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导演都不知道的,你们影评人就知道了? | 梅雪风专栏
《大话西游》在1990年代末的走红,源于清华北大学生们的小圈子cult式崇拜,以及随后评论界从中读出的后现代意味。
尽管,刘镇伟和周星驰并不知道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存在主义。
其实这就是文艺评论真正的价值所在,穿凿附会、望文生义、郢书燕说,有时候反而是触及真理的好办法。
世界需要创作,也需要评论。
刚刚跑完人生第一次全马的梅雪风老师,今天一次梳理了两个核心问题。
阐释或过度阐释
文|梅雪风
作者简介:男性。资深媒体人,数码产品发烧友,长跑及太极爱好者。曾任《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
前几天在平遥电影节的李沧东大师班上,一位同学问,影片中女主角裸体独舞时,镜头由左向右的移动,也就是从韩国向朝鲜的方向移动,这里面是不是有导演的某种巧思或者深意?
李沧东斩钉截铁:没有,这只是一种惯常的镜头移动。
这一问答里隐含了两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一说。
《燃烧》中由左向右的镜头只是简单的镜头摆动?
一是一个艺术作品是否会因为一种具体的政治指涉而伟大?另一是导演所没有意识到的表达,是否一定就荒腔走板,荒诞不经?
前一问题,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论调,似乎电影的伟大,是由它所涉及的具体历史事件所决定的,比如很多敏感词事件,比如一些香港电影因它们影射了“后97”所带来的思想地震而被称赞,也比如李沧东这部引发讨论的《燃烧》,似乎它的杰出在于它反映了韩国现代青年的具体处境。
前面所说的那位同学的问题,其实也是这一思路的延伸。这个问题,似乎是认定或者乐于去认定,这里面有一定的政治指涉。这种政治指涉似乎能使这一场景变得更有价值或意义。
但要是这一政治指涉只是一种奇观或者景观的话,其实意义不大。
电影也不应只局限于某个事件,而是延长意义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种指涉只是牵涉到具体的历史事件,那十年后这种具体的历史情境消失了,那这个电影还有什么意义?
任何杰出的电影,它对政治的表达,都非政治事件本身,而是一个政治关系中人际关系的互动,这里面的人性的挣扎,这里面道德是非的两难,人怎样被被宏大叙事所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盅惑甚至是牺牲。这样的电影讨论政治这一名词背后的阴暗与光明,它揭示权力的版图、运行法则与伦理。
所有的具体事件,都只是进入人类文明和人性内部的一个入口,它必不可少,却与深度无关。
从这种角度来说,一个电影的现实主义,与我们看到的新闻事件无关。真正的现实主义,可以凭借任何题材,去讨论这个时代人类真正面临和关切的问题。
真正的现实题材可以返照人类面临的问题
但这种现实主义显然太微妙也太朴素,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那种气宇轩昂却浅尝辄止的“现实主义”,它复刻现实的图景,虚张声势地疾呼,却对里面的真正问题缺乏刨根问底的能力与雄心。
后一个问题的表现形式,则来源于某些创作者约定俗成的对评论者的指责,他们经常声称创作者的解读完全是无稽之谈。
这同样是一个误区,一个好的评论,并不只是说出导演想要表述的,还要说出被导演表达而导演也未曾意识到的。甚至从从某种程度来说,后者更为重要。
因为意识是容易捕捉的,而潜意识更难以捉摸,而真正决定创作者的往往是潜意识。其创作机制,往往是潜意识里做出判断,而理性或者说意识在事后加以确认。
潜意识是真正的创作者,而理性是编辑或者审读。所以有些以直觉见长的创作者,你跟他聊天,往往觉得他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就是这个道理。他在他潜意识的指引下, 走出了很远,可是他的理性还懵然不知。
拍摄者顺从潜意识却留下了无限的解读空间
而这也是评论真正的作用,它用理性为刀,去深入解剖创作者充满创意也是充满迷雾的潜意识,去厘清那复杂而幽微的结构;以逻辑为锚,去廓清创作者想说却只能以比喻和意像抵达的地方。
所有的影像,都不是它表面所呈现的那样。就像那句说性的话一样:所有事物都与性有关,除了性本身。
一帧影像,之所以变得有了意义,就在于它与人产生了联连。而一个个体的人,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倒影之一,它里面倒映出的是政治、经济、伦理、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
说得浪漫点:每一滴眼泪里,都有整个时代的悲喜,而每一声轻笑里,则都有整个人类的希望。
每一帧影像都与人类文明相关
从这个意义来说,其实没有过度阐释一说。
对于创作者,有的只是能否在潜意识中辨认并建立一个完整的隐喻体系的区别,而对于评论者来说,则是能否识别这一体系,或者不被这一体系所迷惑,从这背后找出创作者自我压抑与遮蔽的世界的区别。
编辑|徐元
排版|平行
THE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相关回顾: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