到处都是烟囱,就被称为雾都吗?当时有画家作画,也把这个基色就定为紫色,这是化学燃烧,温度啊、光线啊、折射啊,等种种现象产生的景色。
所以,既然攀登的是香炉峰,那么联想到香炉、紫烟,甚至超然物外,把整座山峰构想成一座大香炉,我觉得这个想象的思维逻辑都是顺其自然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生紫烟”的这个“生”字。但凡有过山间行走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山间的雾气是倏忽而来,倏忽而散的。有时候,走着走着,仿佛脚趾头缝里就会生出雾气来,然而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生紫烟的这个“生”,太细腻了,就不能与这个日照香炉的大画面、大气象相吻合。所以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李白的确是在山中行走,但他的想象力呀,帮助他突然飞到香炉峰之外,从整体上把握了全貌,仿佛身边就是香炉口,不断散发着紫烟,随风流溢,一直飘到行人的脚下。于是整座山都在李白的笔下鲜活、跃动起来,这是李白借香炉峰之名而随手发挥,这个发挥非常完美地融合在实景、实境中,大胆又贴切。
对于壮美的庐山瀑布,古代很多诗人都极尽描摹、礼赞之能事,但是却无人能够超越“诗仙”李白。李白不仅抓住了瀑布的神髓,还对之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渲染和发挥。一个“望”字,更是突出了全诗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作者仿佛站在山峰之外,看到了紫色的烟雾从香炉峰袅袅升腾。于是整座香炉峰,都在李白的笔下鲜活跃动起来,那么李白又是如何描写瀑布的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望庐山瀑布》。
说了这么多香炉峰的事儿,其实李白只写了一句,而我们刚才分析出的美景美境,归根结底只是庐山瀑布的铺垫,什么铺垫呢?第一,香炉峰是为了更好的望庐,望这个瀑布,突出这个“望”字。第二,香炉峰雾气缭绕,一路走上去,让人对瀑布产生无尽的遐想。还有第三,生紫烟中既透露出超然世外的心情,而且还显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观察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也就是把庐山的风景从整体上提升到一种大泼墨、大写意的境界中,这就为后面继续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李白这首诗,从一开始就是气度不凡,飘飘欲仙了。
第一句的铺垫非常高妙,那么第二句呢?就没必要继续高妙,总是高妙,后面就很难再翻出惊喜了。一个优秀的诗人要懂得怎样一张一弛,既要充分调动读者的心绪,但又不能过早的造成审美疲劳。所以你看第二句啊,“遥看瀑布挂前川”,平淡无奇,一方面交代了西登香炉峰的结果,这是呈上;另一方面又明确给出了瀑布的整体形态和第一印象,这是什么?这是启下,呈上启下。第二句啊,虽然平淡,但还有两个字需要斟酌一下。一是“川”字,由于山、川常常并称的,所以读者很容易把“挂前川”理解为挂在前面山崖上,有的李白诗的版本就做“挂长川”,这样可能更容易理解诗景。什么样的诗景呢?瀑布从高崖上倾泻在下面的河道里,仿佛挂在长河之上,而这个长河又流经香炉峰下,在李白身下、面前,所以又可以叫“前川”。第二个是“挂”字,它既是实写瀑布的高度、落差,也隐约包含着一种比喻。一般而言,只有这个帘子、帘幕才是挂的,但这个比喻呀实在太寻常、太小家子气,李白都不稀罕说出来,让你们看看这个天才的想象力,所以李白用这个“挂”字,虚晃一枪,蓄势待发。
三四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两句的气势非常之大,但细细读来呀,还是有波折、有递进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经常有一些神奇之笔呀,“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极度的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也是这样,所以用了极度的夸张,但仍是实写,仍是把“挂”字写足。如何挂?是“飞”、是“直”,“飞”是飞腾、舒展的形态,这是瀑布的上段,刚冲出悬崖的时候;而“直”既表示笔直的,也表示一览无余,这是瀑布的下端,即将落入河道的时候,所以“飞流直下”是一个完整的水流下落过程。至于“三千尺”固然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说实话,夸张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这种数词夸张,什么“三百杯”呀、“三千尺”啊、“三千丈”啊,那都是信手拈来,吹牛谁都会。为什么李白的夸张就那么夺人眼球呢?其实啊,真正好的夸张,不在于吹出去多远,而在于吹出去多远之后都能拉得回来,也就是说夸张先让你不信,后让你信,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联想空间和情绪上的跌宕。“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也很荒谬,但紧接着说“疑是银河落九天”。哎呀,你看天上的银河,无论怎么形容它的广阔辽远都不过分吧,所以这又在情理之中了。
李白的诗给世间万物披上了浪漫奇幻的色彩,他这神来的一笔惊天动地。香炉峰前,飞瀑之上,李白用这千古一喻,展现出一个超然世外的灵魂,而这灵魂的寓所似乎就在九天之外的银河之上。也许诗歌中描绘出的世界还是“诗仙”自身精神的传神写照,那么这首诗还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望庐山瀑布》。
细细地读完这四句诗,我们回头再看题目——“望庐山瀑布”,这个“望”字中的确包含了太多苦心的经营。我们总对天才呀有些误解,觉得是天赐才华、天纵奇才,不费吹灰之力、无需努力。事实上不然,其实这首《望庐山瀑布》,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付出了艰苦卓绝的思索和锤炼在里面。幸运的是,《望庐山瀑布》的第一首非常准确地记录了李白构思的轨迹,让我们能够充分地领略到这篇名作诞生的艰辛过程。
第一首的前半部分是这样写的:“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这一大段,几乎就是最后一首的脚本、草稿。“西登香炉峰”太老实了,后来就改成了亦真亦幻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这三句怎么样?太啰嗦了,后来就压缩成了一句“遥看瀑布挂前川”。而这个三百丈后来换算成了三千尺,数值不变,但字面上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又怎么样?字面上更夸张,视觉冲击力更强大。“欻如飞电来”,这以下四句是最费斟酌之处,本来李白已经想了三个比喻——“飞电”、“白虹”、“河汉”,就是银河了,后来决定“舍二保一”,穷尽笔力描绘银河的从天而落之势。为了烘托这个比喻,他又加了一个“飞流直下”,这一笔白描强调落的姿态,为最后的“落九天”做足了铺垫。由此可见,李白应该是先写出这一首五古,后来觉得没有尽兴,再不断加工、锤炼,甚至是凝练,这才写出了后面的千古名作。
然而天才终究是天才,即便是《望庐山瀑布》的第二首震古烁今啊,在整体艺术造诣上是超过了第一首,但第一首中仍有一个片段透露出掩饰不住的光芒,那就是“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有人甚至认为这两句的境界那是要超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那我们今天来看,这两句的确包含了后者未曾触及的一层美感,后者无论怎样穷极想象,终究是在单调的空间范围内。但你看前者,却是既有日,也有夜,既有不断,还有还空,别有一层时光在流逝,风景无常的空灵感蕴藉其中。由此可见,即便是天才的名作也有它的局限,只有美本身是没有极限的,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