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故宫》12 永远的故宫

请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3-05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故宫第十二集 永远的故宫


第十二集 永远的故宫

祖国的土地,天是蓝的,水是甜的,空气是清新的,可尽情地呼吸。每一个行人脸上都透着那么纯洁,我体验到了精神的幸福。

这是一位文化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描述他的内心感受。幸福来自于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新的气象中,故宫开启了新的一页。新的一页的开启,发生在1949年的年初。

当时在西柏坡的毛泽东给兵临城下的解放军,发出这样的电报,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它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古迹。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率部起义,北平和平解放,使故宫免遭战火。几天后,解放军和平进入了北京城。目睹解放军入城的人群当中有一个叫马衡的人,他就是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他在日记中写道:解放军自永定门入,行列延长数里,整齐严肃,颇为壮观。很快,1949年的3月6日,解放军的军管会正式接管故宫,那时还是故宫守卫队队员的傅连仲见证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

“我们当初是从这个门进来的,通知以后我们从这个门排队进来的。”

来到故宫,负责接管工作的是军管会的代表尹达、王冶秋。

“我们站在这个地方了,我的位置就站在这儿”

当时,故宫的300多名工作人员,聚集在了这个大殿里,等待着历史性的一刻。

“站三面,西面、东面都有。他们西面冲这边儿,我们冲西。当时王冶秋、尹达他们也是从后门进来的。从后面上了这台子。上这台子后宣布:‘造反了!我们造反了!故宫的人从此革命了!我们是革命了!革命人了。’”

这是建国之初,老百姓在天安门广场上欢庆节日的一个场景,那个时期,人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就是百废待兴。

这是1949年年初时故宫的景象。

那个时候,不仅一些院落房屋倒塌、荒草没人,还有很多地方堆满了垃圾。据说当时的一些老百姓,把故宫称为一堆破庙。建国之初,中央政府的财政极端的紧张,但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新生的共和国依然播出专款,来修缮故宫。这些照片记录下建国初期修缮故宫时的情景。在那些破损和老旧的房子被修复的时候,故宫博物院的库藏也逐渐充实起来。

这个时候,被溥仪留在天津的一部分故宫旧藏回来了。被国民党政府从故宫搬迁至南京的文物中,有2000多箱也回来了。1954年的春天,故宫的城墙上,出现了毛泽东的身影。这张照片拍摄于1954年5月20号的下午,这是他在四天之内第三次来到故宫,三次都是登临故宫的城墙眺望紫禁城。从各种史料中我们没有查到毛泽东来故宫的详细记载,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1956年,张伯驹将自己收藏的李白的《上阳台帖》赠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对李白诗词颇为推崇,面对这件可能是唯一的李白传世墨迹爱不释手。而两年之后,毛泽东将《上阳台帖》转赠故宫博物院收藏。

在这之前,毛泽东把稀世的王夫之手迹《双鹤瑞舞赋》、钱东壁临写的《兰亭十三跋》也分别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从建国开始,在国家的统一调配下,短短几年时间内,不少流散民间,流失海外,以及存放在东北,天津等地的一百多件国宝级书画陆续回到了故宫。1953年10月,当故宫绘画馆揭幕时,轰动中外,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随着国家对故宫的投入逐年增加,修缮工程越来越多,但是发生在宫墙里的变化,并不为多数市民所知。

1956年的春天,路过景山大街的人们突然发现,故宫的西北角楼被一个巨大的工棚罩了起来,一时间,北京市民中纷纷流传,角楼拆下来装不上了,被故宫的人修坏了。

故宫的角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经典,它的结构非常的精巧、复杂,号称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修建角楼在历史上就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

早在明朝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传说:角楼的结构非常复杂,工匠们很久都修不好。这一天,来了一个卖蝈蝈的老头儿,工匠们发现他的蝈蝈笼子和角楼的构造很相似。按照这个蝈蝈笼子的结构,工匠们终于建起了角楼。后来人们说,这个老头就是鲁班。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实际上角楼独特的建筑工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由工匠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堪称绝技。

