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荣书影记忆⑫||《战狼2》:56.62亿票房打造中国重工业电影神话!

2017-09-29 汪 荣 海社科



汪荣,博士,讲师,男,1987年生,湖南永州人。暨南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周五敬请关注“汪荣书影记忆”——






近年来,受惠于中产阶级的崛起和电影市场的扩大,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华语大片”。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工业电影”概念的兴起。


2017年,“重工业电影”这个词汇在新闻中高频率地反复出现,成为理解现今电影市场的一个关键词。那么,何谓“重工业电影”?一般而言,“重工业电影”的特征包括大明星、大投资、大场面、大特效,举例来说,近期上映的《战狼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悟空传》、《鲛珠传》,以及2016年的《长城》、《爵迹》、《封神传奇》都属于“重工业电影”。



在某种意义上,“重工业电影”是新一轮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在既有的娱乐工业格局中,由于媒介性质的不同,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是三分天下的,但是近年来,由于视频技术的提高,网络平台越来越抢占电影、电视的市场份额,逼迫其进行转型。


在这种形势下,电影就必须发挥自己的媒介优势,那就是使用更多的技术优势和视觉特效手段来获得观众,生产只有走进影院才能享受得到的视觉体验。这就使得中小成品的电影处境堪忧,而“重工业电影”则应运而生。不过,“重工业电影”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它带来的问题是双面的,既有利又有弊。



对于“重工业电影”而言,票房的收益是其首先关注的目标。投资两亿,《战狼2》若是无法在市场上回收成本就意味着巨大的失败。截至目前,《战狼2》已经获得了56.62亿的票房,也是中国电影史的最高票房。这部电影的走红和成功,既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和建军90周年激起的民族主义激情有关,更与电影本身的质量有关。


从《战狼》到《战狼2》,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系列如何从一个中小成本的故事变身为一个大成本、大格局的电影。而作为一个类型片,导演吴京使用了好莱坞的团队,大量的动作、爆破和追逐场面就是重工业电影的标志。 


换言之,吴京是用中国的内容、题材和叙事与好莱坞的重工业技术进行了嫁接,才取得了市场和观众口碑上的双丰收,这是“重工业电影”在中国本土实践的一个成功样板。




但是,“重工业电影”的出手并不意味着电影的必然成功,例如在《战狼2》之前的一系列电影都以失败收场。例如,2016年底上映的张艺谋的《长城》既是这样的一个标准的“重工业电影”,一个体量庞大的巨无霸。它不仅以1.5亿美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成本最高的电影,还也是中美联合出品的首部超大制作。在这部电影中不仅有马特•达蒙这样的好莱坞一线明星,还有鹿晗、彭于晏、林更新之类的小鲜肉,阵容不可谓不强大。


但是,如此耗费巨大的电影却是一部强特效、弱情节的爆米花电影。《长城》的剧情可以用“打怪兽”三个字来概括,整部电影叙事简单,所有情节都围绕着几次“打怪兽”的大场面展开,“文戏”部分只是大战间隙的填充物。这种画面的壮丽和故事的空洞无物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庞大的投资被演员工酬和繁复的3D特效所吞噬,而作品本身则沦为纯粹的视觉奇观。在《长城》中,强大的特效吞噬了故事,这无疑是电影的歧途。



更有甚者,是郭敬明的《爵迹》。这部投资将近两亿人民币的剧作,其仅破3.5亿的票房无疑使电影“扑街”。因此,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这都是一部失败的电影。《爵迹》坐享大IP和一种新生代明星阵容却落得如此下场,无疑是全真人CG惹的祸。《爵迹》使用大资本投入拍摄在国内并不成熟的首部CG电影,在技术运用上固然创新,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面临崩盘。


《爵迹》的人物众多、世界观设定复杂,其影视改编本身就面临着极大的难度。当导演郭敬明使用繁复的技术操作时,他的故事就更加难以叙述了。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爵迹》的叙事空心化严重,庞大且空洞,叙事在技术压迫下支离破碎,演员形象扁平。《爵迹》的“奇幻”被技术和特效所吞噬。这如同玩火自焚,资本带来的技术和特效不仅没有成为《爵迹》的优势,反而成为叙事完败的始作俑者,不禁让人唏嘘。






就此而言,“重工业电影”确实是一把双刃剑,玩得好会名利双收,玩不好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些年来,随着电影市场的膨胀,越来越多的热钱进入电影工业,诸如万达这种超大型的商业集团和腾讯、爱奇艺等新兴互联网公司都进入了这个产业,炒热了整个行业的氛围。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影的确是一个代价高昂的产业,也是一个大投入和大产出的产业,需要资本的力量加持。



但是,电影艺术本身却是一个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从最近几年的电影市场来看,很多重工业电影虽然以大投资和全明星阵容出名,但在艺术上却乏善可陈,内容层面十分空洞。投资巨大且视觉华丽,但艺术水准和口碑极差,构成了一个有趣的反差,这是新世纪影坛的一个特殊现象,也构成了不无荒诞感的文化症候。巨额资本的投入,固然可以加强影视生产的特效制作,但也会促使艺术走向一个扭曲的形态:放弃讲故事和情感的投入,一味追求视觉奇观和视觉快感,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电影的工业化,一方面是资本的游戏场,比拼的是体量、金额和数量;另一方面也是艺术的演武场,比拼的是导演、剧本和制作的精致度。



在市场和艺术之间,我们不得不走平衡木,也也使得我们不得不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重新看待“重工业电影”带来的诸多问题。





编辑:鹦哥岭




【往期回顾】

汪荣书影记忆系列




①电影《秘果》:小鲜肉们的青春“情怀”

②世界旅行者的好奇之眸 ——读村上春树《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

③电影《“吃吃”的爱》:旋转吧,万花筒!

④《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李欧梵的古典与现代

⑤电影《闪光少女》:民乐PK西洋乐,还需要一点儿下跪营销?

⑥《白》: 性冷淡风格的美学源头

⑦温骏轩《谁在世界中心》:地图真的会说话吗?

⑧IP、小鲜肉与粉丝经济

⑨《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稍纵即逝的意象与诗情

⑩《古都》:我们如何与传统相处?

⑪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如何解决小王子的疑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