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
今天我们分享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好东西谁都喜欢,这事古今中外都一样。同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也会出现两个或者更多的作者。读者要选边站队,这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事。当然,这些事可能不是作者干的,而是由于流传过程中出了问题。可是,署谁的名,谁就会流芳百世,还是挺让人闹心的。晏殊这首名作也有晏殊和张先(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两个人的署名。我们这里采用多数研究者的意见,倾向这首词作者是晏殊。
我们先看这首词上片的前三句,“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槛”是栏杆。“槛菊”是栏杆外的菊花。“愁烟”这个意象的主观色彩非常浓,“烟”指的是菊花上的一层薄雾,薄雾本来是没有喜怒哀乐的,但是作者在薄雾之前加了一个“愁”字,立马让这层薄雾变得愁云惨淡了。这是作者,他的满腹愁情投射到菊花上的结果。从这个字,我们也可以悟出来宋词写作上的一个大特点,他往往用一个字来点燃感情。我们读宋词,甚至将来学习写词,要特别注意,一字一词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阅读能力上一个台阶。所以读宋词,要一个字一个字去认真读。“兰”指兰草,兰草经过一个夜晚,上面往往挂着露珠。这个露珠晶莹剔透,非常漂亮。但是在满腹愁情的主人公的眼中,滴滴的泪珠,仿佛是兰草啜泣的泪花。这种写法和我们刚刚讲过的宋词的写法的独特性是一致的。兰草上有露水是常见的事,如果把它想象成是兰草哭泣,只要加一个“泣”字,意义就大变了,兰草上一个美丽的露珠就变成了“兰泣露”。所以第一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出了诗人的愁情,因为在他的眼中,青烟薄雾、晶莹露珠,无不含愁带怨。
“罗幕”指的是丝罗的帐幕。“轻寒”有双层意思:一是点出了季节;二是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主人公感到这个环境寒,所以叫“罗幕轻寒”。如果再加上首句的“槛菊”可以知道,这个时候已经是秋天了。配上前一句的“愁烟”、“泣露”,再加上“罗幕轻寒”,这两句让人们感到主人公是愁怨满怀了。
“燕子双飞去”是第三个句子。我们前面讲过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当时,在晏几道的《临江仙》中间,就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双飞的燕子”是晏几道词中常见的意象。他的父亲——晏殊也喜欢这个意象。这首词用“燕子双飞去”反衬诗人的孤独、落寞、寒凉,这三句虽然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愁苦,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诗人的孤独和愁苦,没有写。很显然,这是要下文来完成的。换句话说,前三句是写景,景中含情。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就点明了主人公内心愁苦的原因。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谙”是熟悉呀,这说什么呢?说明月似乎不懂得诗人的离恨之苦,从月升到拂晓,整整一个晚上都照着主人公她的闺房。“朱户”指那个朱红色的大门,这种大门原来是王公贵族家用的,后来就泛指富贵人家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朱门”,就是用了这个意义。因为“朱门”是古代社会皇帝赏赐大臣的“九锡”之一。“九锡”是赐给那些重要的、有权力的大臣的九种重要的礼品,这叫“九锡”(九锡(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记载见于《礼记》。)。往往得到“九锡”的人,多会篡位。可见这个朱红色原来不是谁都可以用的颜色,而是大户人家、富贵人家、官宦人家、掌权人家才能用的。
我们看着这两句就明白了。上片的前三句是写景,景中含情,上片后两句是抒情,但是情中有景,就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的是情,但这情中有景。这一句呀,实际上是写的主人公彻夜未眠,如果主人公睡得既香又沉,你哪能看见明月“一夜照穿朱户”呢?如果把这两句合到一起就有点意思了,因为这两句明显是抱怨的,但是这个抱怨毫无道理,这叫无理之怨,你睡不着,你有离恨,干明月什么事儿啊?但是无理之怨,却写出了有理之情,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表现手法。
总之,这首词的上片写离恨,写的是深婉曲折。他从写景入笔,但绝对不是一般的写景,而是从一个个貌似不起眼的意象中点出离恨。比如像“愁烟”、“泣露”、“轻寒”,这些意象构成意境,让人一步步感受到主人公的离恨之苦。
下片的换头,作者写出了深得王国维好评的三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三句的意思比较好懂,昨天夜晚,一夜西风,树叶飘零,秋天来临。人却未归,只有满满的离恨,不离不弃,始终相伴。主人公独自登楼,虽然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但是还要凭栏远眺,极目远望,尽管只见天涯不见人。在这首词中,这三句的确是绝佳之句。“西风”就是秋风啊。秋风起,是一年将近,年底快到了。越是接近年底,盼望游子归来的心就越发强烈了,所以要独自登楼,要凝神远眺,要盼望游子早归,这是一层。
“碧树”是碧绿之树。西风起,碧树凋零,落叶缤纷,碧树今秋凋零,但是明年仍可以再发新芽。而人一旦凋谢了,永无再生之日。主人公的悲苦之情谁能知道呢?这是第二层意思。
明知登楼无法望见游子,仍然不改初心,坚持登楼眺望,望断天涯归路。主人公的盼归之情无以言表啊!主人公的离恨之深尽显词中。只有这样执着、无怨无悔,明知不可为而坚持。这种精神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间定为“古今成大学问、大事业的第一重境界”,因为没有这种执着,没有这种顽强,根本不可能完成大事业、大学问。王国维的这种精准点评,让这三句迅速的登上了热搜榜,成为家传户诵的名句。由于这三句名气极高,这首词也被更多的读者认知,一首文学经典就这样诞生了。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是这首诗的结尾的两句。“彩笺”是信的美称,就指的信。“尺素”也是指的信。因为古代书信,特别是在大规模使用纸张之前是用绢帛来书写的,这种绢帛的长度是一尺,所以书信经常被称为“尺素”。汉乐府有一首诗叫《饮马长城窟行》,这个《饮马长城窟行》中间就有这么几句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常相忆”。
这是说远方的客人来家了,捎来了一个装有书信的鲤鱼形的信函,然后赶快打开信函,里边有用绢帛写的书信,我坐下来读信,前面说要我增加饭量,后面说经常想念你们。这个“欲寄彩笺兼尺素”,中间的“彩笺”和“尺素”都是指信。那么这句怎么理解呢?这句理解你要结合下一句“山长水阔知何处”就可以知道了,这个“欲寄彩笺兼尺素”这一句说自己想写信,但是不知道信该寄往何处?这让主人公的离恨更加难以承受。因为写信的过程,是一个宣泄的过程,如果连写信宣泄都无法办到,主人公的痛苦只能更深、更重。所以这首词,就在主人公满腹愁怨而又无法排遣的痛苦中收结了。但是,主人公的离恨并没有呼天抢地,这首词所显示的离恨,依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就是晏殊词的特色。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晏殊的《蝶恋花》。
罗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下一次,我们将分享陆游的《钗头凤》。
﹏﹏﹏﹏推荐关注:
您看此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