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b0564n0o232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p0564cvx5ov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朗诵:王雪纯 张家声 雅坤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的名作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所谓知人论事,也知人论诗。要了解这首诗的话,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苏东坡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眉山市东坡区的人,父亲是苏洵,弟弟是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唐宋总共八大家,苏轼父子就占了三席。苏轼早年就喜欢读史书,做文章。嘉佑二年,也就是公元的1057年应举,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甚至说“要放此子出以头地”,就是说我们年纪大了,该退休了,要让这样有作为的年轻人去大展宏图,所以苏轼一举成名。

苏东坡的一生都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政治上是永不阿附,心系民生;在思想上融通儒释道三家,渊博精深;在艺术上那是无所不通,极具创造力。他是宋代最伟大的诗人,当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词的革新者,是书法“宋四家”之首,是文人画的确立者,是《易经》、是《尚书》、是《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研究专家,是妙悟的佛教徒,是庄子智慧的践行者,是政论家,是史论家,是生活艺术的博雅通人,是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后来九百年的中国人最为倾慕的精神偶像。

所以陈寅恪先生说,中国文化以宋为顶峰,而林语堂先生说,宋代文化以东坡先生为巅峰。所以苏东坡的高尚,他可以鼓舞仁人志士;苏东坡的优美可以陶冶文人墨客,苏东坡的智慧可以滋养黎民百姓。所以苏东坡不仅是各种专门领域的臂膊,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崇高代表。

说过人了,我们要回来说这首诗,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只是苏轼精神海洋中的一小朵浪花,它作于熙宁五年,也就是公元1072年的夏天,原作有五首,我们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此时苏东坡因为与变法派的冲突而自请外调,在杭州任通判已经半年多了。望湖楼非常有名,在西湖昭庆寺前,五代时吴越王钱俶(chù)所造。在历代吟咏西湖的诗歌里头,甚至在苏东坡自己的西湖作品中,这首诗的艺术性说老实话都是不算非常突出,但他所体现的东坡先生特有的心襟怀抱,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此时的苏轼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斗争,心情怎么样?慢慢地平复。时间是治愈心灵创伤的最好的医生,当心情平复之后,生活也渐渐悠游自在。某一天喝醉了,喝了一点小酒,然后跑到望湖楼边的小船上,趁着酒兴微醺,大诗人东坡先生一口气写了五首七绝。

我们来看这一首。第一句就是不加思索(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回:“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不加思索,援笔立就,呈上。” 不假思索,意思是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1,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3,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这是岩花姐姐故意弄这难题目,哪知姐姐不假思索,竟把前朝年号以及事迹,一挥而就。”)、脱口而出,“黑云翻墨未遮山”。这是一个喝得有些微醺的人,这是一个带了几分醉意醉性的人,他躺在晃悠悠的小船上。你看,最容易看到什么?最容易看到一个巨大的色块——远处天边的乌云,颜色很黑,所以叫“黑云翻墨”,而且越翻越黑,犹如墨汁滚滚而来。“黑云翻墨”非常形象,“未遮山”,这好像是实写吧?没有挡住山,但是也可能深有寓意呀。说他是实写,是因为夏天暴雨前的这个乌云往往是团状、翻滚的,并非遮天蔽日,甚至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所以不能遮住西湖边上连绵的小山丘,但说它有寓意,我们就更可以理解了,是因为苏轼不久前刚从变法派甚嚣尘上的京城出来。

