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清照最知名的一首词,最后三句“抄”的范仲淹,成千古名句

请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安雯演唱《月满西楼》


廖昌永演唱《月满西楼》


童丽演唱《月满西楼》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前半生,真是人生赢家。才华满腹,嫁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可李清照也有伤怀的时候。


这个秋天,赵明诚不在家,李清照相思之下写下一首词,最后三句最经典,千古传诵,可很多有人知道,这句词是“抄”的范仲淹的句子。


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广为人知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新婚后的作品,婚后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琴瑟和谐,鹣鲽情深,但时有离别。


丈夫不在身旁,李清照思念不已,某一个秋天,写下这首相思的小词。


已是秋天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着残留的幽香,竹席上已有了凉意。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我们细看这一首小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清秋时节,藕花凋谢,枕席生凉。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却怅望云天,想起远行的丈夫。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词人因惦念丈夫的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两地相思,也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这首小词的最后一句,历来广为传诵,可是,你知道吗?这句词最后一句却是“抄袭”范仲淹的句子。


清代文学家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写道: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



原来李清照化用了范仲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而写出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


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王士禛也认为,相对于范句,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历来人们称赞这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赞叹李清照的高超才华,而范仲淹的这句诗却总是被遗忘。


原来,化用前人的诗句,只要你用得好,一样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清照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