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吴均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解读:郦波
朗诵:虹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篇著名的骈文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信中的一个片段,历来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千古佳作。本文所描写的是作者乘船从流飘荡,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富春江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啊,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其中的山水之美。
因为从流飘荡,所以这篇短文与我们刚刚学过的《三峡》的写景顺序正好相反。本篇则是先水后山,由近及远,景观是随着人的视觉逐层展开的。在布局谋篇上,作者也是巧用心思,详略适宜,轻重有度。在吴均的笔下,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则详写静态,略写动态;而写山的部分,则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种布局就告诉我们,说明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作者所在的位置,根据作者所要书写的情致而加以转换的。因为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要借山以抒情,因此便把山放在水的后面,加以重点描写;而郦道元的《三峡》则主要为我们介绍三峡的风情,于是便按照由山到水的顺序加以表现。
这篇短文的开篇便提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概念,与《答谢中书书》中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都是堪称绝妙的对句,也都成为了全文的引子,在奇与异上做足了文章。
首段是总写,勾勒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它描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是清新而壮阔的。这既是叙写景色,又暗暗点出这是一个惬意的畅游季节。秋天那特有的迷人景象,深深地吸引着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昂然。
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境和畅游心境。“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溯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发了心中飘逸之情,一路上美景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啊。这个“任意东西”写的真是潇洒自如,令人艳羡不已啊。
第三句则进而写出作者的游踪,在通观自富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啊。所以此文不是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而是在总写之后,采用分镜头的方式逐一描绘。
第二段先承上面所说的“山水独绝”来写异水。一二两句写富春江的静态美,江水的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净和清澈了。你看古代的江水是多么的干净、多么的明净啊,我们现在的水资源保护真成了一个问题。
第三句则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从地理状况看,江流自东而西,流经之处地势复杂,有的地段江面开阔,平静如镜,有的地段则是异常的狭窄,江水湍急。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容江流比射出去的箭还快,急浪像骏马一样飞奔。短短的八个字就写得惊心动魄,气势不凡。
第三段则转而开始写奇山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峰千姿百态,作者不是具体的描摹某一山某一景,而是总括出两岸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为了达成这一种阅读效果,作者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幅画卷,让我们站立舟中仰视群山,视野从低到高,由近到远,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只觉无数山峰直插云天,“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更为奇妙的是,在写了奇特的山势之后,作者又把目光从整体转到细部,去细写山中之奇。从具体选择的描写对象来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在这里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的不仅是一种的新奇的美感和呈现出山林里的生机。
最后两句写树木,则与段首“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同样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之感。这样一种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层峦叠嶂种种奇特的雄姿,更写出了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唯有心中无杂念者方可体会到这样一种大自然的生趣之美。接下去便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表达作者思想情怀的千古名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的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托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有景其实还有人,那么构成这样一幅大自然山水图的人他是谁?又在哪里呢?
历史上富春江畔有许多怀有理想与抱负的隐者,朱元思或许就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被吴均视为知己的他却没有留下更多的生平资料。在我们后人所熟知的富春江畔的隐者中,最有名的隐者当属严光严子陵了,严光本姓庄,少有高名,与刘秀——与汉光武帝同游学。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严光隐名换姓隐居在桐庐富春江畔,每日耕读垂钓,后来此地就有桐庐严子陵钓台,因此作者选择自己顺富春江漂流而下,俨然有与严子陵自比的心意。吴均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但却一生坎坷,他本有志于历史的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但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了梁武帝,曾遭到焚书免职的处分,因此他在写景的诗文中又常流露出这种不平的心绪。
这里的“望峰息心”和“窥谷忘返”中的“谷”既是实指,其实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追名逐利、极力攀上巅峰,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因窥见面前的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所以说,第一个在画面中出现的人,自然就是在江上的作者,然后就是文章提到的“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事务者”。正所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前者是极力谋求权力财富的人,后者指一味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在这里作者不仅表现出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更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轻视与蔑视。
历史上富春江畔的隐者除了严子陵,还有一个著名的黄公望,他也九是与富春江有关的一副名画——《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富春山居图》的画意与吴均此文的意境可谓高度一致。关于《富春山居图》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人的话题,那就是现存的画中究竟画了几个人,有人说是八个人物。首先出场的是渔夫和樵夫,渔夫在钓鱼,樵夫在砍柴。茅亭有一个读书人,戴着高高的帽子,坐在亭子里看鸭子,与渔夫对望。这里其实有很强的隐喻性,就是读书人是可以变成渔夫的,渔夫也可以变成读书人的。这里的渔夫、樵夫也绝对不是普通人,元朝的时候啊,大部分不做官的人都隐居于江湖,钓鱼砍柴为生。黄公望在这里其实带有一种暗喻,两个不同角色的人,一个文人可以把自己释放到山水中变成渔夫,也可以出来变成朝廷里的一个官员。金庸《射雕英雄传》中有渔樵耕读的角色,那种角色的设置大抵也有此意呀。当然也有人说画中是七个人物,比如蒋勋先生就说其中第五个人物渔夫和第三个人物渔夫是同一个人,因此他就说,《富春山居图》中一共有七个人。
其实不论几个人,黄公望是把人藏在山水之中啊,在黄公望看来,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别人看到,或者说不需要被别人看得清。当年80高龄的黄公望踏遍了富春江两岸,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前行,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变成了他人生的注脚,四年的呕心沥血终将《富春山居图》画完,一年之后黄公望长笑而逝。有人这样形容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像黄公望那样用了四年时间与河流真正的对话。在这对话之中,可以说“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而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这段话说的真好,虽然黄公望的一生悲苦,但他最终在这幅画里通过“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表达,找到了整个的世界,他也因此实现了永生,这其实也是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所要表达的人生境界。
您看此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