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是毕志飞辜负了电影,而是电影辜负了毕志飞

吕过 枪稿 2019-04-07


上书电影局,起诉豆瓣网,讨伐影评人,电影博士毕导演这一年很忙。


就在前天,我们的作者杨时旸从工作单位那里收到了一封毕博士的公函,他转来给我们共赏[点击此处可领教]


而本号的读者也都知道,同一天,还是枪稿诞生一周年的日子。


这一年里,枪稿和毕博之间迸发了奇妙的缘分,彼此一起奋斗,共同进步,都收获颇丰,真是可喜可贺,可歌可泣。


而下文,则是一篇真诚的影评,作者给《逐梦演艺圈》送上了五星好评,我们觉得它帮助我们真正走近了毕博的心灵。



文老师,这电影真他舅子的有意思


文|吕过


作者简介:法国哲学硕士,当过记者,也给艺术家做过助手,现在是自由编剧,自我定位是勤劳的写作者。



1


总的来说,《逐梦演艺圈》是个烂片,但是烂的很有意思。但在评论之前,我们需要先端正一下态度。


珍藏光盘


一位比毕老师高明一点点的导演告诉我们:拍一部坏电影和拍一部好电影一样辛苦


就像我们上学时明知写的不对自己不会,还要一个劲的写,争取写满,好让老师看着辛苦,给我们点卷面分。


毕老师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拿到了2分的卷面分。


2.1踩线上分


但如果我们细看毕老师的答卷,还是能在并不对题的回答中看出他的思考与探索,和其中被轻蔑的、被忽视的才华——只因它有点怪。


2


对于创作者,我一向很宽容。因此,当看到毕老师用大段旁白讲故事时,我猜想他可能想在画面与旁白之间探索出一种新型关系。


看到里面众多人物都用自己的声音,分别讲自己的小故事时,我欣喜于毕老师勇敢打破“配角为主角服务”这一剧作领域的黄金法则。


毕老师的同行莎士比亚说,生活就像傻子讲的故事,满是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唯一遗憾的是,毕老师并没有放弃在影片中传递意义——尽管以最简练的形式,但始终没能跳出国产讲故事者的窠臼


这种新型画面与旁白的关系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毕老师说,他这部片子主题是要表达年轻演员在追逐演艺梦想时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障碍——家庭的负担、爱情的消逝、流氓导演和制片人。


看得出,毕老师的自恋让他几乎无视这些障碍,美丽梦想怎么可能被坏人阻拦?


为了刻画描绘这些困难,毕老师苦心安排几个A总,B总,C总。他们是油腻的中年男人,打着投资搞艺术的名义搞女演员。幸好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观众理应对此拍手称快。


XX总们就是主角逐梦路上必经的磨难


至于意义之外,这些人物的性格是否饱满、故事是否曲折好看,均不在毕老师的考虑范围之内。


可想而知,为了这种艺术效果,毕老师顶住了多少压力。重点是一定要清楚明确地传达影片主旨,让人物为意义服务,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的悠久传统。而结局也是符合中国审美的——苦心不会白费,努力就有回报,有情人终成眷属


3


尽管片子拍得不好,但能看出,毕老师除了自恋,野心还很大(此处为褒义)。


《逐梦演艺圈》里集合了我们能想到的一切人物典型。男人和女人,穷人和富人,踏实的和浮躁的,好色的与自律的,每段爱情都写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把这么多典型放在一起,毕老师想干什么?很明显,简单的一个故事已不足以承载他的野心。


这短短98分钟的电影装不下毕导胸怀整个娱乐圈的野心


他想做的,是完整地构建出一个演艺圈世界。并为此不惜破坏叙事节奏、打乱人物关系、肆意使用旁白、无视人物塑造、反对磨练台词、大胆使用素人演员。


如此看来,毕老师的失败竟然带有了几分悲剧意味。他努力过,他失败了。但是,一个世界怎么能够被压缩进一两个小时的时长里去呢?于是他不得不提炼归纳典型,用现有的电影篇幅去传递更多的意义。


因此不是毕老师辜负了电影,而是电影辜负了毕老师


我坚信,在某个多维宇宙中,另一个毕老师已经拍出了完美的《逐梦演艺圈》,而我们看到的只是它在三维世界里的可怜投影,一个傻子讲述的故事。


4


卡尔维诺曾说过,所有的作家一生不过是在写一部书,一本涵盖一切,包容万千的“宇宙之书”,而这本书永远不会结束。


当词语将宇宙概括,词语本身也就成了宇宙。毕老师的电影也是如此,它无穷无尽,涵盖一切,终将从演艺圈延伸到其他领域。


蔓延过少女的闺房、流血的战场,写尽世间所有的人情冷暖,在智者孤独生活的山峰上回眸,然后义无反顾地奔向星辰大海。


因此,毕老师的野心是浮士德的野心,热爱一切,追求一切,少一丝一毫都不叫一切。时间最终没能停一停,毕老师只好尽量用电影去装他的世界。


5


万物与我为一,纳须弥于芥子。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也是毕老师的追求。观看《逐梦演艺圈》时,我不停想到《清明上河图》。在两者背后,我看到了同样的一种努力。


