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敦煌》全集

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敦煌作为亚洲的心脏地带,曾是古代中西方交通的要道,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中亚文明四种古老的旋律,在这里汇成千古绝唱。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这个沉睡千年的藏经洞,然而敦煌附近的官绅和士大夫们没人对这些经书感兴趣,有些官僚甚至认为这些古代写经的书法还不如自己写得好。即使是当时的甘肃学政叶昌炽和敦煌县长汪宗翰这样的读书人,隔敦煌都很近,但由于没有实地考察的意识,也与这次大发现失之交臂。而相比之下,匈牙利人斯坦因却不远万里,苦等数月,终于劫得宝藏。该片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和文化宝藏,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敦煌》01 探险者来了


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他叫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敦煌》02 千年的营造



他叫彭金章,今年七十岁,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四十九岁时来到敦煌,开始了一段与莫高窟为伴的考古生涯,他时常往返于大泉河两岸,河的另一边绵延一千六百多米的崖壁上,大小不一排列着七百三十五个洞窟,如此大规模的窟群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他考古研究的目标。


《敦煌》03 藏经洞之谜



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风云际会,见证了古老的中华帝国和广袤辽阔的

中亚地区,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盛衰荣辱。当朔风与黄沙蚀尽最后一丝荣光,敦煌也无法跳出盛极而衰的宿命。衰落的敦煌被人渐渐遗忘直到公元1900年,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一所内藏古经万卷。道士王圆箓夸张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过程。愚昧的王道士怎么知道他挖出了亚洲最伟大的古代文化宝藏。敦煌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数年之内藏经洞内的典籍书画被各国探险者割裂瓜分流散到世界各地。


《敦煌》04 无名的大师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绘画大师,但他们的作品却极少流传到今天,战乱、毁灭、流失和野蛮的破坏,将他们绝大多数伟大的创造永远埋葬在了历史深处,直到我们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这个隐身在大漠里的美术馆,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一千多年间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在这里保留了下来,这是历代无名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宝。


《敦煌》 05 敦煌彩塑



公园935年五代晚期此时正是敦煌望族曹氏在河西的统治管理时期,已有六百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仍然在开凿建造之中。作为莫高窟里的一位普通塑匠赵僧子在这座新建的洞窟里已经连续工作了数月之久。看着一个个刚刚完成的塑像赵僧子总算松了口气,当他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到洞窟口时阳光迎面而来刺痛了他的双眼。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佛光,那些从北凉时期就伫立在各个洞窟的彩塑佛像安静地记录着这里曾经开创的辉煌。然而到了赵僧子所在的时代这座佛教圣地的繁盛程度已经大不如前了。战乱让敦煌这个曾经连通东西方各国的枢纽变成了浩渺沙漠里的一叶孤舟。


《敦煌》06  家住敦煌



敦煌,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一把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一数量浩繁的历史遗迹,为人们呈现了一幅跨越千年的社会图景。本期节目介绍了在敦煌居住的人们。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寡妇阿龙地产纠纷案,是敦煌法制文书中内容保存十分完整的案卷。



《敦煌》07 天涯商旅



这里是亚欧大陆距离海洋最远的地区,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将这一带称做亚洲的心脏。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南北两座山脉融化的雪水如同血液一般,在本该是一片死寂的荒漠四周滋润出了一块块绿洲。人们在这里筑起城市敦煌就是其中的一座,公元312年深秋的一个清晨一名信使离开了敦煌城沿着驿道进入戈壁,向着西方沙漠另一边的撒马尔罕城奔去。自汉代以来在这条繁忙的商路上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然而这一次意外发生了,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当年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故,我们只知道他所携带的信件最终没能被送到目的地--撒马尔罕。


《敦煌》08 舞梦敦煌



这是一群年轻时尚的孩子,她们在学习着一种有着三道弯特色的舞蹈,熟悉它的人们会知道,这与敦煌画中S型舞蹈造型异常相似,这样一群从小听流行音乐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去学习这些早已失传的舞蹈呢?也许她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但一定有些梦想是跟敦煌有关的。


《敦煌》09 敦煌的召唤



留下这些文字的人叫常书鸿后来被称为“敦煌守护神”,1943年3月24日也是农历春分的第二天。一支六人的驼队来到敦煌,他们来自重庆和兰州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派来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从甘肃的安西到敦煌一百二十多公里驼队走了三天三夜,而从巴黎到敦煌的路程常书鸿走过了更为漫长的六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美术家聚集在艺术之都--巴黎,他们与同时代的徐悲鸿、刘海粟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西洋绘画艺术的先驱群体。这其中有两个人跟敦煌发生了不解之缘,一位是王子云著名雕塑家,另一位就是常书鸿毕业于著名的法国里昂艺术学校。


《敦煌》10  守望敦煌



这段影片记录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后,那个令人陶醉的夜晚,多少中国人尽情地流淌着他们压抑了八年的欢笑和泪水,在这些蹦跳的人群里,就有国立重庆艺术专科学校的高材生段文杰,战火余生,大批滞留在重庆的外乡人纷纷返回自己的家乡,而身为四川人的段文杰,却告别了新婚的妻子,随着喧闹的人流,他要向北、向西,去他向往已久的敦煌,与神灵和艺术对话。



在河西走廊的尽头

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处

有一座令全世界为之着迷的古城

它,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叫敦煌

一个地名,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寄予了人们的美好期盼

“敦煌”,就是这样一个地名

 






敦煌一词

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东汉应邵注《汉书》时

将字面之意解释为:

“敦,大也;煌,盛也。”

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


 

至今,敦煌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名城

其厚重历史及璀璨文化

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充满了好奇

今天,就听小编娓娓道来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5年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

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

即现在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在闪烁着光芒的丝绸之路上

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

而敦煌据丝绸之路之要冲

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

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

从事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

北方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

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

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

人文荟萃,文化粲然


不得不说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且敦煌曾经的繁荣昌盛

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息息相关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

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

中原硕学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难

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

而在这一年,敦煌因为一个和尚的到来

攀上了又一座高峰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相传当时有一个名叫乐樽的禅师

途经此地歇息,正值黄昏夕照

突然抬头望见三危山金光万道

仿佛有千万尊佛显身其间


乐樽禅师以为是佛显圣

便把此处当作圣地

雇人在这个断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于是,瞩目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产生了


其后又有一个名叫法良的僧人

效法乐樽禅师,开凿了第二个洞窟


莫高窟的历史就从此开始了






在南北1.7公里长的断壁上

700多个石窟如蜂巢般散落其中


其中492个石窟里布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

共有四万多平方米

假如把它们全部铺在地面

将超过20座故宫太和殿的占地面积



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商人中

有许多是传法的佛教修行之人

由西而来的

会驻足此地传播佛法、翻译佛经、开窟造像

向西而行的,也会在这里歇息


敦煌,成为了繁盛之地


1760年,敦煌经济开始恢复

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1900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

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

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

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

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

以不公正的手段

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

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

绝大部分不幸流散

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

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

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图片来源:纪录片《河西走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莫高窟的命运

正是敦煌兴衰的缩影



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

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

今天的敦煌是一座以“敦煌石窟”

“敦煌壁画”闻名天下的旅游名城

吸引着无数人纷至沓来


 

莫高窟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拥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

2415尊泥质彩塑

一方方壁画连接起来

可以排成20多公里的画廊

去过莫高窟之后

每每回忆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玉门关遗址与阳关遗址

这两个屹立于的苍茫大漠的

古代著名军事要塞

一南一北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

两千年见证无数历史沧桑,被诗人千古传唱

也变成了人们追溯历史文化的重要打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图文来源于西北孤莲,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