春夏交替,秋去冬来,故宫和新中国一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几年的抢救性修缮和维护,一个面貌一新的故宫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张极富历史意味的照片,拍摄于1961年,照片中的两个人一个叫溥仪,一个叫鹿钟麟,37年前,就是这位京畿卫戍总司令鹿钟麟将逊位皇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如今他们在新中国的政协礼堂相遇在一起。不久之后,溥仪回到了他阔别近四十年的故宫,感慨颇多,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令我惊讶的是,我离开故宫时的那幅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焕然一新。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故宫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同样是富有历史意味的一刻,2004年6月4日的下午,紫禁城全面修缮工程正式开工。这一天,将在故宫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这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后,近百年来,紫禁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这也是紫禁城自清代康乾盛世以来,走向新的盛世辉煌的一种象征。

百年大修,故宫人任重道远。

“整个要修一遍,而且这一次和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它这个宫殿的使用功能。我这个宫殿修好以后干什么用,我是做库房,我是做展览室,我还是做原状陈列的地方。所以这次,在整个工程的定性上我们叫做完整保护,整体维修。”

这次大修将历经19年时间,总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整个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将以全新面貌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到2020年,紫禁城600年华诞的时候大修工程全部结束。到那个时候,世人将重新领略历史上康乾盛世之时的紫禁城的面貌

从2004年六月开始,故宫中轴线上东西两庑的修缮工程陆续开工,我们的摄制组一直跟踪记录着大修的过程。三个月之后,当工程进展到中轴线最北端的宫殿钦安殿时,我们纪录到一次重大的发现。“您那儿来了几个师傅?等会儿啊,等会儿别动!别动!这儿有有藏文。都别动,别动!我去打电话去。”紧接着他们有了更多的发现。“一、二起,还有呢!这么多!高举,走、往那边儿走,给放下去……”

在随后的一个多星期里,陆续发现了3000多卷佛教经典,全部由藏文撰写。

这些经卷就是在这三个地方发现的。

这样重大的发现在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还是第一次。

这些藏文经卷的发现,也引发着故宫很多专家的兴趣和猜测。

钦安殿是故宫最重要的道教宫殿,里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传说是故宫的保护神。在这样一个供奉道教神灵的宫殿里,为什么会藏有藏传佛教的经卷呢?据专家说早在元朝的时候,藏传佛教就开始进入宫廷,明清两代更为盛行。这些经卷有可能是清朝时加放进去的。皇帝以此来祈求自己拥有更多的智慧、力量,祈求他的王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也体现了,在明清两代,儒家文化和佛教及道教的相互融合。

一年之后,钦安殿大修即将完工,除了留有少数作研究之用,绝大部分经卷又被放置回宝顶,而尊重历史,恢复原貌正是这次故宫大修中所遵循的原则。

2005年9月,钦安殿修缮工作全部结束。

2004年7月的一个深夜,故宫大修的运木工作正在进行。由于北京市的交通管制,每次运木的车辆都要在夜里1点钟左右进入故宫。

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所用木材都是最好的楠木和杉木,而现在像当年那样的巨大楠木已经难见踪迹,这次故宫大修用的都是大兴安岭的松木,它们也是百里挑一的深山红松。这次故宫大修使用木料数量巨大,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至少已使用2700立方米的木材。

这次故宫大修,为了保持紫禁城建筑的原貌,大量使用了传统材料和工艺。这位年轻的工人正在涂抹的是“地仗”。附着在木材表面的地仗,将起到保护和防腐的作用。

现在镜头里看到的,就是工人们正在故宫的工地上调配地仗。他们把发酵的猪血、白面、桐油、砖灰,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几样东西活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工艺,通过工匠艺人们一代代的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调配地仗的各种材料的构成比例,是被严格保密的。

至少从清朝开始,这种工艺就在修缮紫禁城的工程中使用。地仗灰的外面还有苎麻,它可以使“地仗”不开裂。像大门这样面积较大的地方,最多要铺六层地仗、两层苎麻,行话叫“两麻六灰”。民间传统工艺的使用,将使大修之后的故宫依然传承着数百年来,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太和殿,人们俗称金銮殿,它的确是紫禁城中用金子装饰最多的宫殿,

