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年学徒,今天老板,可中国电影真的出息了?| 徐元

2017-10-24 徐元 枪稿

今天的枪手是徐元。上个月,在看完成龙新片《英伦对决》后,他一直缄默不语,大家都不知道他在沉思着什么。


果不其然,前些天,自称“专注研究电影产业数十年,经常被超越”的他,洋洋洒洒写成了下面这篇长文(“嫌太长可以不看”,他又补充道),为我们梳理了30年来的中国电影合拍简史。他又一次发现了中国电影台面下常人不易发觉的潜流。




中国电影合拍:从奴隶到将军


文|徐元


作者简介:供职过多家旧媒体,如今是新媒体自耕农。每周看一部电影,联合创办并多次主持了《人间电影大炮》节目,据说被北影节列入了黑名单。



据说,《英伦对决》是近年来在海外最成功的一部成龙电影。虽然这是一部正宗不列颠风味的英国片,但其主要出品公司却是三家中国企业:耀莱、万达、华谊(另一个出品方美国STX影业的幕后金主也是弘毅、华谊、腾讯等中国公司)。也就是说,就身份而言,《英伦对决》可以算是一部中国电影——就像2012年斩获奥斯卡最佳的英文黑白默片《艺术家》是一部法国电影一样。

《英伦对决》剧照,非典型性成龙电影。


《艺术家》剧照,这是部英文黑白默片,但其本质是一部法国电影。


而整整三十年前,也有一部中国参与的合拍片身份复杂,在多国上映,商业成绩不俗,在艺术成就上,更创造了一连串的辉煌:作为英国电影,它夺得了最佳影片在内的三项英国学院奖(BAFTA Awards);作为美国电影,它拿到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个奥斯卡小金人;作为意大利电影,也斩获了意国最高电影奖大卫奖(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的九座奖杯。


是的,这就是1987年的年度电影《末代皇帝》。或者不妨说,《末代皇帝》不仅是1980年代的影坛杰作,也是百年电影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手笔、大阵仗。意大利大师贝托鲁奇执导、中国政府热烈配合、故宫实地拍摄、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监制并主演、英意法美中五国联合制作……几乎都是空前绝后、天时地利人和占全的梦幻组合。

贝托鲁奇(右)在故宫实地拍摄。


而从《末代皇帝》到《英伦对决》,30年河东河西,中国的电影合拍之旅,也达成了一次彻底的U型转弯。


我们从谦卑的学徒,变成了倨傲的老板。



我们的1980年代,“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理想主义闪闪发光。甚至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人第一次可以(相对)自由地进食及消化西洋舶来的文化食粮。整个民族对于各种外来文明秉持着谦卑、温和、激赏的态度,虽然幼稚天真,但胜在真诚热情。


《末代皇帝》及同期的《敦煌》《太阳帝国》,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从官方到民间,国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对外交好兼学习的情绪。《末代皇帝》在紫禁城、《敦煌》在莫高窟、《太阳帝国》在外滩,都获准实地取景,拍出来的影像自然原汁原味。人员的调动也相当可观,尤其是《敦煌》得到了八一厂的协拍,部队动员之下,西域古战场于是恢弘壮烈。而《末代》和《太阳》,各种大场面也层出不穷,大概只有到了中国,才能如此轻易地调动大量人肉背景。

《敦煌》剧照,该片在莫高窟取景拍摄。


斯皮尔伯格接替大卫·里恩的《太阳帝国》,在上海拍摄时,封闭外滩达一个月之久,光是一栋旧楼就拆下了1300个空调。显然,这绝不仅仅只是因为“老外有钱”,没有官方的大力支持,绝不可能办到。

《太阳帝国》里宏伟壮观的外滩景象。


而最重要的是,从剧情走向、意识形态的角度考虑,这三部电影也只能是那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之后随着80年代末国内外政经局势的剧变,类似的影片也就基本绝迹了——特别是《末代皇帝》,很难想象这样的题材,在今天还会得到政府层面的绿灯放行。


