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们是不是对影评人有什么误会?

2017-09-05 徐元 枪稿



这是个电影公众号。


早先,经过漫长的票选与争吵,我们在近百个备选名中挑出了一个。可大伙都对它不太满意,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午夜时分,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没吃晚饭的我义愤填膺:“这种名字和市面上那些枪稿公众号有什么区别!”我的好朋友H,眼里放光,一巴掌拍在我大腿上:“就叫枪稿吧!”


事实是,如今的中国不缺严肃的电影类文字,更别说满屏的枪稿了。世界就是这样,总会同时给人两样相互悖反的东西,要用心去平衡,去解决,并以此建立起生活。所以,我们要做“枪稿”。


这是电影业高歌猛进的时代,也是粉丝量、阅读量至上,并无条件倡导“有趣”的同质化新媒体时代。似乎,人人都是影评人,人人都有话语权。但是,《天下无贼》中的黎叔说了:我最讨厌你们这帮打劫的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这就是另一个事实——那些真正值得人们反刍、消化的严肃电影类文字,总不招人待见。还有那些曾被电影之光照耀着,奋笔疾书写下心水影评的人。他们中的许多,纷纷开始思考影评于当下的意义,并羞于谈起自己的影评人身份。


“看个电影而已,那么认真干嘛。”是的,我们的朋友圈,现在也只显示三天内容了。这让那些认真发朋友圈的人情何以堪。


“枪稿”将会认真地进入你的朋友圈,我们保证。

                              

                                                                  “枪稿”主编丰哲



影评有用吗?


文 |徐元


作者简介:在三本杂志、两个网站、一个出版社上过班,经常遇到放映事故,联合创办了《人间电影大炮》节目。



最近的一年时间里,影评人受着夹板气。

 

去年夏天,有片商义愤填膺,厉声指控影评人“道德绑架”“口碑绑架”,伤害了市场,不日就会被淘汰云云。没多久,最大购票平台猫眼APP上的专业评分被下架,猫眼、豆瓣被有关部门约谈。一贯顶着崇洋媚外之骂名的影评人,罪行升级,要为“阻碍国产电影发展”负责了。

 

到了今夏,先是粉丝数最多的电影公众号“毒舌电影”,在一场网络整风运动中瞬间消失,其后,《战狼2》热映,一位女影评人对其发表了差评,随即招致了海量的人身攻击,继而被“人肉”、被举报,甚至有网友以公开信形式,要求其所供职的高校“开除她”。

 

——惹毛了资本、惹毛了官方、惹毛了观众,影评人摊上事儿了。


这伙嘴炮党何德何能,竟然可以一连解锁三项成就?

 

不过,或许他们真的很有能量。

 

美国《连线》杂志最近刊发了一篇名为《烂番茄之味》的文章,披露了好莱坞也正在掀起对专业影评的口诛笔伐。鉴于“烂番茄上的评分一发布,青少年对该片的讨论就会减少70%”,所以大制片厂认为,今夏《变形金刚5》《加勒比海盗5》《新木乃伊》等大片纷纷仆街(指在美国本土),主要就是烂番茄的低分“误导了风向”。

《疯狂动物城》得到了烂番茄网站的极高评价,并因此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


太平洋两岸的片商,不约而同达成了一个新共识。当然,很大程度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些公司不思进取,过度剥削“IP”的后果。而影评人,只不过清晰无误地点明了这一点。

 

(注:烂番茄网站rottentomatoes.com,采集汇总英语国家主流媒体上的影评文章,通过加权算法为每部影片折算出影评评分,且该评分会出现在北美最大购票平台、亦即烂番茄的母公司Fandango的影片页面上)

 


这些林林总总再度证明,影评,归其根本,是一种导购行为。

 

美英法日等国,依托强大持久的新闻出版业,有长期稳定的职业影评人体制。大报大刊有专门的影评人(及剧评人、乐评人、球评人等等),主持工作都在数十年之久。

罗杰·伊伯特正在玛丽莲·梦露的注视下撰写影评,他是全球最著名的影评人之一。


中国的影评生态大不相同。然而,就和移动支付等情形一样,信息时代的后发优势,也让中国的影评人群体早早就摆脱了门户之别,微博、微信、豆瓣、猫眼等新媒体平台,能够让影评传播得更远更广。