铺设太和殿地面的砖叫做金砖,但它却与金子无关。从明朝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是紫禁城的专用品,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朝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2004年5月,我们来到苏州城外的小镇陆墓,对这种金砖的烧制进行了工艺再现。

当年古代的工匠们制作金砖,需要选土、炼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六道工序,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所谓的“土性”,制好的砖坯也要阴干7个月以上,入窑后要用十万斤稻壳烧炼2个月。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烧制好的这种砖,为什么被叫做金砖呢?一种说法时它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被叫做金砖。

这是2005年9月故宫的协和门外,工人们正在铺设的砖就来自苏州的御窑厂,这次大修没有更换重要大殿室内的砖,那些金砖历经数百年,还依然保存完好。

在这次大修中,还有一道极为独特的工序就是贴金箔。

贴金箔非常具有观赏性,工人们先涂上一层特制的金胶,然后把金箔粘贴在金胶之上。有经验的工人贴的又好又快、用金又省,非十年之功不能达到如此技艺。经过一朵棉花的擦拭,一条金龙就这样现身了。在这次大修中,故宫使用的金箔来自于有几百年生产历史的南京金箔厂。从这种厚厚的金块变成金箔,需要捶打2万次以上。

打好的金箔薄如蝉翼、柔似绸缎、轻若鸿毛。只有0.15微米厚,相当于头发直径的五百分之一。

故宫专门为这次大修订制了一千万张金箔,它们将使修缮好的故宫更加金碧辉煌。

当故宫大修进入2005年3月初的时候,又有了一次令人惊喜的发现。

这一天,正在昭德门上拆卸屋顶的工人,在屋脊正中的琉璃瓦下,发现了一个金属盒子,这就是传闻中的宝匣。

它的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经过故宫专家仔细得取证,发现在这个宝匣里有24枚铸有“天下太平”字样的金币,还有五种彩色丝线,五种中药材,五种香料,五种金属的元宝和五色宝石。据专家介绍,安放宝匣是为了祈求平安、长久,每样放置五种,又与阴阳五行有关。

而后这些宝物被故宫文物管理处妥善保存起来。

这是故宫以往大修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场景,来自国外的专家使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直接参与紫禁城的各项修缮工程。“刚才测量的是建筑的后半部分,现在我们要测前面了要重新定位。”百年光阴,两个时代。当中国民间的传统工艺和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科技同时在大修中使用的时候,紫禁城已经完成了从皇家禁地到博物院再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跨越。

2005年5月的一个清晨,故宫还没有开放,太和殿广场上出现了一些外国人,他们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来自意大利文化遗产部的文物修复专家。

在太和殿内,意大利专家开始向墙壁里注射树脂,这个方法可以防止墙皮脱落,让太和殿的墙壁更长久地保持完好,他们曾经在修复最珍贵的达芬奇壁画时使用过这种技术。

除了意大利的专家,还有来自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的古建、文物修复、数字化技术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这次大修。

“故宫的保护不是故宫人的,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它是世界人民的。海内外 ,特别是国这些组织和机构对故宫文物保护上的支持,我们感觉到这是他,不仅是对故宫的古建尊重;他是对中华民族的尊重;他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所以我们对他们的这种热情,我们都是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表示欢迎的。”

这是宁寿宫最北端的倦勤斋,这座宫殿的内部从来没有向游人开放过。在这次百年大修中倦勤斋室内装饰修复被确定为一个重要的试点工程,这个试点工程从2002年起就开始了。今天,来到这里的还有来自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文物专家 T•K,他参与过很多亚洲国家的古老绘画的修复工作。倦勤斋,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做太上皇以后娱乐休闲而修建的。它是紫禁城里最豪华的宫殿之一,它的内部装饰,堪称绝世之作,代表了乾隆时期工艺的最高水平。但现在年久失修,一些地方已经破损,很多地方需要尽快修复。这幅贴在倦勤斋屋顶的叫做通景画,它运用了西洋透视技法,据说是宫廷画师朗士宁的学生王幼学画的。通景画的修复是倦勤斋室内修复工程最重要的一项,整个工程由故宫博物院和美国世界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完成,此时专家们正在揭取通景画,准备到裱画室修复。