要知道在王安石变法刚刚开始的时候,各种革新措施是非常急功近利,规模也是很大,再加上在新党中,说老实话,除了王安石一个人,剩下的从人品上、人格上,没有几个值得称颂的。像章惇(章惇(1035年—110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银青光禄大夫章俞之子。章惇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负。嘉祐二年(1057年),章惇进士及第,在地方任职政绩显著。他经略南北江,平定湖北等地,大规模开发湖南,设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内地割据势力,对江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后参与熙宁变法。旧党掌权后,章惇因反对废除新法,被贬知汝州。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时严刑峻法、控制言论。在政治上贬斥旧党,流放诸臣,又在地方上设置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法令上恢复旧法,加以完善;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外交上签订元符和议、招降吐蕃诸部;水利上治理黄河,沟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罢免非治科、进士、上舍生而仕官之人。崇宁四年(1105年),章惇去世,年七十。累赠观文殿大学士,太师,魏国公。葬于长兴。绍兴五年(1135年),追贬昭化军节度副使。章惇是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其一生的所作所为对北宋造成深远影响,强硬态度导致辽军南下,几乎引发宋辽战争。联合于阗并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吐蕃,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西夏人并以沙漠为界,为北宋取得对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样的小人,苏东坡原来跟他关系还不错,结果是苏东坡的夫人王氏提醒苏东坡“章惇此人不可久交,将来小心要栽在他手里”。后来王氏死后,苏东坡在这个变法斗争中,果然深受章惇陷害,这时候苏东坡回头想想,还是老婆大人的眼光毒,看得准,苏东坡早就体会过。当时的政治斗争非常残酷、非常惨烈,在苏轼、司马光等人看来,新法一开始给朝野上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给百姓,因为新法施之太急呀。

以苏东坡是一个性格非常耿直的人,狷介高格,因为他喜欢一向在各种场合里头冷嘲热讽,最终招来了“乌台诗案”,因为很多篇文章了,包括像《湖州谢上表》,其中说“荷先帝之误恩”,说了很多冷嘲热讽的话,甚至还有一些诗被人告发,引来“乌台诗案”。所以苏东坡所处的这个“乌台诗案”也是中国古代文字狱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典型个案,苏东坡差点为此掉了脑袋。

所以这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也许包含着一丝倔强的抗议呀,什么意思?再多的乌云也遮不住秀美的湖山,就像再大的政治压力、再黑暗的现实也不会遮蔽我理性与良知的心灵那一面——光辉的一面。所以,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响一只蜡烛的光辉;全世界的喧嚣也不足以影响一段生命的宁静。我愿是荒野里的独木,在喧嚣的尘世中静享生命的安宁。我临时作诗了,根据他的情怀,我想此意是相通的。  


一代文豪苏东坡,一生都在追求和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是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历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在他看来,一切的功名利禄都如过眼烟云,因此再大的政治压力、再黑暗的现实,都无法遮蔽他理性与良知的光辉。哪怕全世界都喧嚣浮躁,也不足以影响苏东坡内在的宁静。那么在诗中,苏轼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我们来看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大雨落下,黑云压城过了,这时候要“白雨跳珠”了,这里写的是雨的视角和色泽,都是非常独特的。你看,就视角而言,东坡先生他是躺在船上的,所以扑面而来的,不是直接落下来的雨滴,而是什么?而是从湖面反弹过来的水珠,犹如小颗粒的那种珍珠一样,这种样更加显得是大雨滂沱,力道惊人。就色泽而言,由于之前看到的那个大块的乌黑的云,这会儿突然下起清亮的雨点,两相映衬,显得雨点怎么样?很白静啊。

这句和上句形成严整的对仗关系,“黑云”对“白雨”,都是白描。“翻墨”对“跳珠”,都包含着比喻。“未遮山”,“青山遮不住”,“未遮山”对“乱入船”,一整饬,一凌乱,都极有构图感,所以好诗如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有意味的是这么严格的对仗,描写的对象却是怎么样?却是很轻松、很惬意的,而且上下两句是时间先后关系,自然流淌,亲切顺滑,读者很容易就顺着苏东坡的所见所闻一路跟下去了,读者就会忽略这两句原来居然是这么对仗的,这才是最高明的技法,显绚烂于平淡,化腐朽为神奇。