当然另一面也要看到:虽然《末代皇帝》算是合拍,但大体上,和《敦煌》及《太阳帝国》近似,在行业层面而言,它更应该被归类为“协拍片”——即外方主导主控、中方投入人力物力协助拍摄。简而言之,中方只参与了一部分制片工作,影片的创意、投资、剧作、表演、发行等,基本与我们无关,从法理上讲,这类电影都不是“国产片”,中国人只是打工仔。



进入1990年代,台港娱乐业资本,就像台港的其他品种资本一样,进入了大陆。中国电影的合拍新阶段,正是两岸三地电影人的大联合。香港古装片大量在内地取景,《东邪西毒》《黄飞鸿》《大话西游》等片成为华语电影“经典”,不得不说,神州风物自有一份功劳。当然,主要的情形还是大量品质平平甚或是低劣的港片,为了进入内地,纷纷找到国营制片厂、“买厂标”,短平快地在两地上画。

《东邪西毒》剧照,群星荟萃。


而台北的文艺电影资金,则扶持了《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第五代代表作。那是一段华语电影的好年景,《红高粱》《悲情城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喜宴》《爱情万岁》接力赛一样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张艺谋陈凯歌侯孝贤杨德昌都还是彼此的亲密战友(《大红灯笼高高挂》正是由侯孝贤监制)。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大略而言,这是中国电影上一段盛世的高潮,亦即尾声:华语艺术电影成为世界影坛的新贵,港产或仿港产的商业电影,则席卷了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华人世界。今天所谓的“华语电影”,也在那个阶段,通过“合拍”的形式,开始逐渐成型。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间,随着各地华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好莱坞特效大片在“地球村”时代的强横,两岸三地的电影也一齐步入了萧条。



21世纪的头几年,中国电影跌到了谷底。


触底反弹,功劳要大大地记在两部合拍片的头上:一是《卧虎藏龙》,一是《英雄》,它们分别以美资和港资领衔,但又都有同一个重要的制片人:江志强。而这位江老板不但能够打通两岸三地、更能联合太平洋两端,还通过多厅影院推动了内地的放映业重启(当然更主要的还在于遍布大江南北的城市化大势)。《卧虎藏龙》虽然在国内并不卖座,但在海外叫座又叫好,于是重振了华语电影人的心气,更为《英雄》打响了前哨,从此中国大片时代到来。

上图为《卧虎藏龙》剧照,下图为《英雄》剧照。


这个阶段,一方面是港台电影继续与内地电影的融合,《少林足球》的赵薇、《无间道3》的陈道明,都是彼时的典型象征。而同时,好莱坞也再度开启了和中国的合作之门。《天地英雄》《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功夫》等一批索尼哥伦比亚投资的电影,不但都是至今数得着的作品,更在“工业”上给中国电影留下了众多的经验和教训。而《杀死比尔》两部曲也在北影厂厂棚拍完,则宣告了中国影视业的外包业务,也逐渐在跟国际接轨。

《杀死比尔》剧照,该片原定在北影厂21天的拍摄,最后不断拉长成了四个月。


但是这一段中美电影的蜜月期很短暂,“武侠钜制”成本大风险高,市场反馈逐渐走低。而《天下无贼》等,又没法在海外卖埠。至于《杀死比尔》,虽然它在中国拍摄,却不能销回中国。一条路,两头都不通,于是很快湮灭了。


连同当时华纳意欲在新兴的中国放映市场上大展拳脚却又很快无奈撤出类似(其遗产就成了后来的万达影城、金逸影城),中国的文娱产业不但要服从各种经济规则,更受到众多复杂的政治元素左右,再加之内地电影业还没有走出低谷,索尼和华纳(以及计划在华经营myspace的新闻集团克斯)都很快退场。好莱坞大制片厂不得不继续在中国维持“办事处”“办公室”的规模(无法正式成立分公司),继续协助中影华夏做好引进大片的发行。而其后的《宝葫芦的秘密》《刀见笑》,甚至是《木乃伊3》等合拍项目,则只能是零星的个案。