 

于是,从前没有过“职业影评人”的中国,当下却正在逐渐诞生一批没有“单位”的职业影评人,他们是新媒体的自耕农,怎么想就怎么写,不用接受任何宣传口径的管理,不用学习任何红头文件的精神。虽然也可能会被公关、被红包,但就像任何自由竞争的行业一样,一旦因为不规矩、不规范而损害了专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就会被市场裁汰。


所以,这群人的看法,当然会让资本家和官员们又惊又怕,进而迁怒于他们。

 


影评是诞生于上古洪荒的报纸时代的旧物种,至今仍然被归到媒体队列。无论中外,影评人的自许,也都是媒体人、新闻人,而非产品评测员。

 

这就导致了评电影和评商品、评新闻、评餐馆很有些不一样。大众点评上,所有食客都是平等的“网友”,即使给了差评,也不会有人回帖说“嫌难吃自己去当厨子呀”。而影评却划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子类:专业影评人和普通观众。前者的评论发表在大众媒体上,而后者只能在社交网络和购票平台上写点评(时不时的,后者还会吐槽前者,“有本事你自己拍一个”)。

 

不过,这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专业人士”的介入,不但呈现了多维度的评析,而且确实能够更近地触及真相。就如通讯工具的发达,人人都可以爆料,搞个大新闻,但终归职业记者无可取代。

 

所以,当烂番茄以及与其类似的metacritic(美)、allocine(法)等网站出现之后,聚合了三山五岳的影评人的意见,确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其结果就是,好莱坞片商一方面抨击烂番茄评分不科学,一方面又要在自家影片的海报上大大打出烂番茄评分、摘录烂番茄评语。

 

在中国,类似的产品和平台也正在渐次出现,假以时日,能量想必也会惊人。

 


影评人的文章下面,时常有跟帖说,“看电影就是图个乐呵,那么认真干什么”。

多看电影能让人更聪明,真的。


是的,电影大抵是娱乐业的一部分,不过,如果电影真和K歌、电玩一样,这个国度为什么一直如此严密地管理着这个行当?甚至,那位伟大领袖亲自撰写、刊发在《人民日报》上的那篇著名影评,为什么会奠定了此后吾土吾民几十年的历史面貌?

 

所以,你可以不“认真”,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不认真。即便站在完全的消费导购立场上看,一件商品的优劣,难道不应该认真地甄别吗?你会仔细阅读如何鉴别一双NB球鞋是正品还是高仿,怎么到了一部影片时,就不在意它有没有以次充好,是不是山寨货了?

 

正是在物质上越发挑剔,而精神上推崇难得糊涂的今天,我们的很多同胞才成了所谓的脑残粉、爱国贼、网络暴民。他们抵制日货、美货、法货,为他们的爱豆辩护“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抄就抄了,有本事你也抄一个”。进而,还会对一个提出批评意见的影评人骂不绝口、不见到其家破人亡决不罢休。

 

而有质量、有见地的影评,也就是和其他种类有质量、有见地的文章一样,是反制这种局面、治疗这种症状的手段之一。

 

中国的影评人总是崇洋媚外,那是因为中国电影确实不堪;他们总是鸡蛋里挑骨头,那是因为真的还有无数的好电影远比市面上的那些破烂货高级了太多——而他们一篇篇的文字,最终会汇集成一种不那么具象但绝对存在的服务,让你知道哪些电影是好的,哪些电影是不好的,而且,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以及,你如何找到并且去欣赏那些更好的。——你不但会被娱乐,而且还能更聪明。

《洛丽塔》片场照,斯塔利·库布里克正摆弄着道具枪。



从今天起,“枪稿”会成为一个主要发表电影评论、电影人评传、电影圈时评等内容的平台。

 

我们邀请了多位各具特色的影评人、作家、媒体主编,轮流执笔,以期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地表达观点。我们赞美佳作,批判烂片,不因其出品国别、出品单位有别而有别。


我们相信,电影评论不但是服务于电影业、服务于电影观众的一种产品评测,也是披露真相、传递真理的一种手段,一如“电影”本身,一如“文章”本身。




意见领袖俱乐部


用电影诠释和过度诠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