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治正确/不正确,不是电影的评判标准 | 梅雪风专栏

梅雪风 枪稿 2019-06-28


《绿皮书》拿到奥斯卡,在美国引发了不小争议。


随后,这些争议也过境传染到了我们这里。


在此前的几篇推送中,几位作者已经就此深入探讨了。


而一贯喜欢负责断后的梅雪风,更愿意纯粹地分析影片本身。


前文索引:

绿皮书:白人拍给白人看的黑人电影?

它凭什么是今年奥斯卡的大热片 | 郝建

阶级斗争横扫好莱坞 | 周黎明



《绿皮书》:最大的孤独,是所有人都认为你不孤独


文|梅雪风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GQ报道”】


作者简介:男性。资深媒体人,数码产品发烧友,长跑及太极爱好者。曾任《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



《绿皮书》是一部格式化精妙的电影。它与惯常的种族歧视电影不一样,它翻转了以往这类型电影两位主角的身份。黑人主角的优雅高贵,与白人主角的粗鄙平民形成了一种更有趣的对位。


它也揭示出种族矛盾里更隐蔽却更精确的状态——当这位黑人大艺术家,在音乐厅受到所有白人欢呼鼓掌,在台下的他却不能去白人的厕所时,这种看似矛盾的双标里,有着一种真正渗入骨子里的歧视。


当然,这部电影它并不是一部檄文,它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救赎之路,它治愈的地方也在于此,在一个严酷的社会环境里面,你仍然有着自我完善的可能,仍然有着获得幸福的机会。


《绿皮书》更着眼于希望和治愈的可能


从这点来说,黑人,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他有着相较于白人主角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内心,以及更为清晰而微妙的救赎之路。


整个南方之旅,就是黑人男主角一步步逼近他内心最大恐惧的路途。影片在这方面的揭示是精到和严谨的。


最开始是他的两位白人同事,在楼下和白人女性调情畅谈,而他,只能在楼上独自喝着威士忌。在他的同事当中,他是孤独的。


接下来,住在黑人酒店,面对黑人同胞伸来的一起游戏的橄榄枝,他感到局促不安,去白人酒吧,却又遭到南方白人的暴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他是孤独的。他既不能融入他的黑人同胞,也不能与白人世界和平相处。


再接下来,就是他演出完后想上白人厕所而不得,然后就是他与白人同性恋被警察抓捕。这是他内心深处的更大的孤单。他的性向,比他的黑人身份更为尴尬,或者说与他的身份一起,构成了他更为坚实的孤独。


Don Shirley处于孤独怪圈:自己内心空洞孤独但外面世界又深刻地误解


而他的最大孤独,来源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不孤独。这一矛盾,在他们俩被司法部长肯尼迪解救出警察局时达到高潮。这一被最高权力所庇护的荣耀,似乎消解了他的孤单。在外人看来,他没有孤单的理由,所以说他只能自己去承受无人理解也无人理睬的困境,一个人去消化外界那彬彬有礼的种族暴力。当他眼含眼泪嘶吼着向白人男主角倾诉时,他内心那包裹结实的伤口才被真正撕开,也在这时有了真正被疗愈的可能。


整部电影难得的地方,就在于它在处理这么庞大的社会议题时,却始终没有偏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焦点它没有成为一个社会议题的牺牲品,它仍然深刻地知道,一个具体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一个具体的人的损毁与救赎,才是真正动人的。


影片给出的救赎之路也是清晰的,即是回到自己的种群,回到自己的家庭。


个体的压抑与孤独最后在融入集体中释放


当拒绝了饱含侮辱的最后一场演出之后,他们来到一个黑人酒吧。黑人男主角那场即兴的钢琴表演,让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释放感,这是一种融入集体的幸福。他最后在圣诞夜来到白人男主角的家里,这是他试图回归家庭的替代性的努力。


纵观整个故事,你就知道了影片中白人男主角写家信这一桥段的精妙之处。


这个看似粗鲁实则纯善的男人,因为有着自己族群和家庭的支撑,所以他才有着一种基本的幸福感,而写信是他对于这种幸福感的认同和追寻,这种认同和追寻,最终感染了黑人男主角。


整部电影,从技术上来讲没有废戏。它们低调而又清楚地构建出一个人复杂的精神困境,以及获得救赎的可能性。这种形式和主题的高度契合,是这部电影看似老套却非常有效的核心原因。


影片中关于写信的温柔笔触正是感染黑人的重要因素


整部电影有一种难得的温柔气质,这种温柔,来源于它对这个世界复杂性的包容。


它体现在汽车坏了的时候,黑人男主角和田地里的那些劳作的黑人同胞况味复杂的对视。这些贫苦的老百姓,看着那个衣着考究的同类时,那种眼神里的惊诧与冷漠,是比任何话语更有力量的语言。


它也体现在白人男主角面对黑人男主角的道歉时欲言又止的回应。他说自己在纽约的夜总会干了这么多年,知道这个世界的复杂。


(广告由系统自动推广)


它还体现在当黑人男主角在黑人酒吧和他的黑人同胞打成一片时,他的另两个黑人同胞,正在试图偷他们的车。


影片有着一种相当的自觉性,这虽然是个道德色彩极其浓重的题材,但主创却在这种极容易道德化的时候,愿意显出这个世界的暧昧。


这也包括它也并不把责任全部推给种族隔离这个社会原因。其实影片的结局就是在说,平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男主角与自己家庭,包括那个不来往弟弟的关系,才是他孤独感的核心。相较于宏大的种族隔离,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隔离,才是真正的隔离。


关于电影的讨论从何时陷入政治正确的无解批判中呢


最后想说一下“政治正确”的问题,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有好几家媒体问我,这部电影是不是过于政治正确了。


我想说的是,政治正确从来不是评判一部电影的标准,当然,政治不正确也不是。一部电影的价值正在于它对于政治正不正确的超越。


我们对于政治正确的警惕在于,很多东西正在成为一种压迫性的力量,正在挤压我们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空间。但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将所有的希望都理解为精神麻药,将所有的单纯都理解为忸怩作态,将所有的善意都理解为虚伪与投机。



THE END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绿皮书:白人拍给白人看的黑人电影?

它凭什么是今年奥斯卡的大热片 | 郝建

中国最犀利影评人对《地球》最致命的拆解 | 梅雪风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