到了2010年代,中国电影业风生水起,新一波合拍大浪也随之高涨。


尽管从电影及贸易行业的法规来说,至今港台地区的电影并不算完全意义的“国产片”,而是需要通过合拍或进口形式来内地上映(但《赛德克巴莱》《一念无明》这样“纯进口”台港电影,也不占用每年的电影进口配额)。然而,由于内地市场的极度繁荣,曾经是师傅辈的港台电影,于今已经边缘化,更多变成了大华语电影的一种艺术或艺人流派。所以,虽然如今很多影片,如《捉妖记》《美人鱼》等,从成分上而言,都是合拍片,但这已然是一种不再重要、没人关心的常态,因为,它们从里到外都是“中国电影”矣。

《美人鱼》片场照,虽然是一部合拍片,但本质上是一部中国电影。


反过来说,按照主管部门的相关法规条例,《2012》《敢死队2》《云图》《钢铁侠3》等影片,由于没有足够的中国演员、中国情节,都无法获得正式的“合拍”资格(即等同于国产片的发行分账待遇),但实则按照国际惯例,这些有中国资本、体现着中方创作意愿的电影,当然都算是“合拍”。而这也就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一股新趋势。


这个阶段里,中国资本基本上盯紧的都是好莱坞体系里的商业类型片,其中体现的品位和诉求,相当简单粗暴。尤其是中影、上影等“国家队”选手,炮制的是《变形金刚4》《极限特工3》等三流爆米花电影,虽然无疑赚进了真金白银,但吃相之难看,也有目共睹。

在《变形金刚4》中客串的李冰冰。


反而是一批民营电影企业,有时候不从单一影片出发,而是和外国片商达成了深入系统的合作关系(比如公司层面的注资持股、一揽子影片投资合作等),于是《环形使者》《魔兽世界》《爱乐之城》《血战钢锯岭》《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等等看起来血统纯正的西片,其实背后都有了中国资本的扶持,而这些中方公司,也不仅仅为了在国内市场上捞一票,而是参与到了全球娱乐贸易的高级赌局之中。


再到《英伦对决》,显而易见,这是一部彻彻底底中国人当老板、外国人来打工的项目,而且尽可能地满足了两边对于内容上的看重,把成龙版的《飓风营救》嫁接到了欧式严肃写实的政治惊悚题材之中。虽然还不够水乳交融,但是比起《钢铁侠3》《变形金刚4》之流生硬无脑的中国情节、中国演员的特供植入,已经算是有了进步。



可是,终究要说回到“电影文化”上。


毕竟,电影的A面是商品,B面是文化。


30年前,我们合拍的是电影史上神采奕奕的《末代皇帝》《太阳帝国》,而30年后,我们合拍的却不过是B级片格局的《极限特工》《英伦对决》。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当然一方面是昔年那个“优质电影”的时代过去了,好莱坞最拿得出手的,也只是在一部部地炮制漫画英雄连续剧电影。可在另一方面,那个拍出了《太阳帝国》的斯皮尔伯格,到了如今还在拍《林肯传》《间谍之桥》,而他的老战友如马丁·斯科塞斯,仍然在拍《沉默》《罗斯福传》,而正是这类影片,才和漫威作品一起,构成了“美国电影”的全貌。至于昔日的电影大国日本、意大利,虽然于今式微了许多,但真正的优秀影片,始终不绝。电影在这些地方,总归是那个可以关照历史、社会、民生、人性的重要表达手段。

《间谍之桥》剧照。


而诸如此类的这些,我们这边几乎荡然无存了。那些当年的先锋派,在今天却只拍得出《三枪拍案惊奇》《道士下山》一类的货色,更不要说他们的子侄辈了,在对港片、对好莱坞的高仿中,几乎丧尽了锐气和勇气,只能毫无抱负地提供着没营养没价值没追求的三无产品,为着这个物质上愈发丰富而精神上日益贫瘠的局面反反复复背书,又同时成为这个局面的最佳脚注。


另一个吊诡的场面是,无论国产还是合拍,我们都越来越不敢直面历史、不敢直面本民族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这样的大命题,而当年《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活着》《末代皇帝》《敦煌》为什么风光无两,其实无非就是因为我们最大的财富,正在于这漫长曲折的历史沧桑。可是,这些东西在今天太容易犯忌讳,又严重地不为国人所看重,于是我们自己可能比老外更不想触碰《末代皇帝》这样的故事。相反,我们今天的电影人,总致力于在银幕上炮制出一个个空中楼阁、假模假式又一厢情愿的国际化大都市景观,而“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种种特质,则通通被放弃、被过滤。

