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顺流逆流冯小刚 |任国源

2017-09-24 任国源 枪稿


《芳华》撤档,个中原因、何时上映,各方仍旧讳莫如深。


一切,都如下文作者所云,“无法言说”。


但他还是想说几句。

 


 

冯小刚的顺流逆流

 

文|任国源

 

作者简介:资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大众电影》主编。冯小刚的朋友。

 

 

最近在《芳华》的路演上,冯小刚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是,前半程顺流而下,后半程逆流而上,在第五代导演探索艺术形式时,他拥抱市场,开创冯氏喜剧,打造贺岁档概念,当近年票房市场成为华语电影最主流话题时,他反而以《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芳华》进入不那么从众的电影类型选择里。


但是,从创作者角度,冯小刚从来没有逆势而动过,年轻时思维活跃,涉世很深,积极拥抱和敏感发现时代变化,与普通观众有很强的心理关联,做商业片其实是最得心应手,过了中年,思想技法趋于成熟,阅历丰富,对生活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更应该沉淀下来做更多尝试。从《集结号》《一九四二》,再到《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冯小刚开始了自己逆流但顺心的全新阶段。


《芳华》以冯小刚年轻时懵懂的性吸引为创作起点,以光影流动的记忆构成摄影的画面韵律,以明亮的高饱和度色彩构成美术的记忆底色,以复杂的旁白到群像的文学性叙述视角,共同构成了冯小刚职业生涯中极为丰满、极为有厚度的一次电影创作。

《芳华》剧照,影像流光溢彩。


在故事开篇,原生态的蒙古族女歌手的歌声,身体诗歌般充满青春张力的舞蹈,将代表性吸引力的肉体和代表为政治服务的时代标签结合在一起,故事中段以隐隐的阶级背景展开,着力刻画一段凄美的爱情,而这段爱情发生的背景里,表现了集体对个体的遗弃过程,讽刺性的是,这个集体最终也遭到遗弃。


影片高潮部分弃文从武投笔从戎,文工团舞蹈与战争相互对照,之前表现肢体之健美,在这一部分则变成肢体残缺之丑恶。6分钟战争长镜头,因为某种原因只能虚化对手身份,但这个震撼的实拍战争长镜头,从技术上将影片节奏推上最高峰,也带着人物从精神上走入疯魔,并最终在时代中最终陨落,消寂无声。

《芳华》剧照,战争是残酷的,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


从一种性冲动,到具体到一组人物及整个集体刻画,到两段爱情各有侧重的描写,再到文武辉映整个时代落幕,《芳华》的内容跨度,是冯小刚电影前所未有的。


在电影之外,冯小刚以品质稳定的作品、积极的入世态度,逐渐获得超强的社会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他的性格强硬而直率,敢于面对强大,针砭时弊,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代言人,获得大量的粉丝拥护。但是在最近几年,他却开始成为网络舆论的攻击目标,屡遭负面评价。


究其原因,冯小刚及其电影已经成为著名的商业品牌,他的商业价值在资本市场早已获得认可,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他开始从一名引领人民群众的流氓无产者,变成过去自己曾批评的权贵阶层,他的超强影响力,让他成为一个巨大的标靶,因为强硬和直率的性格,他有可能发声回应,这进一步满足了网络社会巨大的存在感和满足感。

《老炮儿》中的“六爷”冯小刚。


我们看过《老炮儿》,知道冯小刚得了金马奖,但其实他不是职业演员,获奖的原因就是,冯小刚演了他自己,他就是六爷。六爷除了强硬、义气、规矩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过时和不合时宜。冯小刚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称自己为“屌丝”,他不理解在这个时代和它的特征,人们为了缓解压力,习惯于自嘲自轻,将自己放在“屌丝”位置,他们才不会为现状所困扰焦虑,在自强自立世界观里长大的冯小刚,在某些观念意识中,与年轻人不知不觉间建起了代沟。


与年轻人形成沟通障碍是一个自然事件,和衰老一样正常和不易察觉,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公众人物,它的影响被不断放大。屌丝言论可能是一道冯小刚舆论的分水岭,因为这个说法侵犯了年轻的网络用户的大多数,他们愤怒失望,但如果这个说法来自于父母,可能只会一笑而过,仔细品味还能体会到一片好心,而当时冯小刚50多岁,正是他们父母的年龄。


让冯小刚成为易黑体质的,还有他的社会话语权和其政治权利之间的落差。随着财富积累,冯小刚走出了人民群众的群体,可是他仍然无法进入政治权利的领域,只能成为这两个群体中的夹层。

去年《我不是潘金莲》原定国庆档,随着国外获奖口碑炸裂,影片在十一档期的知晓度和期待值一度超越其他影片,但因为影片内容的敏感性,不得不调离7天假期的好档期,转到11月最冷的档期上映,除去票房损失,冯小刚不得不承受“炒作”“担心影片质量”“排挤引进片”等等网络猜想,可是在中国,某些原因永远无法明说,《我不是潘金莲》喊出“烧烫11月”的口号,心里因该却是冷的。


无独有偶,又一次无法明说。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