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鹤亭记》苏轼

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纪录片“江南文脉·徐州放鹤亭院”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知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遯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释:

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

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

及:漫上。

扉:门。

明年:第二年。

升:登上。

作:造。

适:恰好。

晦明:昏暗和明朗。

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

旦:早晨。

纵:听凭。

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

傃(sù):向,向着,沿着。

名:给······命名。

挹(yì):通"揖",作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在北坡鸣叫,小鹤与之应和(见《易经·中孚·九二》)。阴,北面。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在深手攀鸣叫,声传于天外(语出《诗经·小雅·鹤鸣》)。

狎(xiá):亲近。

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据《左传·鲁闵公二年》,卫摊公好鹤,封给鹤各种爵位,让鹤乘车而行。狄人伐卫,卫国兵士发牢骚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哉?''卫因此亡国。

《酒诰》:《尚书》篇名。据《尚书·康浩》序,周武王以商旧都封康叔,当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

《抑戒》:《抑戒》是《诗·大雅》中的篇名。相传为卫武公所作,以刺周厉王并自戒。其中第三章:"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荒湛于酒即过度逸乐沉俪于酒。

刘伶、阮籍:皆西晋"竹林七贤"中人。皆沉醉于酒,不与世事,以全身远害。

"翻然"二句:指鹤转身敛翅,恍惚将要止歇。

黄冠:道士所戴之冠。

元丰元年:即1078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赏析:

苏轼知徐州期间,写过一篇《放鹤亭记》载入了《古文观止》。文章不是很长,却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体现了苏轼不仅是大文豪,更是思想家。徐州云龙山因此天下知,山上放鹤亭亦流芳至今。

文章开篇这样写道:“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北宋熙宁十年是公元1077年,这年农历八月黄河水从山东决口围困徐州,苏太守率全城军民抗洪抢险,徐州城保,皇帝嘉奖,太守引以为豪。这是文章的大背景。

张山人是苏轼在徐州交往的民间道家朋友,黄河水围困徐州时,山人所居城外住宅被淹,所以才有:“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东山即云龙山。

来过徐州的人都知道,徐州本地没有高山,云龙山也不过海拔百米,恰恰不高的山登上去观风景却是正好的。

春夏之交,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草枯雪落时节,银装素裹千里一色;刮风下雨黑天白日,不同变化又各有不同景色。苏太守开篇先赞美了徐州好景色。


接下来文章进入正题,谈到闲暇日子太守带下属同僚到云龙山找张山人聊天喝酒。这位张山人养了两只鹤,“甚驯而善飞”,早晨往西放出去,傍晚再招回来。

一行人在放鹤亭内,酒至半酣,苏太守对张山人抱拳说话:“山人啊,羡慕你啊。你这种生活,给个皇帝当也不换呐,鹤在古书中乃是君子贤人的形象,养鹤放鹤当然也不是一般人啦!”

大家放下杯箸,等着太守往下说。可是说到这儿,苏太守突然话锋一转:“然卫懿公好鹤而亡其国”!”卫懿公因喜欢养鹤亡国了!这是为什么呢?苏太守在文章里没有细说,张山人也没问。

历史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卫懿公骄奢侈靡,喜欢养鹤,而且喜欢的很过分:给鹤配有座的车子,给鹤封官职俸禄。卫懿公九年(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十二月,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准备派兵抵抗,准备出征的人都说:“让鹤去抵御狄人,鹤实际上享有俸禄官位,我们哪里能打仗!” 大臣们也说:“国君爱养鹤,可以让鹤去迎击狄人。”后卫军惨败,卫懿公被杀。

说完卫懿公,苏太守紧接着又说了一段话,开始说喝酒的事。原文是:“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酒诰》,出自《尚书·周书》,作者是周公旦,是中国第一篇禁酒令。《抑》是《诗经·大雅·荡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诗歌,是一首卫武公自警自戒的诗。

同样是酒的事,魏晋人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留下许多嗜酒段子而“名后世”。阮籍比刘伶有才,同为“竹林七贤”并排名之首,也留下不少“酒段子”。

哈哈,有意思吧,一边是禁酒、自律,一边是酒疯子留名。到底喝酒好不好呢?苏太守看着大家,给出答案:“其为乐未可同日而语也。”


养鹤这样的雅好,南面之君“犹不得好”。酒是好东西,而治国者要禁。闲散才人就喝,不喝怎能名世千年?这么看来,同样是爱好,哪怕是雅好,也要分人分职位呀!

文章写到这儿,太守说完了,张山人等人不知道是不是都听明白了,文章中写到张山人笑着赞同道:“有是哉!”

哈哈,我养鹤也是雅好啦!趁着酒劲,山人作了放鹤和招鹤歌:“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是啊,鹤归来兮!这篇文章写于公元1078年十一月初八日,苏太守知徐州19个月,距离今天已经942年。

当时苏轼42岁,正是其在文学、为政和人生趋于最成熟的时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苏子瞻首先追求的当然是“修齐治平”,可是他的内心又向往着山野闲人的隐居之乐。


为政之苦,隐居之乐。同一个事情,他是闲情、雅好,你就是失职、误国。苏轼作为徐州的“一把手”,必须要分得清,要有底线。这一点苏太守做到了,且做得不错。这也是东坡政治上成熟的表现。

整篇文章读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苏东坡诗词散文》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