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我们为什么还要用豆瓣?| 王大根

2017-10-08 王大根 枪稿


今天的枪手是王大根,豆瓣著名评论家、负能量传播大使、吐槽界千年一遇的天才少女。


先让我们来看一组她写的豆瓣电影短评:

 

《心理罪》:李易峰那个角色我提议由猩猩出演,理由如下:1、猩猩的演技应该不会差过李易峰;2、猩猩更能博得路人好感;3、猩猩不会一路瞎逼逼烦几把死;4、猩猩能更好地完成动作戏;5、猩猩不会有穿着如此宽松的花衬衫都挡不住的肚腩,谢谢!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年度最烂,真的是年度最烂,前半部像杨洋和刘亦菲主持的少儿节目,后半部毁天灭地只为衬托他们狗屎一样的爱情。杨洋现在表演时的自恋感,已经到了他深情望着女演员的时候,你都会怀疑他是不是在看对方眼里映出的他自己帅气的倒影……


《悟空传》:故事跟悟空传西游记好像都没啥关系,倒像是古装奇幻版的香港黑帮义气片,神仙们在幻境里讲话时嘴里还哈着白气也蛮好笑的。孙悟空是历届猴子里智商最低的,金箍棒是历届棍子里长得最恶心的,倪妮那个角色适合一开始就绑上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定海神针沉入海底再也别出现。


没错,多么犀利又脱俗的短评啊。在豆瓣,大根创造了她独有的评论风格,其实,各路豆瓣的绿林好汉,风格各异——有专门写诗作评的骚客,也有能将评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强迫症影迷。


这些年来,汇聚了大量文艺青年的豆瓣,不断被质疑、被鄙视。IT界、财经界认为豆瓣已经过气,小清新没法快速大量地变现。今年,这股反豆瓣大浪更是抵达高潮:新浪微博CEO称豆瓣用户没有价值;而一批知乎大V、电影导演则不断“手撕”豆瓣。


几天前,我们问大根,你为什么喜欢豆瓣。她回:“其实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啊!”


这句玩笑,饱含深意。作为在鄙视豆瓣的浪潮里坚决为豆瓣站队的一员,大根为我们聊了聊她眼中的豆瓣。


 



今年的豆瓣,真是我见犹怜


文|王大根


作者简介:作家,出过一本你应该没听过的小说《我必须恋爱的理由》。你不难在豆瓣影视剧的条目下看到她的评论,并想着“难道除了看电影、追剧以外她就没有别的事可做了吗?”是的,没有了。



今年,野鸡导演们新组了复仇者联盟,开始成队地冲着豆瓣来了:那些烂得毫无新意、毫无噱头,烂得甚至激不起观众一点猎奇心的烂片们,纷纷选择了最有效的宣传手段——骂豆瓣。


6月,《李雷与韩梅梅》的出品人给豆瓣CEO阿北写了一封公开信,哭诉自己这部“国产影片的突出代表”在豆瓣上竟然只有4.2分(于是现在只有3.4了);9月,《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觉得豆瓣评分毁了他“十二年的心血”;《娘子军传奇》的导演想找人给自己的电影刷分,结果一谈发现价格太贵,于是也“忍无可忍”地在微博上公布了豆瓣的“恶行”……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剧照,看到这里,我也像那个大哥一样不知所措了。


能被这么多人咬上,自然也是因为豆瓣评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一百篇安利影视剧的公众号文章,能有八十篇直接把豆瓣评分写进标题里:“豆瓣9.0!又一部神作诞生!”“豆瓣8.9!今年最值得追的国产剧!”如果换成别的网站呢?“猫眼9.0!年度第八十强电影诞生!”“时光网8.9!来自五十位观众的真实评分!”


豆瓣评分并不具有绝对的参考价值,许多相对小众的动画和电视剧,因为只有一小部分爱好者参与评价,接近满分的数字比比皆是;而绵延多季的美剧逐季攀升的评分,往往也是出于观众的感情而非剧作的质量。但无论如何,不管你看得起或看不起豆瓣,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豆瓣,豆瓣都是目前为止国内最公正可靠的书影音评分网站。

豆瓣是公众号标题里的常客。


当然,只有对于不经常上豆瓣的人来说,豆瓣才只是一个评分网站。


基于书影音的兴趣社交是豆瓣的核心,在此之上,豆瓣有了无数玩法:它既是可供碎碎念的微博,又是能够认真书写的博客,你可以在豆瓣阅读里连载小说、在豆瓣音乐里搞独立音乐——当然还是得先做好没几个读者或听众的准备。人们通过书评影评交流观点,在小组里就同一个话题畅聊整夜,豆瓣的意义,大约就在于帮助人们找到与自己意气相投的人。


但以兴趣为导向,自然也就产生了以兴趣相区分的无数小团体。它们就像岛屿一样,虽然生长于同一片海域,此生此世却难有交集。在八卦小组里因点评明星而人尽皆知的ID,对于只关心严肃文学的人来说毫无意义;韩剧圈中著名的剧评人,对于只看美剧的用户来说谁也不是。即使曾一度捧出南笙、张辛苑,和海棠、鲍鲸鲸那样的名字,但豆瓣并不是一个能出产“红人”和“大V”的社交平台。


我觉得这正是豆瓣的最迷人之处。



豆瓣小组,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圈子。



微博像是明星们的演唱会,知乎是演讲者的舞台,而没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红人”的豆瓣,对于我们这种不想聆听那么多的普通人来说,是一块清静得多的土地。


在豆瓣,“红人”这两个字显得非常可笑。虽然关注数过万基本上就可以被称为红人了,但这并不代表你所在的小圈子以外的人就听说过你。在这个遍布写作者的网站里,隔几个月就会有红人被爆出抄袭或洗稿的新闻,每逢此时豆瓣就会像过年一样热闹,而围观群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嘿,这还是个红人!我怎么都没听说过?”


豆瓣的红人没有多少可变现的途径,开淘宝店压根没几个人买,出本书该卖不动还是卖不动,给烂片写好评没几个钱还得被群嘲。这种去中心化的群体氛围,让豆瓣成为了国内同等级社交网站里最不功利的一个——听起来像是说豆瓣用户都是一群淡泊名利的仙子,但事实上,只是因为豆瓣的变现价码不足以让文艺青年们割下脸皮而已。


豆瓣电影评分的可靠性由此产生。就算你能买下几个红人为你的烂片摇旗呐喊,他们也并没有意见领袖般的影响力,倒是因为每次给烂片写八股好评的都是同样的那么几个“红人”,反而给别的豆瓣用户增加了一点笑谈。

真的很“难得”。


一个社交网站一旦开始变得功利化,就会逐渐“不好玩儿”了,譬如微博和朋友圈,打开手机一刷新,我就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根糊满小广告的电线杆。如今的豆瓣也在为了盈利向微博化发展,偶尔也会让人感觉“不好玩儿”了,但在下一个划时代、颠覆性的社交网络平台诞生之前,我想,能让我把全部的自我掏出来晾晒的地方,也只有豆瓣了。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