《羞羞的铁拳》剧照,故事发生在“海圈”市,片中的城市与人物完全脱节,像是空中楼阁。


放在合拍片领域看,财大气粗又色厉内荏的中国电影资本,最擅长的就是土豪做派,把国内圈子里的一套,也拿到国际合作里抖威风。不懂创作、不守规矩这两大硬伤加持下,不必提《人鱼帝国》这样的著名烂尾项目,就算是那些勉强完工的《白幽灵传奇》《大海啸之鲨口逃生》《蒸发太平洋》《极致追击》等,不也是一个个的笑话?于是,中国人“人傻钱多”,也成了如今世界影坛的一个笑话。这是《血战钢锯岭》《英伦对决》在短期内抵消不掉的,正如《钢的琴》《亲爱的》也不能定义当下的“中国电影”。

《极致追凶》剧照,这是《英伦对决》同期,我们雇佣英国人拍的另一部电影。




与此同时,另一类平常我们不常提及的合拍片,又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它们悄然地传达着种种“自信”、种种或明或暗的天朝上国迷思,比如在东南亚拍得的《泰囧》,在非洲拍得的《战狼2》,而它们正在变成今天中国电影的真正代表、形塑着中国电影的面子和里子。


《英伦对决》的出炉,细细琢磨就相当耐人寻味,初看起来这是和《天空之眼》半斤八两的英国反恐电影,然而,一贯以“中国力量”自许的成龙挑中这个项目,牵头令其变成一部国产电影,更把一个中国人塑造成苦大仇深、英雄无敌的独行侠时,其中悄悄渗透的,不得不说是某种复杂的意识形态。


30年前,英国人来中国制作了《末代皇帝》,而30年后,中国人去英国拍出了《英伦对决》,倒真有一种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意味——恰好与之呼应的是,今年10月3日,中国军舰开进了伦敦港的金丝雀码头,引来英国人的一片啧啧声。其实,《英伦对决》和《湄公河行动》《非凡任务》《拆弹专家》《战狼》《破局》等片一样,属于同一个不妨称之为“坏事坏人在境外”的电影系列。

《湄公河行动》剧照,该片讲述中国警察与境外贩毒份子周旋的故事。


中国电影的尴尬,在此暴露无遗:最主流、最卖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动作电影类型,在四海升平的和谐盛世里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只能暗度陈仓地变成一场沙文主义意淫。这当然并不只是电影领域独有的别扭,可电影显然是一块全民目击的重灾区。


甚至,就算是想像索尼那样,变成《蜘蛛侠》《007》背后的金主,也变得不可能了。万达、上影向好莱坞的资本输出,近期就被有关部门喊停并批评。所以,说到底,其实无论国产还是合拍,只要身为中国电影人,就必须学会一门绝技——戴着镣铐起舞,还要浑身正能量地呐喊“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


所以,到底合的什么拍?——奉旨填词的节拍。



“枪稿”过往佳文精选:


逼死青年导演的,真是王小帅吗? | 大宝剑

这部电影拿了9项奥斯卡,也收下了中国最毒舌影评人的膝盖 | 赛人

性骚扰女星只不过是这位好莱坞大佬无数恶行中的一项 | 黄嘉龄

今年终于有了一部必须在大银幕上膜拜的神片 | 红袖添饭

我们拜读了纯洁心灵毕志飞导演的博士论文 |  灰狼

大鹏VS二月鸟语,你们更盼着谁打死谁? | 红鱼

周星驰x李力持恩怨30年:无敌是多么寂寞 |翟浩然

城乡结合部的古惑仔们最爱用哪种兵器?|冯永斌

国产电影的片头logo为什么那么丑又那么多? |徐元

你们是不是对影评人有什么误会?

致那些跪倒在诺兰脚下的人

这20年,他们三个为香港电影留住了颜面  |梅雪风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