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蝶恋花
作者:柳永 朗诵:雅坤 妍婷姝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千古最美情诗,前面我们在解读由时空而回归生命的相思之作——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时,说到那一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其实是柳永千古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源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赏读一下柳永的那首《蝶恋花》。词云:“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首先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蝶恋花》这个词牌,《蝶恋花》原来是唐代教坊名曲之一。它得名于梁简文帝的乐府名句“翻阶蛱蝶恋花情”,在唐代教坊曲中,它属于商调曲。也就是宫、商、角、徵、羽中的商调。清商调特别适合抒情,你比如说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其实也是商调曲。
那么《蝶恋花》这首曲子就特别适合描写情感,缠绵悱恻,所以但凡词作高手后来几乎没有不作《蝶恋花》词的。像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名句,比如说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多情却被无情恼”;比如说冯延巳的“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莫。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几道的“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周邦彦的“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辛弃疾的“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李清照的“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李后主的“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纳兰公子的“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甚至毛润之的《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寂寞嫦娥舒广袖”(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些千古名句其实都出自一个词牌,那就是《蝶恋花》。
所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引三首宋词论人生三大境界,其中两首都是《蝶恋花》,还有一首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所以《蝶恋花》这个词牌的魅力可见一斑。但是,由乐而词,第一个把《蝶恋花》这首教坊曲发扬光大,并使之成为后来众多词家纷纷于一擅胜场的代表词牌了,就是柳永的这首《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这首词其实在词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柳永自云“奉旨填词柳三变”,又说在词中“浅斟低唱,自是白衣卿相”。虽是愤懑之语,但就词史的创作实际看,如果将宋词比之一个王朝的话,那么在词的王朝里,柳永还真的是“卿相之才”啊!事实上回头来看,柳永的天性、才情大概与词的创作是一种天生的吻合,甚至是一种完美的匹配。所以,他甚至会因为填词而改变全部的人生。
柳永当年初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愤而作《鹤冲天》,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后来再次应举的时候,仁宗皇帝曾经批评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啊?且去填词。”柳永因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确是因为填词断送了大好功名。
“奉旨填词”的典故世人还算熟知,但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柳永二十五岁入汴京参加礼部试,也就是在这一次落榜时,他写下了《鹤冲天·黄金榜上》,写下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十八岁就离开福建老家准备入京来参加这一次礼部考试了。从十八岁离开家乡准备进京参加礼部考试,一直到二十五岁才真正去参加考试,中间有六七年他都干嘛去了呢?一般人可都想不到,他居然是被音乐、被词,被音乐和词背后的生活所完全吸引了。柳永十八岁计划入京参加礼部考试,由福建进入浙江,由钱塘来到杭州,因迷恋湖光山色,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秦楼楚馆、音乐歌词之作。这期间,他还曾拜访真宗朝的名臣孙何,写下著名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此词一出被广为传颂。柳永在杭州名噪一时,他的音乐才能和创作才能使得他迅速成为当时乐坛里的一股清流,一时间苏杭之地歌女们都以吟唱柳永的词作为荣。
于是柳永在杭州缱绻日久。后来离开杭州,沿汴河又到苏州,再从苏州一路游玩至扬州。在这条京杭运河的天堂路上,在每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柳永柳三变,都和他的音乐、他的词、他的那些歌女知己们在一起,一晃就这样度过了整整六年的时光。六年之后,柳永才收拾行装,入京参加礼部试。次年礼部落榜,柳永自己愤愤不平,但在很多人看来倒是意料中的事情。可是对于这样放荡不羁的生活,柳永后悔了吗?对于那些风尘中他的知己,那些深情的,他深爱着的女子们,后悔了吗?读一读他的《蝶恋花》吧!那就是他的自白书。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危楼”是高楼,而且是非常高的楼。李白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那么伫倚在危楼之上应该怎么样?应该风很大,可是柳永却说,“伫倚危楼风细细”,说明这是一个安静的氛围。正是在这安静的氛围里,诗人才可以“伫倚危楼”。“伫”就是长久的站立,所以“伫倚危楼风细细”,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画面。春风一丝一缕拂面而来,并不浓郁。所以诗人久久地站立,远远地凝望。望到天地的尽头,望不尽春日的轻愁,所以叫“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请注意这里的笔法非常的巧妙,所谓春愁本是因人而生,但是柳永却不说,却说那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是黯黯的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缓缓升起来,仿佛春愁与他无关,仿佛那伫倚危楼的人只是个旁观者。在这幅宁静的画面里,在一丝一缕的春风细风中,诗人将自己的灵魂抽离了出来,与春天、与春愁面面相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就是一种审视、审美的状态,所以若是不能理解这种审视和审美的状态,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最后能写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正是在这种状态里头,当灵魂从环境里抽离出来,又突然回身自问:“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在碧绿的草色里,在迷蒙的烟光里,在碧绿的草色和迷蒙的烟光掩映的落日余晖里,谁能听见,谁又能明白那个默默无言的凭栏人他心底的声音呢?