首先它们都是东方审美之下的产物;西方绘画强调焦点透视,东方绘画讲究散点透视。焦点透视之下,人物分主次,而散点透视却为画中人物赋予了某种平等性。


试看《清明上河图》,城门口收税的官吏、歌楼前卖笑的妓女以及推车路过的贩夫走卒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唯一的差别是在画里的位置不同。同样,毕老师电影里的几个小故事也都没有高下之分,都在传递着平等的意义。


毕导的电影如同《清明上河图》般传递着平等,但却有意识地选取样本


其次,它们都体现出艺术家建造一个完整世界的勇气。相较之下,张择端只是截取了汴京生活的一隅,而毕老师则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样本


有人吐槽说:电影里的那些张总、方总个个面目模糊,缺乏个性。但是当我们想要描绘的是一类人时,个性有那么重要吗?正如马克思用“逐利”描述资本家整体,毕老师也把“好色”的标签贴在制片人导演光秃的脑门上。


6


感谢毕老师,保留了我最喜欢的故事——《逐梦演艺圈》最后那个男生和北京女友的异地恋故事。


尽管电影没有交代它最后的结局,而它对电影整体也并没有什么影响。通常电影是完整的,有开头,有发展,最后是结尾,每一个悬念最终都得到解答。


但是这个故事没头没尾,像半空突然划过的流星,对“正统”电影而言,是个不祥的预兆。它像是在说,电影总在试图表现生活,而生活总是随心所欲。


没头没尾的故事才是生活啊


电影有始有终,生活的故事却一直在发展变动。在每一班从海南飞往北京的航班上,都有人寻找爱情。


这才是毕老师的深意所在——看过这么多电影,观众快要被电影定式给窒息了。事情可以不必是这样——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总要有人推门进来,告诉观众“我确实患有乳腺癌”,然后潇洒地离去。



7


a story can be anything.


希望大家说某部电影是烂片时都能想起这句话。当某部片子不合你胃口时,不妨多想一下。


是不是我太吃好莱坞叙事那一套了?


是不是太渴望用特效填补内心空虚啦?


是不是太执着于所谓三观以致“着相”啦?


是不是我跟挨骂的导演一样是个傻逼?


8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警惕所谓的“好片”。


假如主创足够聪明,的确能够摸清观众想看什么,然后展开相应的操作。他们提供的产品能够精准填补观众内心的空虚,恰到好处地满足观众的幻想。


他们是聪明的造梦师。而我,一向不喜欢聪明人,更不希望大家变成智能养鸡场里舒服的家禽。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像《逐梦演艺圈》这样的异类,突然闯入人们的视线,不管差评与侮辱,把人们从虚假的幸福宁静中唤醒


毕导告诉我们,现实那么壮烈,别总在电影里做梦了


而烂片本身也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突变。有的成功了,就成了后来的黄金法则,不过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


电影艺术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与其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如说站在失败的肩膀上,站在千千万万个毕老师的肩膀上。


感谢毕老师,赞美毕老师


最后,我想把一首日本歌谣献给毕老师。



编者按:上文原载豆瓣影片页,作者授权转载后,还特地给我们写了这一段后记——


曾经有段时期,所谓烂片给了我很大的乐趣,甚至超过了许多经典电影。观看烂片的时候常能够体验到一种超脱的自由,完全置身事外审视银幕上发生的情节,而不是被故事带着走。一种常说的“出戏”状态,也可以称之为布莱希特式的“间离”。出戏后可以更从容地思考导演要在这里表达什么意图,在别人失败的地方如何换一种方式成功。观看烂片时的复盘是即时进行的,失败能教会我们更多东西。


论语里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逐梦演艺圈》真有很多人说的那么烂吗?从许多方面来看它都是笨拙的,但我在这许多失败的背后看到了导演的真诚。毕志飞不是有意要做成烂片,他的确在电影表达自己的感受,努力而勉强。这点真诚已经足以让他超越许多同行。他的失败只是能力问题。如果让我去拍自己的故事,刚开始很可能也会失败。所以我才引用了《悲情城市》里的一句台词:同运的樱花,尽管飞扬的去吧,我随后就来,大家都一样。


THE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相关回顾:

我们拜读了纯洁心灵毕志飞导演的博士论文 |  灰狼
到底是什么人想干掉豆瓣 | 杨时旸
国产烂片TOP10·下篇 | 王大根专栏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