在故宫的裱画室内,一位专家正在和面,这是用来修复通景画的新发明,和好的面团是用来除尘的,既可以粘住画面表层的尘土,又不损伤颜料。倦勤斋内的通景画,据今天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这幅画虽然是贴在屋顶上,但是它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对他的修复,与国宝级书画的待遇一样,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整个修复过程需要大大小小近百道工序。

这层贴裱在画面背后的是乾隆高丽纸,与他材质相同的纸,今天已经很难找到。美国专家提议用韩国生产的传统纸张,但是在两百年历史的乾隆通景画背后托裱上外国生产的纸,故宫的专家们难以接受,他们坚持使用中国自己的纸张。

一年多后,他们终于在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找到了这种完全手工生产的传统纸张。经过7名专家历时一年多的努力,通景画的修复工作全部完成。但修复好后,它暂时还不会被贴裱到倦勤斋的屋顶上。

这幅通景画将在倦勤斋其他修复工作完成时,作为最后一道工序,重新回到倦勤斋。就在专家们修复通景画的时候,倦勤斋室内的修缮工作还在进行。

2005年5月,当工人们对倦勤斋室内进行清理的时候,在宝座床的木板下,又有了新的发现。

这是一个象牙雕刻的花蕾。

这是从饰物上散落下来的彩色玻璃珠。

这个玉石的瓶盖为什么会端端正正地出现在这里,故宫的专家也无法解释。

历经几百年岁月,古老的紫禁城依然不断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新的惊奇,在这座沧桑而神秘的宫殿中,不知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就在故宫的建筑进行大修的同时,它的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有40多年历史的珍宝馆和钟表馆重新布置后再次开放,同样的文物,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的感受。

与此同时,更多的馆藏文物,以不同的形式陆续与观众见面,

故宫现有馆藏文物150万件,由于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多年来,许多文物只能沉睡库房。从2004年起,一项为时七年的文物清理计划全面启动,包括收藏文物、宫廷生活用品以及各类资料在内的所有文物将通过最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完成全面清点,并纳入正规管理得到妥善收藏。

这些凝结着千百年文化艺术结晶的珍品,将和这座宫殿一起,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留传后世。

“故宫博物院作为社会和公众的博物院,应该是越来越年轻的。因为,我们应该把一个古老的紫禁城、古老的故宫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用多种多样的渠道把它提供给社会,让社会和公众走进紫禁城。”

“从午门进来,沿着参观路线在观众的人群里,一面走一面听着观众的议论。特别是我们有了新的改进的展览,我们有的新的服务措施得到观众的由衷赞叹的时候,我会非常高兴。”

“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碰上了最好的机遇。我们也有决心把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好,也有决心把故宫博物院建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200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度过了它的八十岁生日。

“这就是太和殿,这个广场就叫做太和殿广场。”

“以前皇帝跟大臣们举行重大仪式就是在这里,太和是取自《周易》……”

(中文)

“这就是太和殿,这是故宫建筑群中最高的一个建筑。”

(日文)

“请看这里就是太和殿,早晨皇帝在这里上早朝。国家有大型活动也在太和殿举行。在这两侧文武百官排成两队,向皇上高呼:‘万岁!万岁!’”

(韩文)

“女士们、先生们,这里是太和门。我们所在的是故宫最大的广场。那为什么我们叫它太和门呢……”

(法文)

“走吧!游客们我们现在去故宫!去参观太和殿也叫金銮殿”(意大利文)

紫禁城,初建于明朝,鼎盛于清代,五百年间它曾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帝王将相的舞台。故宫博物院,得名于1925年,八十年来,它历经风雨,走向复兴,最终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艺术宝库。今天,紫禁城既古老又新鲜,它正承载着历史,创造着未来!



纪录片《故宫》01:肇建紫禁城
纪录片《故宫》02:盛世的屋脊
纪录片《故宫》03:礼仪天下
纪录片《故宫》04:指点江山

纪录片《故宫》05:家国之间

纪录片《故宫》06:故宫藏瓷

纪录片《故宫》07:故宫书画

纪录片《故宫》08:故宫藏玉

纪录片《故宫》09 宫廷西洋风

纪录片《故宫》10  从皇宫到博物院

纪录片《故宫》11 国宝大流迁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