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午夜场》停刊了,它的创刊主编想起了那些年 | 梅雪风

2018-01-06 梅雪风 枪稿


《看电影·午夜场》停刊了。


在纸媒的寒冬,又一本优秀的杂志倒下。


我们今天的枪手梅雪风是《午夜场》的创刊主编,他与我们聊了聊自己与它的过往。




有关《午夜场》


文 |梅雪风


作者简介:男性。资深媒体人。《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迷恋米饭、长跑和老港片。



身边的朋友让我聊聊《午夜场》这本杂志,我其实有点犹豫。

《看电影·午夜场》创刊号封面。


因为自恋是我一直很讨厌的东西,说到底,就是把自己或者自己做的事情看得太重要,以至于产生一种不恰当的自我认定,然后有一种可笑的姿态。


这种可笑的自傲,我总是在电影圈里的各个工种中看到,每个人似乎都是上帝所选之人,有着牢不可破的自信心,无论对自己的智力还是敏感度。对人对事也有着一种极为简单粗暴的看法,总是以“傻逼”和“牛逼”这两个词来衡量所有事物,而且说这些话时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我常怀疑,这种自信是从哪个平行宇宙来的,如果都真那么优秀,那还有谁为这个散发着馊味的电影现状负责。


我害怕成为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也就尽力不煽情和夸大。


我在这儿简要谈一下我们是怎么做出这本杂志的,如果大家还认为这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的话。


一是进取心。2004年底开始筹备的时候,我也才26岁,而和我一起奋战的历任小伙伴们也大都是大学刚毕业的小青年。而年轻人的优势是自尊心比较强,也正是基于自尊心还有很多现实因素,我绝不允许自己亲手打造的东西,逊色于《看电影》正刊,《看电影》所在媒体集团内的任何一本杂志,以及市面上所有的同类杂志。我觉得这可能是所有事情能做出个样子的最本质的原因。


二是人。虽然很多我选中的同事,和我一样沉默寡言,但大家都有着一种相当坚毅却又平实的品质。也只有这群极度聪明却又不浮夸的同事,才能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周工作六天,每个月总有几次要熬通宵清样,每月要产出四万字左右的稿件,要经受我无数次的退稿改稿,而不崩溃,而且越写越好


三是表达与技术。表达在我这里是很重要的,在我做这个杂志时,绝不允许无病呻呤的东西存在,但所有的策划一定要有它的表达,而这种表达也必须和当下大众的心理有沟通的渠道。没有这个诉求,所有的文字将只是玩弄花活。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我们有了“在路上”“怒火街头”“100坏电影”“平民史诗”等当时反响还不错的专题。

2005年8月刊《看电影·午夜场》封面,反响强烈的“100坏电影”策划。


在具体的执行上,我要求的是简单却准确的表述。从某种程度来说,文字越看不见越好,我希望我的读者没有任何障碍地抵达你所要呈现的细节,所要表达的观点。真正考验你的,是你的观点是否真的有见地,你的细节是否有趣,你逻辑推理的过程是否坚固。


而需要达到这一点,其实就是苦功夫。真正地想到别人没想到过的角度;把3000字变成1000字,不丢失任何东西; 一遍遍淬炼你的标题和前言以及正文,将它变得结实有力量。


对于这本杂志的制作者而言,情怀是具体而微的。那张图怎么样?那个选题怎么样?那个标题怎么样?那句话说得怎么样?就是不停地琢磨修改,这一过程是无聊而崩溃的所以要请曾经的同事们原谅我有时无法抑制的冷脸。

编杂志,就是要精益求精,下苦功夫。(图 《编舟记》剧照)


所以我听说这本杂志关张了的感受,就是无悔。


我和我的同事们很认真地写出了杂志上面的每一行字,努力地传达了我们想传达的。


从某种程度来说,我甚至是高兴的。


因为我曾经的同事们都活得相当不错,都离自己的愿望更近了一步。有做编剧的,有做书的,有去海外留学在那边生活的,也有继续从事媒体事业,最后超越了《看电影》的,比如“毒舌电影”的毒SIR。


一个媒体消失了,那些它培养的人却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午夜场》散场了,但看电影的人还在。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