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古诗词100集》27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风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的诗作《风雪宿芙蓉山主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笔为中介的自然和内心、后人与先人的审美“对话”范本。

 

刘长卿与杜甫同时,创作活动却主要在中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比较典型的体现出中唐诗歌的空灵、含蓄、冲淡、自然之美。诗作以极其凝练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诗作以时间为序,首句“日暮苍山远”以五个字勾勒出一幅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没有直接写人物、直抒情思,然而我们仍然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脑海之中。就是因为诗人用了一个“远”字托出诗境,从这一个字,我们自然会想见有人在暮色迷茫的山路上行走,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次句“天寒白屋贫”,一个“贫”字,应是远远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前句很像电影的“客观镜头”跟着投诉者匆匆行走,这一句则用了主观镜头,投宿者的视线就是我们的视线,进屋、缓慢移动……。

 

上句在“苍山远”之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之前先写“天寒”,都为增加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漫长的山路本来就已经是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越觉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寒,再适逢寒冬,就更显贫穷。“天寒”二字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为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做夜来风雪的伏笔。

 

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虽然下半首诗另辟诗境,却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脱节。当然,也有跳接,诗人并非有闻必录,而是略过旅人进屋、就寝、时间、情节、情境等等,剪裁精炼,承接紧凑,又像电影。本来诗与电影没有可比性,然而某些优秀诗篇同样靠想象与形象叙事、表意,因此视觉艺术的某些特性、时空的自由转换、潜意识的物质化等等,又与诗的特性、语言十分相近,反之亦然。这种跳跃使得诗作出人意料的展现了一个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同样是一个视觉性很强的场面,立即提升了诗作的情境与情趣。

 

诗作的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则写所闻。夜来临,人就寝,柴门、风雪、犬吠、人归当然都是耳闻,而诗作后两句出现的声音和画面形象,则因所闻而有所想,这是一幅无论画外空间,还是画内空间都表现的很丰富、很有韵味的寒山夜宿图。刘长卿的诗作是不同美学风格、不同时代风格对话的结晶。

 

刘长卿(709——780年),字文房,今河北河间人,与杜甫同时,然创作活动主要在中唐,诗作气韵流畅,音调谐美,研练深密,婉曲多讽。有《刘随州集》,五言诗占十之七八,自诩(XU四声)“五言长城”。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