第三句继续按照时间顺序往下写,“卷地风来忽吹散”,吹散了什么呢?既吹散了乌云,也吹散了雨点。请注意了,这风它是“卷地”而来的,就是贴着地面的那种清爽的风,他说的是“卷地”呀,他没有卷水而来,而且用了一个“忽”,可见这个风向是忽然便从湖岸上吹来了风,把一切云雨都吹跑了。

紧接着就是最空灵最清澈的第四句了——“望湖楼下水如天”。哎呀,这一句用字极精简、极寻常,但是与前面所有的风来雨去的情景结合起来看,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安详在里面。“望湖楼下”这是点明诗题了,也是点明自己之前所见所闻的立足点。    可见作者的诗情在率性挥洒之余很有严谨的收束的,前三句都很散漫,视角也很模糊,最后一句就交代得特别清楚。至于“水如天”这三个字独立出来看,那说老实话其实是废话,无非就是“水天相映”的意思。但是这里大家要想一想,几分钟前湖水还是波澜滚滚的,天上还是乌云密布的,整个天地都是浑浊的呀,突然天空重新变得清澈,湖水重新变得宁静,天边的地平线变得极其的清晰,仿佛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阳之气上扬,变得辽远清朗。重浊之气下沉,变得深邃宁静,这个时候水天重新交相辉映,就有一种别样的惊喜了。更重要的是作者这时候是在船上的,经历了刚才那种风雨交加的颠簸之后,此时静静地躺在万顷碧波之上,顿时感到周围的水面如天空般静美,自己犹如巡天而游啊。

有首儿歌就这么唱的:“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我想苏东坡此时就有这种躺在宇宙腹地的安详感吧!

联想到东坡先生这段时间的人生经历,我想这种安详感也一定包含着一种刻意的超脱,任它风狂雨骤,任它政坛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所以这首诗从时间线索上看,是完整地写了一场夏季暴雨的来去过程;从心理线索上看,是完整地展现了自己从倔强到安详的政治心路。 


“黑云”对“白雨”,一黑一白之间,天地万物充满斑斓色彩;“翻墨”对“跳珠”,一翻一跳之间,云雨上下呼应交织。山下有船,船外看山,这一幅极具生命的山水画中,绚烂归于平淡,狂乱化为安宁。精通儒释道的苏轼将所听、所看、所感都化为心中的安详,他的诗句也表现了潇洒超脱、随缘任运的旷达情怀。他身在望湖楼,心却安放在充满宁静的宇宙腹地。那么,对于苏轼的诗歌,我们还有哪些感悟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面说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共是有五首的,而第五首可以作为第一首的注脚。“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我没能归隐山野就姑且跑到杭州来一边做官一边散心,这叫中隐,在这里我希望能获得长久的闲适。我本是无家之人,父母都去世了,无所谓到哪里去,不如就待在杭州吧,即便是山清水秀的四川老家也没有这么好的湖山。在这儿,苏东坡明确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逃离,对人生宦游的一丝忧伤,以及对杭州湖山的无限陶醉。他在这儿触摸到了一个日后他常常思索的问题,也就是人生真正的家乡在哪里?后来经历了很多惨烈的贬谪之苦后,他在晚年给出了一个精彩的答案。“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苏东坡对一切人生路上的追求者和迷惘者最好的启迪和慰藉。人生在世,但求安心;安心是福,安心是家。

所以秦少游,秦观秦少游也是苏东坡最得意的弟子,曾经这样评价苏轼,说“苏氏之道”,这个不是叫老师的名字,“姓氏”之“氏”。“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也就是说,苏东坡之所以能够那样深远地影响后人,感动后人,他的文采、思想倒在其次,最根本的是他的人生态度、人生美学。

他最著名的作品比如《赤壁赋》,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比如《题西林壁》,无不是充满着人生的美学与哲学。他擅长在无常的世事面前找到人生的定力,在冷漠的环境中找到生命的温暖,在破碎的现象中找到圆融的本意,在激烈的悖谬中找到天然的和谐。我们读苏轼的诗,也要从人生观入手,学他人生的智慧,感受他人生的美学!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