既然这么说,下片立刻让我们听见诗人内心的两种声音。一是“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我们多次说过了,“还”字在古诗词里要么读huán,要么读xuan,不能读成白话文的hái。诗人内心的一种声音说,放纵一下吧,就让这种放纵的心情喝的烂醉。可是想一想,即便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即便勉强能取得一些欢乐,可最终还是会觉得毫无兴味。这是一种矛盾的心声,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因为有这种挣扎和痛苦,所以我们知道那种“黯生于天际”的春愁,其实生于作者的内心。那种相思的愁苦,牢牢的扎根在他的灵魂里,是从他的灵魂里蔓延出来,通过他的身体、通过他的眼睛、通过他伫倚危楼的姿势,不知不觉间蔓延到了草色烟光、残照无尽的春日天际。
所以上片“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仿佛把灵魂与春愁的自然环境隔离开来,仿佛诗人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可当这一种心声凸显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拥有浩荡春愁的并不是春景,而是诗人的那颗相思的心灵。所以你看,这种笔法就特别有好莱坞心理大片的那种技巧手法——主人公仿佛从环境里抽离出来,看着各种奇怪的情绪,到最后才发现所有的这些情绪,其实都是因为自己而生。这种错位、这种恍然又反过来加强了人物情感的表达,使得一种情绪蔓延开来,一下子淹没了这世上与之相关的一切。
当然柳永比好莱坞大片要高妙的是,他在一种心声之后,一种矛盾之后,还有另一种心声,还有另一种坚定,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开篇就点出这句话最早来自于《行行重行行》里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可两则的区别在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是一种状态的描写,而柳永却把这种状态写成了一种心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你还记得《倚天屠龙记》里那个叫杨不悔的女孩子么?当纪晓芙在灭绝师太以生命要挟的威逼之下,依然不悔于自己那段在世人眼中不堪与畸形的爱恋。当杨逍听到年幼的杨不悔说我妈妈说这事她永远都不后悔,杨逍闻之泪如雨下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怎样的坚定,怎样的痴情,是一种怎样默默而伟大的心声。
所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最后的境界固然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必须经历,必须经历的最关键的第二层境界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坚定,就是这种默默的伟大心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啊!
一首情诗、情词,一种相思之情,在词中卿相柳永柳三变的笔写来,即别出机杼,又别有深情,万般巧妙于一种相思、一种境界非柳永不能道出。所以宋代叶梦得的《避暑录话》里记载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段话是说,当时歌坛每得新腔,就是新的曲调,必求柳永为词,然后才歌行于市,甚至很多著名的歌女非柳永作词不唱,而柳永的词作每一作出,便盛传一时,天下传颂。连一位出使西夏的官员回来都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作影响之大,想来之所以柳永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和他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息息相关的吧!
所以后来真如他自己所说,他在仕途上一直沉于下僚,甚至到晚年浪迹天涯、居无定所。传说柳永离世之时身无分文,还是歌女们凑钱安葬了她们心中的乐圣、词圣柳三变。所以后来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相约到他的坟地去祭扫,并且相沿成习,世人称之为“吊柳会”,又叫“吊柳七”。想来长眠于地下的柳永柳三变,这位词史上前所未有的天才,他的灵魂如果能听到凡有井水饮处,便能传唱的柳词,凡有文明薪火的传承处,即有被人铭记的不朽词篇,他的灵魂一定会伫立在远远的天际,默默的吟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您看此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